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涂永红:“一带一路”产业合作金融支持体系

涂永红 白宗宸 IMI财经观察 2020-08-20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逆全球化势力抬头,为有效应对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行径,加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一带一路”产业金融支持模式应当适应国际产业链重构,重点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及跨境联通,同时以产业园区为突破口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并推动国际产业链重构与金融协同发展,以及拓宽民间资本流通渠道发挥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

| 作者:涂永红、白宗宸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一带一路”产业金融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带一路”金融支持体系现状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撬动国际产业合作的杠杆。目前,促进资金流动的金融机构不仅有多边国际机构和各国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积极参与进来。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布局风格和投资领域各有侧重,有的提供援助性资金,有的发展公私合营融资方式,有的进行纯市场化运作,为“一带一路”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产品。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和人民币国际流通的基础支撑,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对接了40多个沿线国家的165家银行,并在7个国家设有人民币清算行。银联业务已经覆盖50多个参与国,覆盖超过540万家商户和68万台ATM。此外,中国银保监会与29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当局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为建立良好的双多边监管合作机制搭建了基础框架。我国央行还与20多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确保人民币流动性,有力地推动了本币贸易结算。

“一带一路”建设项目金融支持特点


我国“一带一路”产业合作主要围绕重点项目推进。现阶段,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主要骨架,推进包括能源、交通、电力、通信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央企承建的沿线项目中,基建项目占比近半。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是主力军,金融服务的着力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沿线国家新增一级机构19家,占全部中资商业银行布局总数的九成。在投资活动和参建项目中,多边机构、政策性机构和政府基金占主导地位。截至2016年底,进出口银行与沿线50多个国家累积签约项目1100多个,项目金额超过700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在沿线累计发放贷款达1682亿美元,余额超过1100亿美元。2017年,我国宣布对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增加1300亿元和2500亿元的人民币专项贷款,进一步提升其金融服务能力。

“一带一路”产业金融支持模式存在的问题


缺乏一个符合我国发展需要、兼顾国际产业链重构的总体金融支持框架。“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和地区,其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各有不同,各自适合发展的产业和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也不相同。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选择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的国家体制、法律制度和市场体系的特点,如伊斯兰金融体系中不能使用一些传统金融工具,部分国家的地缘政治风险对产业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目前,我们在强调“五通”目标时,尚未做好顶层设计,没有站在国际产业链重构的视角构建支持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金融支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对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不足。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融资来源更偏重于政府资金,没有很好地重视和运用市场化融资渠道,导致参与国的财政负担过大,对项目的资金支持不可持续。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比较脆弱,需要金融市场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然而,部分国家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足,市场准入门槛较高,资本流动渠道不畅,交易成本较高,不能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提供便利,也不利于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激发金融创新能力。

参与国家的金融合作水平不足,制约了资金使用效率。“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既不能“一枝独秀”,更不能“各自为战”,只有在深层次、多方位、高水平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在竞争中发挥产业优势,实现协同发展。目前沿线国家在法律、监管制度、交易规则、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的联通不够深入,导致本币跨境清算、结算不够通畅,降低了金融交易的便利性,这也将金融服务局限在传统领域,进一步限制了融资工具的创新。同时,各国的法律体系、会计准则兼容性不足,导致各国在联合打击跨境金融犯罪,以及建设区域信用体系、投融资体系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

2

构建创新、协调发展的“一带一路”产业合作金融体系


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整合重构之际,原有的金融支持模式难以打通“一带一路”融资问题的关键环节。只有联合各方力量,不断创新金融合作模式,推出新的金融形态,才能形成立体、高效的“一带一路”金融支持体系,解决“一带一路”建设融资的痛点。

第一,构建适应国际产业链重构的“一带一路”金融支持模式。面对国际产业链重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的科技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发展更加均衡,让更多发展中国家从全球产业链中受益。新工业革命对各国的产业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对支持沿线产业发展的金融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构建适应国际产业链重构的“一带一路”金融支持模式,一要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调动沿线国家的积极性,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二要根据产业特征设计融资模式,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借助市场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三要引导资金流向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高科技产业,追求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第二,重点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及跨境联通。金融基础设施的联通是一切金融合作关系的基础,有助于保证金融市场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推进使用本币开展投融资,发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可以降低企业的换汇成本,撬动当地金融资源,通过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可以有效防御来自美元等货币引发的汇率波动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推进在法律体系、监管规则、制度安排、会计准则等方面的深入交流和全面合作,提高各国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方便金融机构融入当地市场,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这也有利于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提高投融资的效率。推进“一带一路”支付、清算体系。继续扩大银联的跨境使用网络,增加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的覆盖面,提高中国金融技术标准的区域化水平,建设优质、高效、安全的支付体系。

第三,以产业园区为突破口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产业园区是“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沿线国际大通道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建设产业园区既有经济互补、产业互补和形成规模经济的意义,也有积极推动东道国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及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功能。目前沿线建立的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能矿资源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在马中关丹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建设银行、进出口银行及农业银行为该项目首创了跨境银团直贷模式,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为其提供了专业的海外投资保险等服务。在中白工业园的建设中,多种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了项目落地实施,突破了园区建设起步时的资金瓶颈。应充分总结我国金融支持产业园区的成功经验,除传统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外,鼓励金融机构以持股的方式直接参与产业园区建设,通过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综合能力。

第四,推动国际产业链重构与金融协同发展。形成新的全球产业价值链,成为构建国际分工体系的新方式。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分工细化,由传统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逐渐演变为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第四次技术革命将推动生产的智能化、个性化、信息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关注全球价值链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完善产业金融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积极推进有利于保护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合理分工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等一揽子政策体系,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各国要探讨建立合作协调机制,以推进产业金融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展开。“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国要在推动产融结合这一议题上积极合作探索,提升多双边投融资机制创新,推进“一带一路”新型国际模式下的产能合作和产融合作,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金融稳定。

第五,拓宽民间资本流通渠道发挥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李克强总理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合作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为原则。应该牢固树立一个理念,市场化的投融资才是“一带一路”金融支持体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当前市场化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政府资金的补位,为社会资金的进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应该改变政策性金融的定位,不能仅局限于直接的投融资功能,还应注重发挥其社会资金引领作用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私人投资、私募基金等,为带动社会资金参与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成熟的模式。鉴于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成长性,特别需要促进“一带一路”参与国的资本市场联通,推动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交易。鼓励采取PPP等公私合营的模式,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融资,也可借鉴美国的硅谷模式,发展投行业务,引入风投资金,构建融资工具多样、金融功能健全、市场层次丰富的金融体系。

注:本文作者涂永红(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白宗宸(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

编辑  蒋旭

来源  《中国金融》2019年第3期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宏观经济月报 | 从银行风险承担视角理解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2019年3月)

独家 | 宏观审慎政策、经济周期与银行风险承担

张杰:如何“安顿”好居民储蓄

视点 | 周文渊:中美货币周期走向收敛 利率下调概率提升

视点 | 厦门大学:“六稳”方针下人民币汇率及其国际影响力企稳

海外之声 | 拉加德:金融部门应当重新定义使命感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