高培勇:宏观调控框架要适应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在7月14日举行的“2018国际货币论坛开幕式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上发表了题为《宏观调控框架要适应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的时间里,宏观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在变化的轨迹当中,也形成了一个可以对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并且可以匹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调控的基本框架。从总体层面上看,这种新的宏观调控框架主要包括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发展理念、政策的主线索、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的主要矛盾等五个方面。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前,要保持定力,按照新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体系去面对新问题和新形势。为此,全面地转换理念和思维,非常之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高培勇
以下是演讲实录整理: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的经济增长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以地方债为代表的金融风险的压力。双重压力之下,我感觉到在经济学界和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疑似惯性思维的分析,疑似惯性思维的批评和疑似惯性思维的一些政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的时间里,我们在经济工作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新的战略,应当说在中国,已经大致建立起一个大不相同于以往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框架。如果按照以往的惯性思维来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当前所面对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的话,就难免重蹈以往高速增长阶段的老路。
刚才讲到的去杠杆问题和投资问题,其实讲的都是这些事情。因而我想利用这个时间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过去5年,我们在宏观经济领域所发生的一些深刻的变化究竟有哪些。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而这一年又恰恰是中国经济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年头,因而就需要对经济形势的这种转折性变化做出分析、判断。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三期叠加的解释,即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但是三期叠加的解释,主要讲的是现象层面的变化,并没有指出这是一种短期性的、周期性的变化,还是一种长期性的、趋势性的变化?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三期叠加的基础上,指出这些变化为长期性和趋势性的变化,所以用了一个概念叫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的意思就是这种变化是长期的、趋势性的变化。
2015年,在解决了对经济形势怎么看的问题之后,就要解释该怎么干了。所以当年10月份,十八届五中全会先是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然后在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紧跟着就提出要实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然不同于我们以往已经成为惯性思维的需求管理模式。
在2015年的基础上,2016年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完善。2017年,在理论和实践发生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做理论研究的大家可以看到,在这样一个变化的轨迹当中,一个可以对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并且可以匹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宏观调控的基本框架大体就勾勒出来了。
从总体层面上看,这种新的宏观调控的框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5个基本要素:
一是形势判断。不管做教学还是做研究,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总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
而分析判断经济形势所依循的方法无非是两个,第一是周期性的分析,第二则是总量性的分析。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每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总是先断定我们是处在经济周期的哪样阶段,是繁荣期还是箫条期,是危机期还是衰退期。在解释问题的时候,也总是要问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还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我们习惯用周期性分析和总量性分析来看待经济形势变化。今天我们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如何去看待变化的经济形势。“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我们对经济形势做出了一个新的判断。在决策层所发布的有关重要会议的公报当中我们捕捉到了这样的字眼,“当前经济发展当中的主要矛盾是结构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样的一个判断,实际上颠覆了原来我们的分析视角。既然是结构性问题,那就不是总量性问题。既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那一定是长期性的问题,而不是短期性的问题。所以今天在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甚至全球经济形势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已经改变了分析判断经济形势的思维方式。原先我们的分析主要局限于周期性分析和总量性分析,今天我们虽然并不排除总量性和周期性分析,但是起码是多因素交叉融合的分析。这是一个变化。
二是发展理念。对于发展理念这个词,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发展理念在宏观经济当中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在以往,中国的经济基础条件决定了经济的总量和发展速度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高速增长可以解决一个发展中国家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壮大我们国民经济实力。奔着这个方向去,几乎所有的经济工作自然要围绕着GDP转,不是围绕着它的规模转,就是围绕着它的速度转。以GDP论英雄,围绕GDP作文章,是我们做宏观经济分析时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是今天在我们提出高质量发展,而不再是高速度增长的时候,这个方向已经发生变化了,已经被校正。现在的提法是:“我们追求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增长。”我们对质量和效率的关注,已经替代了对规模和速度的关注。所以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特别是经济的增长速度有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不要忘了经济工作的出发点,也不要忘了我们追求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这样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三是政策的主线索。宏观经济的发展和运行最终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体现,而宏观经济政策一定会有主线索。以往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索,显然是需求管理,对于需求管理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基本特征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习惯于站在需求侧,来紧盯需求总量,盯的是总量。再一个干吗呢?围绕着供求之间的关系做对冲性的调解,当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我们减需求,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我们去增需求。我们搞的是一种对冲性的宏观调控,追求的是什么目标呢?是短期平衡。所以那时候讲经济政策总要讲明年的经济政策,今年的经济政策。当用年份来定义经济政策的时候,显然它盯的是短期供求之间的这样一种平衡。
但今天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索不再是需求管理了,而举的旗帜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会相对于需求管理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比如说以往我们站在需求侧,现在我们要从需求侧换个位置站在供给侧来,以往我们盯的是需求的总量,现在盯的是经济的结构。
我们以往追求的是对冲性的调解所实现的短期平衡,而今天是什么?要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来实现经济长期、持续的平衡。这样一种变化非同小可,我也想说眼前经济形势的变化,甚至是变化的程度,非常之大。但是我们也要忘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线索,否则一不小心就回到需求管理上去。
四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往在宏观经济政策确定之后,比如说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是如何实施的呢?大家注意一下实施基本的路径,我的说法大体上限于政策层面,所谓政策一个说法是短期的;第二个说法它不触动制度的变革。总要问今年的政策是什么?明年的政策是什么?所以说,它主要通过政策层面的操作,或政策性的操作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而今天大家注意,我们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标识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索的时候,它的实施一定不限于政策层面,不限于政策性操作,而是越出操作性政策的层面,进入到改革的层面,更多的依赖改革的驱动,更多依靠改革。我们当前遇到的很多问题,包括中美贸易摩擦,包括地方债的风险问题,实际上深入一步去分析,会发现,通过政策调整或单纯地通过政策调整达不到目的,解决不了问题。一定要越出政策层面,进入体制机制的方面,才可能缓解或最终解决问题。
五是社会主要矛盾。我们习惯以问题为导向抓主要矛盾,来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这是一种在分析问题时候可以称之为传家宝之类的东西。原来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的主要矛盾是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美好生活需要相对于物质文化需要究竟有哪些不同?我倾向于用“互联网+”这样一个概念来解释美好生活。《十九大报告》对美好需要做了两层区分:(1)人民对于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说对于物质文化产品的供给要升级换代,要上档次,提质量。这一层,我们很容易理解。(2)人民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这显然是在物质文化需要基础上,拓展了新的范围的一种需要。当我们现在讲需要的时候,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需要,还包括生态文明方面的需要。所以面对这种扩大了范围的需要,我们能看到什么?讲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时候,也绝不限于市场系统,更重要的指的是政府供给的系统。
如果说原先政府在宏观调控当中的作用主要是围绕着物质文化产品的供给,衣食不缺,弥补市场失灵的话,那么在今天面对着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方面的需要,政府的作用绝不限于衣食不缺,而必须充当主角。所以政府的作用和以往不同了,在《十九大报告》中做了一个小小的替换,原来是发挥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怎么替代了呢?把那个和字改为了一个逗号,我理解这是要并驾齐驱,分别在不同的领域担当主责。这些变化,是立足于新时代、立足于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形成的一套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这套框架的形成和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家可以看到它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码有5年多的时间才演进到今天。这套框架的形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前,甚至在一场严峻的经济压力面前,千万千万要特别注意,保持定力,按照这样一种新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体系来面对新问题、新形势。为此,全面的转换理念和思维,非常非常之重要。
我想说,不管是做宏观经济分析,还是做宏观经济教学,甚至是直接在经济工作的第一线,每当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反复地警醒自己,我们现在是处在新时代,而不是旧时代。我们要贯彻的是新的发展理念,而不是旧的发展理念。我们要实施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需求管理。我们面对的、要紧扣的是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而不是原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走出一条与新时代、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契合,并且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面对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和矛盾新的路子。
(未经嘉宾本人审核)观点整理 李帅帅
图文编辑 蒋旭 王钰彬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