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姚余栋:人民币国际化是留给子孙的遗产成果,要坚定不移推行

姚余栋 IMI财经观察 2020-08-21

过去两年中国经济经历诸多挑战,贸易争端使得出口压力倍增。随着顺差减少,我国的经常项目已经较为平衡,对于资本流入的依赖正逐步提升,中国企业高企的杠杆率、以及大规模基建投资所累积的债务积累了大量风险,如何应对也需要政策制定者审慎应对。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姚余栋认为:(1)中国经济未来将会主要由服务业所驱动,目前服务业全要素生产水平比较低,带来的经济减速有其必然性,需要以平常心面对;(2)目前中国监管部门实行的政策得当,人民币汇率稳定,汇率形成机制表现良好,未来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将继续加速,这也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3)从结果上看,监管部门一系列的新规出台可以算是“千锤百炼,近乎完美”,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天量影子银行增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4)中国的基础建设要为未来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而准备。地方政府债务目前风险可控,未来需只要注意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率,就不会出大问题;(5)中国未来将出现19个新一线城市,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也会进一步提升。未来基建投资要更多倾注在人口流入的城市,避免形成坏账。

以下为访谈全文:

1

经济减速的背后:WTO红利耗尽,服务业动能不足


外部环境方面。全球经济的流动性是不足的,大宗商品低迷。美元欧元在升值,新兴国家的货币持续在贬值,这导致新市场购买力不足。许多国家已经衰退好几年,这里面有巴西,阿根廷,土耳其,南非,俄罗斯。

由于货币贬值的因素,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很难再成为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国家衰退,发达国家也会受影响,再加上贸易争端不断,全球贸易会越来越碎片化,全球一体化的红利在逐渐消退。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螺旋式下降,全球经济增长要从过去的4%跌入2%的增长速度,而且可能是比较长的时间。

新兴市场衰退,发达国家的增长本身比较乏力,这是我们要面对的比较大的问题。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贸易难有特别大的起色。不只是今年,很长时间里,大家会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中国加入WTO累积的红利将来会吃尽,外需在显出它脆弱的一面。

内部增长方面。今年中国人均即将突破1万美元大关,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数字。我们统计过,世界各国的增长速度基本上到1万美元,增速要减一半。我们以前是10%的增长速度,现在应该是5,而我们还维持了6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本身已经不容易。

中国经济减速长期不可避免以前经济增长是靠制造业拉动。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最开始是靠农业,紧接着制造业作为第二级火箭,把你推到1万美元大关,过1万美元以后,主要是服务业。

服务业不像制造业那样规模化和标准化,也不像中国经济在全球比较有优势。中国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水平比较低,带来的经济减速有其必然性。经济增长的第三级火箭,没有第二级火箭推力那么大。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减速是正常的现象。毕竟其他国家都在减速,我们减速已经维持在6以上的增长速度好几年。我们要调整心态,面对经济转入中速增长的阶段。

把中速增长阶段维护好,实现更高质量增长,修复好环境,又没有什么系统金融性风险,我觉得未尝不可经过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发展,中国经济达到人均1万美元大关,回望以前难以想象。

2

人民币国际化是留给子孙的遗产成果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上,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观点。有些专家在很早时候就说,人民币应该先开放资本账户再国际化。事实证明他们是不对的,我们在资本账户上开放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过程就完全可以做人民币国际化,我们错失了机遇,到现在哪有这个机遇。

我们现在逐渐脱离新兴市场国家,人民币也会越来越国际化。全球的国际货币是不足的,SDR(特别提款权)篮子里的货币以前只有美元,英镑,欧元,日元这四个,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能成国际货币的只有人民币。人民币如果不国际化,印度卢比可能就要上来。

个人觉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相当不错,有参考一篮子货币,有市场为主导,有管理的浮动体系,有时市场出现羊群效应,人民银行还会采用逆周期因子。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体系是相当不错的,不要相信完全的浮动。波动太大并不利于全球贸易,外汇市场经常会出现一些做空或单边做多力量,羊群效应非常极端,需要管理的力量给予平衡

这个路径非常艰难,往往艰难的才是正确的。现在人民币汇率挺稳定,境内境外都很不错。最近彭博指数把人民币债券也纳入进去,1000亿美元资金就会涌入,其他指数也逐渐会将人民币债券纳入指数,这也是外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承认。

我们对内要努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对外一定要坚定不移人民币国际化。这是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成果。日本经济从1991年之后停滞20多年,日本经济怎么样?还是不错的,人家生活水平没下降。这和日元是国际货币有重要的关系。如果日元不是国际货币,它早就跌得找不到北。

现在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将来可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我们的货币是国际货币,万一我们将来进入低速增长,只要人民币是国际货币,我们怕什么?占优货币终究会升值,这跟中国经济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美国经济搞的很烂,美元照样升值,这就是对冲我们未来的风险,所以一定要现在做。

3

去杠杆:最痛苦艰难的事往往是最正确的事


我是提出去杠杆比较早的经济学工作者之一,我现在提的主要是稳杠杆。去杠杆的关键去的是好杠杆还是坏杠杆比如我现在体重超重,也很难减下去。控制不住体重时,哪怕多吃点鱼类,少吃点肉类,也会减少以后发生心血管猝死的风险。

同样的逻辑,中国经济加杠杆是长期的,很难挡得住加杠杆的周期——去杠杆则非常少见,但是不代表不能做。过去两年,中国经济做了一个痛苦的,艰辛的,但也是不错的去杠杆。

关键是去杠杆以后,结构性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加杠杆,加什么都不知道,很多资金是多层嵌套,很多都是表外的。这样下去终究会出事。后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推出一系列资管新规,我的评价是八个字,千锤百炼,近乎完美

影子银行做大了终究会出事,中国的GDP大约90万亿,而资管总量就是100万亿,扣掉公募基金十几万亿,私募十几万亿,影子银行占了60万亿左右,60万亿左右的影子银行不够透明,不够清晰,多层嵌套。

60万亿很快就能做到200万亿,那时候一定会出事。影子银行的坏账率大约在4%,60万亿的4%就是2.8万亿,如果做到200万亿,4%意味着8万亿。一旦出事,这些都是刚性兑付,到那时,去哪里补8万亿资本金呢?

最痛苦、最艰难的事情往往是最正确的事情。现在的资产新规明确就是一层嵌套,不能绕来绕去,非标转标,还要打破刚性兑付。中国经济即使要再加杠杆,也要加一些相对好的杠杆,这有利于减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M1的增速会有一些影响,因为相当于供给的信贷包括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少了一些。不过,效率要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防风险。经济运行过程中,跑得很快,一旦跌下去,爬起来就要很长时间。

因为一旦出了信用金融风险,爬起来往往需要十年时间。所以牺牲点渠道,把渠道整个顺通一点。60万亿不清理,100万亿不清理,直到200万亿再清理,那时候更难了。

去杠杆我认为已经基本结束了,现在要稳杠杆。结构性加杠杆长期还是会加,但是再加是加的好杠杆。

4

基建投资要为2万美元的GDP做准备还有很大空间


中国地方债从国际债务比例来看,并不算特别高,少于20万亿。现在43号文已经限制了,最近也说,地方债已经受到有效控制,处于风险可控区间,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对未来层次一定要小心。

国际上有人说,高铁是金融灰犀牛。可是没有高铁,中国春节人回家,火车上不都是像过去那样,人山人海吗?中国经济第二大经济体,需要有好的基础设施。

没有基础设施,什么事情都做不到。印度做基础设施非常难,于是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中国高铁网不断在铺,风险可控,关键还在于提高经济效率。中国人均GDP已经到了1万美元,也仅仅是1万美元,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到2万美元、3万美元?

中国的基础设施还差得很远,上海和深圳这么两个重要的城市之间,居然还没有高铁,广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也太少,这些都是不够的。我们不要对基础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小富则安。当然,基础设施做起来还要强调经济性,要向前看,我们投入基础设施要为将来人均突破两万美元的水平做准备。

我们一共列了19个新一线城市,如果把新一线做起来,将来都是创新性平台,人员密集,劳动力密集,很适合创新。适当大的城市,足够规模的,比如人均在两千万到三千万的城市,都比较适合创新。

过去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总是在摇摆。大城市,小城市,摇摆了几十年。我觉得中国的大城市人口控制在三千万比较合适,也可以做到五千万,但是不易过大,过大以后会导致城中心潜在价格如此之高,很容易出现资产泡沫。小城市肯定也不符合经济趋势。我觉得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新一线建设来,这样才能促进增长

就按都市圈划,粤港澳,大湾区不就很好,长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很重要,还有成渝经济带,武汉,西安,郑州也不错;东北的沈阳,我觉得一定也可以做好新一线城市。

新一线既是未来中长期,也是现在的千万别把钱花在人口减少,三四线城市里大做基础设施。这些城市将来很可能就还不起钱,不就成了坏账?中国家大业大,人口众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市化要追求更高质量的增长,需要很大的创新性平台。需要通过新一线城市的打造,把中国打造成创新性国家。

编辑  洪烨 张子玥

来源  经济学原理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预告|“2019国际货币论坛”七月重磅来袭!

视点 | 高瑞东、范希文等:货币政策独木难支 体制改革方为出路

周末荐读 | 张杰:金融学的“新古典综合”

黄达:从华北联大到华北大学的注册科老干事(下)| 忆旧纪年II(二十二)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专家咨询会在人民大学举行 陈雨露副行长出席并发表讲话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