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赵昌文:“三新”理念激发经济活力
从2012年发展至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以及技术经济范式不断成熟。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个新的理念:新技术、新产业集群、新组织形式。IMI学术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认为这意味着新技术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而战略新兴产业面对挑战应找准中国经济未来的潜在增长点、全面补短板、跟上产业升级步伐、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站在新的起点上,未来潜力无限。
1
“‘三新’激发经济活力”
从2012年发展至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以及技术经济范式不断成熟。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个新的理念:新技术、新产业集群、新组织形式。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意味着什么呢?
一是,新技术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一个产业的灵魂。这一启示是我们要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解决好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要抓住新技术的主线,不断创新,攻坚克难。
二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制造业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比如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出现了智能制造;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出现了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上述两个方面,也就是工业4.0。制造业在生产环节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实现了制造和服务一体化。既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制造和服务一体化还使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举例来说,未来电视机厂商可能会提供免费的设备,而通过提供内容服务获取收益。通过后续服务的收费比卖产品的销售还要划算。
除了上述新的组织形式的涌现,平台经济的组织形式也不容小觑。它改变了企业依靠单一产品和服务销售的模式,平台经济产生了网络效应,同时也产生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这些新的组织形式都将为新兴产业带来巨大改变。
三是,新产业集群强调了产业配套设施,是否具备产业的核心能力,以及更新迭代的技术。产业往往依托研究开发力量雄厚的地区,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减少零部件采购半径,快速实现从技术到产品的过程,提高产业配套率,这也反映在成本和价格竞争力上。过去我们发展新产业,更多地强调遍地开花,全国很多省市都在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若按照产业集群的理论来看,没有核心能力的地区是很难搞好新产业的。
事实上,无论是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还是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是从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角度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基本属于二者的范畴,只是关注的角度不同而已。“新旧动能转换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没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快速成长,中国宏观经济就无法稳中更有进。”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应对挑战?”
一是,要找准中国经济未来的潜在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最要紧的动力,需要继续深入挖掘,以释放其活力。
二是,全面补短板。尤其是加快补上新型基础设施的短板,并通过创新尽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所谓新型基础设施,是指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面向未来创新的基础设施。只有提高创新能力,产业升级才有望实现。
三是,产业升级,制造业必须跟上。当前中国的制造业“前有险滩,后有追兵”。过去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重要原因是低成本的劳动力。现在比我国成本低的国家比比皆是。一旦越南、印度、非洲等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能力、劳动力技能的优势发挥出来,中国将不再具备以往的优势。“创新像天花板,成本像地板。”发展中国家与我们进行低成本的竞争,而发达国家是在天花板上竞争,中国必须往上走,提升产业链水平和价值链位次。对一个大国而言,中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我们依然是中等收入国家。因此,我国一定要筑牢制造业的基础,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中国作为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体,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管服改革措施,使得营商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较去年大幅提升32位,位列全球第46名。这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以来中国的最好名次。
世界银行的评价,当然是我国政府努力的结果。不过,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还有空间。要不断让法律制度更加完善、成熟,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开放、透明。当然,也要通过新型政商关系的建设,继续大幅地降低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减税降费至关重要,2018年,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如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全年减税降负超过1万亿元。2019年将继续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尽管2019年中国经济会遇到潜在的风险和压力,但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则大国无忧。
编辑 何子晴 李佳璇
来源 公众号-成都市科技顾问团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