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养老金融助力美好社会
我国正处于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攻坚克难阶段,养老金融是金融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对我国养老金融服务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金融机构对发展养老金融的资源投入和推动力度也相对不足。IMI研究员甄新伟撰文《养老金融助力美好社会》,对我国养老金融的四段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强调养老金融在时代背景下的特殊意义:一是养老金融有助于社会关系更具韧性,二是养老金融需求多样性有助于金融创新,三是养老金融将是金融科技的重要应用场景。最后,提出发展养老金融的相关建议:第一,金融监管部门加大对养老金融业务的监管激励;第二,金融机构应坚持创新发展养老金融业务,主动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社会各方应积极推动养老金融教育普及。
以下为文章全文:
我国正处于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攻坚克难阶段,旨在让金融业重回服务实体经济的正路。养老金融是金融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对我国养老金融服务的认识还存在很多模糊甚至是误区的地方,金融机构对发展养老金融的资源投入和推动力度也相对不足。积极倡导养老金融发展,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体现,无论是 对我国金融机构自身顺应社会老龄化大趋势实现顺利转型,还是对相关行业企业发展基业常青,乃至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养老金融发展历程
养老金融的发展与我国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发展进程紧密相关。我国养老金融的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我国养老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和发放的金融服务需求,但随着养老金融服务行业探索发展,养老金融内容逐渐丰富。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养老金融主要指养老金金融服务,也是狭义的养老金融,对我国具体而言是指针对基本养老金〈城镇职工养老金、城乡居民养 老金、全国社保基金)、补充养老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以及今年开始试点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提供的金融服务;从中观领域看,养老金融概念从养老金金融延展到覆盖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以养老为目的的个人金融服务,以及面向公茼类养老客户的对公金融服务;从宏观角度看,养老金融还可泛指一切与服务养老或者为老年生活做准备的各类金融活动的总称。而在国外,养老金融更多是指养老金金融,主要是针对各类政府或私人的养老金计划提供金融服务。我国养老金融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由政府财政负责发放,企业退休员工的养老金由所在企业发放,企业所有制基本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这一阶段我国养老制度从无到有,养老制度建设基本依托于企业,更像企业保险,而非社会养老保险,职工不缴费,这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是分不开的。这一阶段,我国银行属于大一统模式,只有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全部金融职能,所谓养老金融仅限于基础性银行服务。
探索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 1990年,我国开始探索市场化经济改革方 向,在养老保障方面也同样进行了积极探索,江苏泰州、广东东莞等开始试点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尝试养老保险由“企 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转型,也尝试引入职工缴费。缴费来源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提取退休金统筹,并交由政府管理和统筹。在此时期,我国“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陆续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银行为养老金提供服务的内容有所丰富,但仍处于较为初级的探索阶段,往往被动式提供相关金融服务。
发展阶段。1991年到2000年,伴随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加快,我国实现了企业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这一时期,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基本建立,我国银行也启动了商业化经营改革,开始重视基本养老金带来的相关业务机会,将其作为重要存款来源。
全面完善阶段。2000年以来,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得到全面完善。2004年我国开始试行企业年金制度,2005年试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2008年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合并了“新农保”与“城居保”,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18年4月,被誉为社会保障体系“三支柱”的“第三支柱”——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成为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重要进程。随着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我国养老金融服务 实现了对“三支柱”的全覆盖,对养老金管理流程的全覆盖,养老金融服务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有了巨大质的变化。
2
发展养老金融的意义
我国养老金融业务领域存在巨大发展潜力和机遇。就养老金来看,截至2017年底,我国养老金存量规模达7.19万亿元,包括基本养老4.1万亿元、全国社保基金储备1.8万亿元、补充养老1.29万亿元,而我国大力发展养老金融业务的重要意义远不限于此。
养老金融有助于社会关系更具韧性。养老金融可以促进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第一,养老金融业务发达程度体现一国金融体系对闲置资金的归集效率,从而为实体经济供给长期资本。一个社会的资本总量中,其长期资本占比越髙,经济的韧性就越高,受经济波动冲击的能力就越强,抗风险能力就越强。第二,养老金融服务以及养老产业项目,大都属于长期项目,反映长期资本对合理回报的追求,更加考验投资和服务耐力,这有利于降低社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养老金融及其支持的养老产业发生的产业与资本互动,在发展周期上显著长于一般制造业周期,因而具有经济逆周期调节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出养老金融的功能,家庭能积累更多养老金储备,积极缓解政府养老保障体系支付压力,而且还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升社会养老生活水平,对社会关系起到很大缓和作用。第四,金融的主要功能可以实现期限错配,解决资源在时空的重新配置。养老金融将人生命周期的收入与支出重新匹配,总的来说是将自身年轻时候的额外积累,转移到老年时候再消费,真正做到“老有所养”,提升老年人的经济独立性,及其社会、家庭地位,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体面、有尊严。第五,完善的养老金融服务。我国建立可靠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更能让年轻人没有后顾之优。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养老金融是这个“方”,更能让年轻人没有照顾父母和自身养老问题之忧,更能激发年轻人活力、创造力,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独具的个性化人力资源价值,让一个社会积累起更加优质的人力资本,而非简单的劳动力加总,从而能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实现民富国强。
养老金融需求多样性有助于金融创新。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也会成为世界上老龄消费市场最大的国家,蕴含着巨大的养老金融市场需求。我国养老金融需求多样性特征,将积极推动我国金融创新。首先,我国政府将陆续出台养老相关政策,为养老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制度支持,对整个市场创新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其次,养老金 融涉及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几乎覆盖金融行业主要类型机构,需要将各类型机构的金融服务进行整合或者再升级,促进机构之间金融合作创新。再次,养老金融人才要既熟悉各类金融产品,同时还要熟悉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对金融服务进行重新整合或者再升级,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最后,我国金融行业自身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养老金融是一条重要路径,有助于将曾以规避信贷投放控制为主的创新活动,拉回到 创新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的正路上来。
养老金融将是金融科技的重要应用场景。科技进步的一大特征就是解放劳动 力,提高生产力,在养老领域也会有更大应用空间。养老金融业务大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支撑。从银行成本角度看,银行业也是服务业,属于人力密集型。在老龄化程度较髙的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 生物识别等新技术,手机银行、智能客服、智能柜台等电子渠道,将为银行节省大量劳动力成本。从客户服务便捷性需求角度看,金融科技让服务更加高效。随着老年人群体数量的增加,我国更多高素质人口也会退休,这些老年人将不再对髙新科技手段陌生,而且因为拥有更多时间,对银行新科技应用更感兴趣。此外,在服务渠道、资产管理、支付方式、信贷业务等方面,养老金融都可以与金融科技紧密结合,既有利于银行控制风险,同时也将更加高效地为老年人提供金融服务,降低银行服务成本。
3
发展养老金融的建议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将在建立美丽中国、健康中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老年生活将更加美好。我国完全有可能建成世界上最完善、先进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让社会充满爱与阳光,主要建议如下。
金融监管部门加大对养老金融业务的监管激励。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提出监管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建立较为完善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内部考核评价体系;对商业银行从事养老金融资产业务给予经济资本计量监管激励; 对金融机构从事养老金融业务给予资金流动性支持倾斜。
金融机构应坚持创新发展养老金融业务,主动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客户、科技、人员、账户、数据和经验等优势,加大资源投人力度,加强对养老金融服务对象的需求研究,着力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积极贯彻国家养老产业和养老金融发展政策,积极探索可持续赢利的业务模式。
社会各方应积极推动养老金融教育普及。养老既是家庭和个人的大事,也是政府和服务机构的大事,全社会应重视金融服务意识培养,充分利用好金融资源,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养老金融教育。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媒体和研究机构都有义务和责任在各自领域内加强养老金融宣传介绍,让养老金融深入人心,为我国养老金融发展提供良好氛围。
编辑 陈晨 夏雪
来源 《金融市场》
审校 田雯
监制 商倩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