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热发布 | 系列三: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编者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自2012年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因其独立性、客观性和决策参考性,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政策部门的高度关注。同时,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主题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金融开放”。报告通过国际经验借鉴、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集中探讨了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水平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以及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微观主体、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管理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
“2019国际货币论坛”将于7月6日-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将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并围绕供给侧改革、财税改革与“双支柱”宏观调控体系、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金融开放与跨境支付、金融科技与开放金融变革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IMI财经观察”将预热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节选系列文章。本文节选自《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第五章。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金融开放进程中机构面临更多风险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也越加明显,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为各国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以拓展国际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也瞄准中国市场,来中国开展业务。以银行业为例,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的统计,2017年,中国银行业总计在6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机构1350个,如表1-1所示,截至2017年,我国国有四大行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合计1011个,其中中国银行境外机构数量最多,为545个,占其机构总数的4.7%,其次为中国工商银行,境外机构共计419个;我国跨境贷款规模位列全球第八,达6300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了5倍。
但是在金融开放和提升机构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风险。跨国金融机构不仅要面对国内传统业务的所面临的风险,还有跨境业务所处的不同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带来的其他风险,主要包括国别风险、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合规风险。同时,流动性风险也是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不管是在境内或境外开展业务时均需要重点防范的对象。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不少银行在此期间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例如英国北岩银行挤兑事件。此次危机后,国际社会更加重视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尤其是跨国经营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巴塞尔委员会在总结金融危机的教训的基础上,于2010年发布了《流动性风险测量的国际框架、标准和检测》,提出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个流动性监管指标,又于2013年发布了银行业流动性覆盖率新规,对流动性覆盖率达标时间和银行储备资产的范围做了一定修改。结合国际监管改革成果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我国银监会于2014年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以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2015年9月,根据《商业银行法》修订进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也进行了相应修订,修订后的《流动性办法》于2018年7月1日起生效。
此外,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阶段,金融机构还面临着特定阶段性风险,一方面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也会带来新的风险。随着实体经济端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在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而这些行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信用风险会逐步暴露出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端将减少,并且会对其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此外,在实体经济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实体经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发生相应转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应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需求,这个创新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风险。
因此,在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要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共同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和良性发展。
2
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跨境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
在跨国发展中,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在对外经营上,需要关注市场需求,推出创新产品,提升服务水平,防范各种风险;同时,境外分支机构的发展既要符合国内总部的发展战略,又受到当地的特殊文化背景的影响,可能会产生跨文化管理的矛盾和风险。针对上文提到的各种风险挑战,金融机构有必要重视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第一,在开展跨境金融业务之前,需要科学分析业务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社会环境的特征,提前了解国别间的差异,做好风险评估;第二,金融机构要改进自身内部系统的建设,探索更有效率的风险管理技术以监测和管理风险;第三,重视文化差异,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差异化管理;第四,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参考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建立风险与激励匹配的薪酬机制,如利用用延迟支付、追回机制等方式,强化风险责任在薪酬分配中的重要性;最后,重视金融科技在跨境风险管理中的运用,金融机构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获取海量数据信息,模拟金融活动场景,测算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提前做好对风险的监控和管理。
(二)从全球视野提升合规管理能力
金融机构在“走出去”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规经营。首先,金融机构可设置专门的涉外法律部门或者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提前了解并熟悉业务开展国的行业法律、法规及行业惯例,持续关注国内外法律、规则的最新发展,为合规开展业务做好准备。其次,建立制度化、可操作的风险管理和常规检查机制,早发现并尽可能避免高风险业务和违规行为的发生,并对常规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防微杜渐。第三,明确各级人员的风险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疏于管控、突破底线、违规违法等情况,严格执行风险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风险责任落实到位。
2019年1月,银保监会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就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跨境业务时如何进行合规管理提出了意见,要求中资商业银行在境外开展业务时要健全合规责任机制,明确各层级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严格违规问责机制;优化合规管控机制,明确操作流程和关键控制点,加强对金融犯罪防范的统筹管理,实现合规管理对业务领域、操作流程的全覆盖,实施差异化的机构管理;强化合规保障机制,改进境外机构负责人及重要岗位人员管理,优先选聘熟悉东道国(地区)金融监管环境、监管机构认可度高的合规官,通过培训、述职、审计等方式,提高合规官的职业归属感和履职有效性,完善合规激励约束;加强监管沟通机制,总部应加强与境外监管机构的沟通,增进双方理解,有效回应监管关注事项;完善跨境监管机制,加强与东道国(地区)监管机构的沟通与互访,及时掌握境外机构合规管理情况,增进监管互信,提高跨境监管有效性。
(三)稳健推进机构的国际化进程
在金融开放的背景下,不少金融机构都开始谋求全球化布局,力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是,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考虑资本实力和复杂的国际环境,金融机构也需要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稳健推进其业务的国际化进程。金融机构需要从自身发展战略的角度,理性选择国际化发展路径。以美林证券的国际化进程为例,美林证券先在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设立办事处,通过代理制的形式与当地的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熟悉当地的市场情况;接着,根据当地市场的监管和准入政策,在对市场环境有一定了解后,在伦敦以子公司的形式设立了它的第一家国际业务分支机构;然后由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转变为直接并购海外公司以开展境外业务,最后实现全球整合。
(四)塑造国际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文化
金融机构多是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进行国际化业务的拓展,由于海内外分支机构所在国家、地区的法律条例、人文环境的不同,金融机构若是一味地将国内机构的风险管理文化套用于海外分支机构,将不利于海外机构融入当地的市场环境,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因地制宜进行风险管理,并与国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塑造国际性风险管理文化。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对其海外分支机构基本上是实行垂直管理,国内外派人员在海外分支机构的占比较大,以我国国有四大行为例,如表1-2所示,2017年我国国有四大行境外雇员占总雇员人数的比例最高的是中国银行,占比为7.37%,随后依次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比例依次为3.31%、0.20%和0.17%,境外雇员比例远远低于其他国际性大商业银行,例如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此外,我国金融机构的境外风险管理机制大多是沿用国内总部的管理体系,可能会与当地的法律和文化等产生冲突,因此在设计风险管理体系时,还要考虑到文化因素,培养员工本地化,适当提升当地员工的比例,加强本国员工和外国员工的交流,避免产生文化冲突;对于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可参考借鉴其他优秀跨国企业的经验,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实际经营情况,根据地区特点建立差异化的、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体系。
整理 孙建秋
编辑 孙建秋
审校 田雯
责编 胡晓涛、金天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刘青松:当前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处理好三大属性之间的关系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