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王永生: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兼论五铢、开元通宝的国际货币属性

王永生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导读


4月14日,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18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举行。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王永生发表了题为“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兼论五铢、开元通宝的国际货币属性”的演讲。内容包括“丝绸之路钱币”的文化内涵、四个发展阶段、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五铢与开元通宝的国际货币属性、以及三点启发五部分。最后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王永生教授认为随着中国日益发展强大,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具有必然性。

主讲人 | 王永生 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

观点整理 | 李佳璇

以下为会议纪要全文:


丝绸之路是现在的热点问题,大家熟悉丝绸之路,但是对于丝绸之路钱币不一定熟悉。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跟丝绸之路的钱币相关,总共分成五个小专题。

一是背景,即介绍丝绸之路钱币的文化内涵;二是丝绸之路钱币的四个发展阶段;三是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四是介绍五铢、开元通宝两种钱币在丝绸之路沿线所发挥的国际货币属性;五是三点启发。

一、丝绸之路钱币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丝绸之路日益成为社会各界论述的重点。作为历史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见证者、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承物的“丝绸之路钱币”,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什么是丝绸之路钱币?它的属性或文化内涵是什么?这些基本的概念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因此在一些文章、书籍以及展览中,都将丝绸之路沿线古国的钱币等同于“丝绸之路钱币”,似乎只有源于西方钱币体系的圆形无孔的打制币,才是丝绸之路钱币。而属于东方钱币文化体系的圆形方孔钱都与丝绸之路钱币无缘。这种认识不但是片面的,而且是错误的。

那什么是丝绸之路钱币呢?对此钱币界有过不同的看法,曾经有人提出疑问,说古代没有一个丝绸之路国,哪来的丝绸之路钱币?这种疑惑具有普遍性,因为一般人们对钱币的理解都是由一个国家、一个政权或者实体铸造发行的。没有丝绸之路国,丝绸之路钱币该从哪里讲起?实际上,丝绸之路钱币不是从这一视角来理解的,它更多的是从文化角度,商贸带来的文化交流的角度去阐述的。

大家知道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化、贸易商贸的往来,从而形成的以贸易为主的商路。因为对商贸利润的追求,丝绸之路从中国长安一直延续到西方罗马。实际上在那个年代不可能有一个商人从长安一直出发到罗马,中间都是转手贸易,转手贸易的过程中除了商品货物与贸易之外,也是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丝绸之路最大两个特点,一是商贸之路,二是文化交流之路,从这个角度对丝绸之路钱币进行界定,阐述丝绸之路钱币的文化内涵。

现在很多人对丝绸之路钱币的理解有一些误区,比如说有的人把丝绸之路沿线的古国钱币做一个展览,说这就是丝绸之路钱币。这虽然跟丝绸之路钱币有点关系,但是它并不能代表丝绸之路钱币,最多只能说是丝绸之路沿线古国的钱币,这些钱币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我今天将从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传播中外文化这一视角,分析丝绸之路钱币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阶段,并以五铢和开元通宝两种钱币为例,论述其在丝绸之路上发挥的国际货币的作用及其意义。

我们所需要探讨的是丝绸之路钱币。我认为丝绸之路钱币是在丝绸之路东西商贸往来过程中发挥了一般等价物,或者是实现了货币的职能,同时还融合了文化的交流的钱币。

明确丝绸之路钱币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丝绸之路钱币的种类及其发展阶段。

丝绸之路货币大致上可以分成四个种类。

第一,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中国铸造的圆形方孔钱。铸造这种钱主要是在中原地区流通使用,随着丝绸之路贸易,随着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逐渐从中原地区走入了中亚地区,顺着丝绸之路沿线进入了西方。我们认为这些钱币参与了丝绸之路贸易,传播、传递了文化,应该叫做丝绸之路钱币。

第二种类型是西方的货币,例如希腊、罗马货币。这些货币伴随着丝绸之路商贸的往来由西方逐渐到了东方,最后到达中原地区。其中以波斯银币和东罗马的金币为主,但是不仅限于这些货币。而这些中原地区出土发现的波斯、罗马等西方的货币,随着商贸的往来,文化的交流,使臣的往返,从西方来到了中原地区,应该叫做丝绸之路钱币。

第三种是丝绸之路沿线,因为受到了东方和西方的影响,在他们本身制作的钱币中既带有东方的文化元素,又带有西方的文化元素,这种钱币我们认为是丝绸之路货币,且是丝绸之路货币的主体,也是我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

第四种是实物货币。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之间发挥了货币的职能,最典型的是丝绸。除了丝绸之外,还有茶叶、棉布、食盐、海贝,等等。而这些东西作为实物货币也应该属于丝绸之路货币的一部分,但这不是我们需要讲的重点。

二、丝绸之路钱币的四个发展阶段

1、西币东传(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8世纪)

一般认为丝绸之路是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的。但东西文化的交流,有史料记载的,张骞并不是最早的。亚历山大东征在张骞之前,从希腊开始经过中东一直到了西亚,到了南亚,要比张骞出使西域早200多年,我们讲的钱币文化应该从亚历山大东征讲起。亚历山大东征导致了中亚地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即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整个希腊的移民把希腊的文化带到了中亚,在中亚地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来随着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蒙古的西征、战争等破坏,很多文化遗迹荡然无存。有两样东西被考古发现,其中一样是在巴基斯坦出土发现的犍陀罗佛像艺术,即用希腊的造型技术塑造的佛像,这是典型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钱币受到了希腊钱币的影响。希罗多德在《历史》这本书里记载西亚的古国吕底亚,位于现在土耳其中部,铸造的琥珀金银币是西方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金属铸币,时间是公元前640年,这相当于我国的春秋中期。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由原始农具演变的空首布,早在商朝的晚期就已出现。因此,我们说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只不过我们选择的金属是铜而不是金银。

马克思经典政治经济学认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但是中国的货币发展却不是这样的。虽然中国自战国直到西汉文献中都有很多使用黄金的记载,但是到了东汉王莽之后非常奇怪,黄金就不见了。王莽最后政权倒台时,库存的黄金是70万斤。西方文献中记载罗马帝国快灭亡的时候,储存的黄金也是70多万斤。罗马帝国之后仍大量地使用黄金。但是中国进入东汉之后几乎就没有再使用黄金的记载,白银是直到明朝中后期才完成货币化。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

中国选用铜钱作为货币金属,对铜钱的形制、重量、成色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但是对于金银作为货币则没有形制上的要求,只关心它的重量和成色。民间任何人都可以铸造、任何形状都行,即所谓碎金砸银,称量使用。这是中国货币史里面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问题。中国之所以是中国,或者说中国一开始就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特色,从货币这方面就表现了出来。

罗马帝国在希腊货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而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形成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货币体系。而中国的货币,自秦始皇统一了圆形方孔钱之后发展形成了东方货币体系。东西方两种货币在中亚地区交融之后就形成了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为特色的丝绸之路货币。

2、东币西传(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8世纪)

东方的货币西传比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张骞之前,东西之间已有联系。但是作为官方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联系是从张骞开始。张骞之后随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经营管理,特别是西域都护府的设置,驻军、屯田事业的开展,大量人员的往来导致大量的五铢钱流入新疆及中亚地区。实际上在中亚地区,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发现最早的圆形方孔钱是汉代的半两钱,这种钱在新疆地区总共出土发现过10枚。但是五铢钱的出土发现量非常大,仅在新疆和田买力克阿瓦提遗址,曾一次出土45公斤的五铢钱。

图一:罗布泊商路上散落的开元通宝钱

新疆考古工作人员在罗布泊古商道上,一次就采集到970多枚古钱币,基本上是开元通宝钱。从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行使了管理主权之后,随着商贸的往来、人员的往返,大量中原地区的五铢、开元通宝钱流通到了中亚地区。

不仅是五铢、开元通宝钱,自汉一直到明代,历朝的钱币在新疆都有出土,范围之广、种类之全,跟内地基本上没有差异。中原地区的这些钱币大量流入中亚地区之后,供当地使用。因为割据、战乱时期,流入的钱少了,中亚地区也开始自己铸造钱币。当地铸造的钱币融合有东西方两种钱币文化的元素,其中以和田马钱最有代表性。

3、伊斯兰化(公元8世纪至14世纪)

第三个阶段是伊斯兰化,在中亚地区,以伊斯兰化为分水岭。这之前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希腊罗马文化传入了中亚地区,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中原文化传入了中亚地区,印度的佛教文化也流入了,所以中亚地区是多元文化,沟通、融合、交流的区域。但是从伊斯兰教传入之后,就开始了伊斯兰化,其它的文化基本上都荡然无存了。

12世纪耶律大石和13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西征,虽然曾经一度将中国货币文化再次带入中亚、西亚地区,特别是蒙古人更是将中国的纸币文化西传至远在西亚的伊朗,但是最终都被淹没于伊斯兰化的波涛之中。

图二:桃花石可汗钱

 

图三:新疆叶尔羌汗国钱币

4、回归东方(18世纪中叶开始)

清朝政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新统一中亚东部,即传统所指的狭义西域部分,第二年设立叶尔羌铸钱局,收缴销毁原准噶尔普尔钱,仿照内地制钱式样铸造发行了圆形方孔钱。以此为标志,中国钱币文化又重新传入中亚地区,并将中亚东部即新疆地区重新纳入了中国统一的钱币文化体系之中。

属于这一时期的钱币主要指清政府重新统一西域后,先后在天山南北两路设立的叶尔羌、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库车、乌鲁木齐、伊犁等七个铸钱局,按照统一规制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因铜料中未加铅、锌,呈红色,又习惯称为“新疆红钱”。

图四:乾隆通宝

三、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

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非常多,最早是汉代的半两钱,一直到清代的制钱。这里我选择两枚钱来做介绍,一个是汉代的五铢钱,一个是唐代的开元通宝钱。

对于五铢钱,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它在中国流通使用了700多年。从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钱,一直到唐朝初年开始铸造通宝钱,流通的都是五铢钱。我们经常讲的“不名一文”,这一文钱的重量标准就是从五铢开始,而开元通宝完全接受了五铢钱的重量。

五铢钱由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铸造,一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使用七百多年,是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从技术来讲,第一,它实现了货币铸造权的统一,奠定了“小平钱”的重量基础;第二,技术上有非常重要的进步,即出现了外郭。

图五:五铢钱

五铢钱之后是开元钱。从开元通宝开始中国货币名称里面出现了“通宝”或“元宝”,这两个字都来自开元通宝钱,由此可以看出开元通宝钱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地位。开元通宝使用欧阳询的书法,且开元通宝四字还有非常深的道教含义。这一点就不展开讲了,在我的新书《三千年来谁铸币》里有专门讲解,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开元通宝的作用包括,创立了通宝钱体制、规定了货币的法定重量、影响了古代的衡法制度、规定了铜钱的成色以及配料的比例。还对周边国家和地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包括朝鲜、日本、越南以及中亚地区。

图六:开元通宝钱

四、五铢、开元通宝的国际货币属性


讲到丝绸之路货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希腊、罗马等西方的货币,它们因为丝绸贸易而流入中国。实质上在丝绸之路东西贸易往来过程中这种货币确实大量流入中国,因为中国主要是对外输出丝绸、茶叶、瓷器的生活必需品,造成外国的金银钱的流入。大家往往忽视,在丝绸之路沿线,五铢和开元通宝钱也曾经伴随丝绸之路贸易,在丝绸之路沿线发挥了国际货币的属性,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通用货币曾经在丝绸之路沿线大量流通使用

五铢和开元通宝在丝绸之路沿线曾被大量流通使用。这里举三个例子,一个是新疆和田县买力克阿拉提遗址,一次性出土了45公斤的西汉五铢钱,这是新疆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工作中发现的。第二,黄文比1929年随中瑞西北科学考察的时间在孔雀河沿岸,曾在一地方圆不及一里,拾五铢钱600余枚,这在罗尔考古有记载。第三, 1979年,途径罗布泊的一段古代商道上,曾不经意间采集到了970多枚开元通宝钱。这说明这些钱币作为通用货币曾经在丝绸之路沿线大量地使用。

二是作为标准货币曾经被大量仿铸

五铢和开元通宝曾被作为标准货币大量仿铸,这里以开元通宝为例。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俄罗斯在统治中亚地区时,乌兹别克斯坦在斯米尔落瓦的组织下进行的考古工作中发现大量的圆形方孔钱,一种是中国铸造的开元通宝,而另一种是带徽记的圆形方孔钱,比开元通宝稍微小一点。徽记是游牧民族地区家族的标志,而这个钱币的背面图案就是他们的徽记。其中有撒马尔罕的徽记,有布哈拉的徽记,有粟特人的徽记。这说明它们曾以开元通宝作为标准仿铸自己的货币。

图七:带有徽记的“开元通宝”

再有日本、越南,朝鲜的钱币,与中华货币非常相似,完全是模仿开元通宝。特别是日本“和同开珍”的“珍”字,汉字繁体字的“寳”字,把上面的宝盖头取掉,把下面的贝字取掉,保留中间的部分。“和同”是日本的年号,“开”是从开元通宝模仿来的。

图八:日本、越南、朝鲜钱币

三是圆形方孔的形制及货币单位“铢”被普遍接受

除了仿铸五铢、开元通宝钱币之外,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在自铸的货币中,也都保留了圆形方孔的形制以及重量单位“铢”。如龟兹国铸造的小铜钱,就是采用范铸技术铸造的方孔钱。另外,高昌国的高昌吉利,回鹘汗国的回鹘钱、日月光金钱,突骑施汗国的突骑施钱以及昭武九姓的各式粟特文钱,虽然钱币上的铭文或铸汉字,或铸当地民族文字,也有汉字和当地民族文字合璧的。但是,形制上都统一是圆形方孔,这完全都是受五铢、开元通宝钱的影响。

不仅如此,货币也以“铢”为重量单位,如于阗国铸造的汉佉二体钱,虽然是采用打压法铸造的无孔钱,却是以“铢”为重量单位,并用汉字注明是“六铢”或“廿四铢”两种等次。考虑到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希腊货币文化因为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已经传入中亚地区。但是,汉唐之际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当地又废弃早已习用的希腊式圆形无孔货币,而仿照五铢、开元通宝钱币的形制铸造圆形方孔钱。即便是采用打压法,但是已经改用中国的重量单位“铢”作为货币单位,并铸造在钱币上。反映了汉唐时期以五铢、开元通宝为代表的货币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强大影响力。

五、三点启发

五铢与开元通宝作为国际货币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广泛流通和大量使用,是汉唐盛世之际丝绸之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说明中亚地区在伊斯兰化之前,曾经有过一个流通使用圆形方孔钱的时代

天宝十年(751)唐朝在怛逻斯之战中失利,未能遏制住阿拉伯帝国向东扩张的强劲势头。四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西域驻军陆续被调回中原平定叛乱,此后唐朝势力逐渐退出中亚,遂给向东扩展的阿拉伯势力以可乘之机。随着阿拉伯势力在中亚地区的扩张以及伊斯兰教的东传,从8世纪开始中亚地区就开启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伊斯兰化进程。受此影响,中亚地区的货币文化最终也都被伊斯兰化,只有历经千年沧桑而遗存下来的货币告诉后人,中亚地区在完成伊斯兰化之前,还曾经有过一个流通使用五铢、开元通宝等圆形方孔钱的辉煌时代。

二是说明五铢、开元通宝在丝绸之路沿线曾经发挥过国际货币的职能

五铢与开元通宝在中亚地区的大量出土发现,以及被当地大规模的仿铸,说明五铢与开元通宝这两种汉朝与唐朝的通用货币,在汉唐之际随着国力的强盛,以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繁荣,它们都曾经作为国际通用货币参与了丝绸之路贸易,并被沿线各国普遍接受而成为它们自铸货币的参照标准,已经具有了国际货币的属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及其国际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三是说明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当今,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日愈上升,在周边国家以及港澳地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已与多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并被纳入了特别提款权,正稳步地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以往都习惯拿人民币与美元、英镑、日元做横向的对比分析。实际上,从历史的纵向维度上看,五铢与开元通宝在丝绸之路沿线作为国际货币流通的历史告诉我们,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观点整理  李佳璇

图文编辑  罗梦宇

审校  田雯

责编  胡晓涛、金天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丁志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四十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RUC之声 | 郑志刚:越来越多公司放弃了以“股东“中心?

蔡昉:全球化、趋同与中国经济发展

陈雨露:全面深化人民银行内审工作

视点 | 王剑: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业务该如何调整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