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肖远企: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格局和启示——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22期)干货

肖远企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编者按

2019年5月18日,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办公厅主任肖远企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22期,就“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格局和启示”主题发表演讲。肖远企分析了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格局,梳理了国际金融体系变革的推动因素,并对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主讲人 | 肖远企 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办公厅主任

观点整理 | 蒋旭、李佳璇


以下为根据速记稿整理:


1

国际金融体系当前格局:制度、市场与治理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格局总体上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发达经济体仍处于主导,2008年金融危机亦未颠覆这一格局。第二,新兴经济体参与程度正在逐渐提高,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重塑,近十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显著提高。第三,国际治理体系仍待完善。目前国际标准制定仍由欧美主导,但新兴经济体在标准制定、规则的讨论和参与以及提出意见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从国际货币体系来看,美元和欧元共占据世界储备货币的80%左右,人民币自2016年进入SDR后,占比快速上升至全球第五位,预计仍会逐步提高,人民币在支付方面上升幅更快。在金融市场布局方面,金融业务和金融资源在地域上进一步集中,目前全球有29家个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但新兴市场国家中只有中国的工、农、中、建四大行,中国平安则列入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从金融业务角度来看,金融技术和创新仍是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引领因素。风险计量技术、风险管理模型和体系也是国际金融业竞争的前沿,巴塞尔协议的评级模型和VaR模型,已成为业界通行语言。国际金融治理方面也在酝酿深化改革。本次IMF份额改革后,中国的份额大幅提高,且派员担任副总裁职务。在治理规则的制定上,中国经历从积极参与到主动影响的转变,尤其在金融危机以后,金融领域规则治理方面,中国越来越多的观点和建议被采纳,影响力日益增强。

2

国际金融体系变革:路径和动因


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动因非常复杂,以下四方面的驱动因素值得关注:一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这一规律背后又包括四种力量:地域界限突破、生产活动复杂化、科技革命推动和政治体系变迁。二是金融自身发展规律。金融作为中介,从支付、信用到撮合,并发展为综合服务者。三是危机导向的修复。,金融危机始终与金融发展相伴而行。据统计,世界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有一千多次,危机导向的修复推动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四是地缘政治再平衡。最后,塑造国际金融体系四条主线并不是单一的,这些力量往往综合发挥作用。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既满足了国际金融经济的需求,又体现了地缘政治博弈与平衡。

3

国际金融体系变革的启示


第一,尊重把握客观规律。规律塑造了国际金融体系,这是由政治、经济、法制、基础设施、信用、文化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我们要认识规律,更要尊重规律,方能塑造格局。

第二,认识主观作为的可塑性。国际金融体系是可以塑造的,在国际金融这个长河里,规律是中心,但是它实际的发展轨道既是围绕着规律,有时候又会偏离规律,如果想有所作为,就不能死守陈规,刻舟求剑。

那么怎样塑造国际金融体系?一是金融体系发展要代表金融发展方向。我们的移动支付可以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大数据和云服务方面也很有潜力,如何以此为契机塑造国际金融体系的格局,是否能更好地起到引领作用,这是我们需要去做的。二是对提出更好的方案和模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能否把国际金融体系的模式归纳、总结、提炼出一套理论来?提出的方案能否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4

进一步思考的几个问题


第一,美元主导的储备国际货币体系是否稳定。作为国际主流货币,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的特里芬难题仍未解决,美国经常账户贸易逆差持续了42年时间,今后可能还会扩大,这是由美元作为主流货币的“特里芬难题”决定的,这也不断危害美元信用稳定。

第二,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治理改革能否防范下一轮金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们建立了三个层级的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第一个是20国集团从部长会议升级为领导人峰会,第二个是组建金融稳定理事会,第三个是国际行业标准制定组织完善具体监管规则。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以危机为教训,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定,如限制自营交易和参与对冲基金,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损失吸收能力等。但是以上监管措施能不能够抵挡住下一次金融危机?现在难下断言,特别需要进行全面梳理评估。

第三,全球产业链和贸易革命对国际金融格局的影响。在过去长时间里,西欧和美国处于全球产业链顶端,东亚国家为主的经济体处于产业链中间位置,而以初级加工或原料输出为主的出口国处于低端。但是现在全球产业链和贸易格局在变化,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在产业链上逐步上行,试图向中端和高端转变。从国际收支来看,全球储蓄-投资结构也在变化,这对国际投资、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是深远的,也都会进而对国际金融体系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最后,全球化前景不确定性的潜在影响需要关注。在过去这三四十年里,全球化主导了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也是国际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础。但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反全球化思潮,特别是特朗普上台更加大了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博弈对今后全球产业链调整、贸易格局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编辑  刘文婕

审校  田雯

责编  胡晓涛、金天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推荐 | 盛松成:目前人民币汇率破“7”弊大于利

视点 | 金融严监管如何影响消费

张杰:中国是金融发展的反例?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全球大合流——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20期)干货

陈雨露: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