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从Libra看加密货币的发展未来——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27期干货
7月20日,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27期暨“从Libra看加密货币的发展未来”闭门研讨会在人民大学举行。IMI理事长、人大财金学院院长庄毓敏出席并致辞。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强,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姚余栋先后发表主题演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以及人大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副院长谭松涛,IMI副所长涂永红、副所长宋科、副所长王芳等出席会议并参与圆桌研讨。会议由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主持。以下为根据会议纪要整理的观点集锦:
主题演讲
穆长春:从货币功能、储备资产和治理结构安排看Libra的未来
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
货币有三个功能:交换媒介、价值贮藏、记账单位(或价值尺度)。交换媒介方面,Libra可以利用巨大的用户群体和网络效应,具有天然优势,跨境支付或者汇款被认为是Libra的卖点和突破口。但也存在交易成本、汇价成本、监管成本。另外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Libra能否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是存疑的。作为价值贮藏工具,Libra可能会为弱势货币国家的居民提供相对低交易成本的流动性资产,但会遭到政府货币当局的抵制。Libra以一篮子货币的为资产储备,跟单一货币相比安排不透明,很难成为记账单位。在极少数本币币值高度不稳定的情况下,Libra可能发挥记账单位的作用。
Libra的储备资产包括几个强势货币现金存款和主权债券,储备资产不向用户付息,资产收益主要用于系统的运行成本等,盈利要求比较高。Libra并没有机制确保一篮子货币相互间的比重不变,组成储备资产的汇率的变化也会导致Libra对其他货币价格的变化。Libra在支付市场上能获得广泛应用,有些交易就会用Libra定价,与之相关的赊销、贸易融资、消费信贷也会用Libra,从而进入信贷市场,有了信贷,就必然出现派生存款和货币乘数。所以,需要有央行精细测算并控制货币乘数来确定等值储备量。Libra协会注册在瑞士日内瓦,受瑞士法律约束,而主要的运作在美国,这存在监管套利的问题。Libra协会管理层中有多少Facebook相关的成员是不确定的。在技术方面,Libra交易不是真正的匿名。中国短期内应该在国内市场阻击Libra对人民币的侵蚀;长期来看,如果人民币不可兑换,就会和弱势货币一样,必然受到Libra侵蚀。唯一有效的应对,就是尽快让人民币实现可兑换,才能抵御住Libra的侵蚀,在保持人民币在国际货币篮子中的现有地位的基础上,争取继续提升成为强势货币。狄刚:Libra技术方案实测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
在Facebook发布Libra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第一时间对Libra的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和实测分析。经分析,Libra整体技术路线偏实用主义,技术方面虽不构成Libra发展的主要瓶颈,但其技术处于早期基础实现阶段,成熟度一般,Libra采用联盟链类型区块链,尚不支持用户的动态加入。通过实测与分析表明,4个中端配置的验证节点条件下,Libra网络性能目前仅在每秒几十笔交易级别,增加到7个节点后性能更低。目前虽有很大优化空间,但与其设计目标每秒1000笔交易相差较远。即使是实现设计目标,也难以满足零售支付业务需求,例如我国“双11”、春节等特殊时点的海量交易并发场景,至少要求技术架构具备每秒30万笔以上的并发访问能力,因此我们推测Libra区块链将用于局部业务场景(如跨境汇款)或限用于后台节点间账务同步处理,前端交易层与后台账务层相分离。随着技术演进,如要面向零售支付,Libra大概率会同时采用分层分片、支付通道等机制提高系统处理能力。根据Facebook公布的计划,从短期可落地出发,可能会是一种结合传统分布式架构与区块链技术的混合技术路线。从Libra的Github开源社区来看,截止6月28日社区共提交缺陷报告83个,优化建议37个,社区活跃度较高,但工程代码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通过代码分析发现,Libra区块链在分布式部署、节点管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开发完善。Libra数据不按区块组织,这一点与比特币、以太坊中的数据按区块组织方式不同,设计上参考了许多现有区块链技术,如以太坊的账户模型、联盟链的实用拜占庭共识算法等,智能合约的执行也需要类似支付手续费。然而,当系统发生堵塞时,手续费价格随着网络的负荷浮动,验证节点会优先执行手续费价格更高的交易,带来不确定的交易成本。Libra 的共识算法LibraBFT是HotStuff共识协议的改进版,该协议安全性证明简单,便于执行,而且性能较快。这个共识算法与联盟链的实用拜占庭共识算法非常相似,每一个收到信息的节点,都会与其他节点进行信息交换、相互验证,让可信的节点之间能够确认、写入正确的信息,识别出有问题的节点,最多容忍不超过系统节点数三分之一的节点作恶。在密码学算法上,Libra的签名算法选择了ED25519,哈希算法选择了sha3,这些都是在成熟的区块链项目上得到过验证的算法,但存在目前还不支持密码学算法的替换的短板,不支持不同国家对自主可控加密算法的诉求。在智能合约语言方面,吸取了以太坊等智能合约平台的经验教训,重新设计了适配金融场景的智能合约语言Move。Move采用面向资源的设计,为实现静态可验证,牺牲了语言的部分动态特性和灵活性。正如“MOVE”单词本身语义,资源只能被移动不能被复制或无故消失,结合链上字节码验证、执行机制和链下静态分析工具,Move在安全性和可验证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目前Move语言仍是半成品,完成的是中间表示语言,诸多特性有待进一步观察。整体来看Libra的实用主义路线与我国法定数字货币所采用的路线有一定程度相似性,架构分层理念与法定数字货币的双层运营模式更是异曲同工,但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在业务上可实现点对点、支付即结算、交易链条短、交易成本低等目标,在技术选型上更加成熟稳健并兼顾创新,在性能、安全性、灵活性、质量控制等方面考虑较为全面:一是法定数字货币基于有管理、可控范围的技术生态,以市场力量和头部机构最佳实践为主,采用双层运营模式、标准驱动和架构管控的方式,既保证系统健壮性、又提供创新生态平台和灵活扩展能力;二是本着长期演进,持续迭代原则,不预设、不迷信、不偏执任何一种技术路线,保持对未来技术的洞察力、敏感性和前瞻性,以需求为驱动并定期自我评估,随时动态优化和调整;三是采用分布式、松耦合、平台化架构设计,综合应用可信计算、软硬件一体化专用加密等自主可控技术,基于云架构混合分层、多点多活、单元化及微服务架构,区分不同需求场景,对标不同解决方案。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以实现具有主权感知的便捷安全数字化硬通货为目标,降低传统现金发行流通成本,为社会提供灵活、可扩展且具备价值特征的数字化新型支付工具,多层次、全方位满足数字化经济时代全社会的货币与支付需求,与现有电子货币体系形成有效补充,共同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瞿强:从货币演变看数字货币未来
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强:
第一,比特币这样的数字货币违反了货币演变的基本规律。货币的演变从分散到集中,依赖政府权威。货币作为一种制度,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市场竞争可以降低成本,但是没有政府所代表的集体理性,来增强信用并提供强制执行机制,货币体系也是难以运转的。第二,“货币”是经济金融的“价值锚”,对所有的实物与金融资产计价。作为“价值锚”必须保持两个平衡,一方面数量必须是弹性的,可以随经济增长而扩张,否则会通缩,另一方面,货币的扩张应相对稳定可控,否则会通胀。这是一套复杂的机制。第三,货币是由它的三个功能定义的,这三个功能是不能分割的,不能因为可以做支付,就自称为货币;货币也取决于其可接受范围,现代货币通常“默认”为主权范围内,不能因为在某个局部使用,就自称为货币。根据以上分析,对Libra的展望有三点,第一,它不是也不可能是未来货币。它没有账户权,只能借助既有主权货币做支付。它是百分之百的资产支持,没有弹性,无法扩张。第二,它有可能变成国际版的微信、支付宝这类产品,但困难也不少,因为背后不同的货币主体,资本管制、汇率安排、监管制度差异很大。第三,如果能克服跨境支付的困难,或许能借助信息与客户优势,发展出新的互金业务模式,如为各类金融机构销售产品,为企业发布广告等。姚余栋:eSDR——走向理想的超主权货币创新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姚余栋:
全球流动性不足,要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国际货币的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全球流动性供给是不足的,国际货币波动的僵局难以打破。既然超主权数字货币的影响实际上不断扩大,我们不能视之不见,应该有勇气证实这一点,并且积极参与规范性发展,为将来探索较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探索。所以我们觉得应该在保持IMF成员国体系基础上,探索全球央行的机制,尝试发行eSDR(姚余栋、杨涛 2015)。eSDR的发行不需要有背后资产,依托于去中心化的货币发行机制;另外通过构建公开透明的智能化货币运行规则,实现跨国的货币信用共识;还有是由参与者来共同维护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与Libra相比,eSDR实际上优势明显:一是eSDR是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框架内。Libra更像是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框架变革,其对现有的金融体系、货币体系甚至未来的储备体系都有很大冲击,面临的阻力非常大。二是eSDR受全球央行监管(IMF成员国与执董会)。三是eSDR可以不同成员国出资产,无替代账户的外汇风险。我觉得将来会形成哈耶克说的,Libra也发出来之后,到处是竞争,竞争了几十年以后才有了eSDR。那么在很混乱的时期,为什么不进行顶层设计呢?目前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所以我们要支持人民银行加快发行数字货币,之后把握时机,发行eSDR,或者是参与eSDR。在国际共识没达成之前,我们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圆桌研讨
贲圣林:要关注数字货币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矛盾
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
Libra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是科技公司进军金融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反映了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现有的金融体系中间非常多的不足,如普惠金融、跨境支付等方面。Libra还比较早期,技术、规则等不尽完善和成熟,本身白皮书中也提到五年以后才能慢慢满足经济需求。但它切入的高度与愿景、已经有二十七八家优秀企业的共同体参与等都应该需要我们高度重视。Libra的启动本身反映了国际现有的金融制度与体系确实有很多薄弱环节,比如说跨境电商、跨境支付这一块,比如说一些弱势国家的主权货币信用基础弱,金融体系原来是美元化,会不会未来潜在的是Libra化。研究Libra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六大矛盾与竞争问题,第一是货币发行领域中政府主权与民间的竞争关系;第二是主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这很可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第三是虚拟世界的全球化和现实世界的国家主权之间的矛盾,数字经济、数字金融、数字货币等的运行与流通是全球一体化,无缝对接的,如果政府不人为阻断的话;第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也就是技术这个生产力与金融制度这个生产关系问题。货币也好,金融制度也好,更多的是一种生产关系,那我们的技术已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的生产关系的调整远远没达到,特别是在全球金融治理层面;第五是企业之间,特别是技术企业之间,像腾讯、阿里代表的中方以及美国的几个主要科技公司之间的一些竞争;最后,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共同体或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Libra能够一推动就携手近30家大公司组成一个共同体、一个生态系统,如果说现在的货币是主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的话,将来可能是生态与生态之间的竞争、社区与社区之间的竞争。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能否进入到全球金融体制新一轮治理制度的中央非常重要。杨涛:数字化经济时代,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究竟受哪些影响和冲击
IMI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
不管是Libra还是其他一些模式,今天这个阶段确实面临数字化时代的冲击,整个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从理论到实践,需要有一些新的思考。我个人理解有四个方面的视角。第一,从货币与货币制度的角度。现如今,引入了新技术之后,究竟对原有的货币概念,货币所伴随的一系列制度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和问题,需要从整个货币与货币制度的角度,从过去的主流结合现在的这些新变化进一步梳理。第二,从支付本身的角度。货币和支付经常被混在一起,但是我觉得有时候二者又不是完全一致,可以认为讨论支付时是货币其中的一部分功能。另外,支付经济学本身研究的是在整个支付交易机制中,涉及到哪些定价问题、交易费用问题、委托代理问题等等。随着技术影响着整个支付生态,整个支付领域将发生什么变化,比如零售支付、大额支付、证券等,我觉得需要和货币层面分开,单独就支付讨论支付。第三,法律跟规制问题。所有这些探讨的问题,最终都离不开特定领域的法律跟规制。我觉得就法律制度嵌入来深入地研究,现有的技术究竟对数字货币、数字资产、支付领域,带来什么变化,这也是一个理解的视角。第四,纯技术视角。现在很多技术也有大量的模糊之处,这些技术从宏观、货币经济学、微观、中后台基础设施的角度,究竟有哪些影响,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梳理,然后聚焦到类似于Libra这样一些事情,才能在整个大的视角分析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陈道富:以开放的态度对待Libra的未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
货币的形成刚开始不见得就是以货币形态存在,在Libra问世之前把它定义为货币也许太早了。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Libra。第一是支付系统。Libra是直接进入微观零售的支付系统,而且把整个世界连在一起,如果这个支付体系建立起来,意味着它可能是全世界非常高效、统一的支付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它还不是货币,但提供了一个基础。如果大家在网络社会进行交易时对于Libra的认可、认知、接受、信任不断提高,可能最终会形成货币体系。第二是发行。Libra现在其实并不希望冲击现有货币体系,所以并不特别注重发行,而是着重在二级市场。它现在定位在虚拟世界交易的代币上,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积累支付系统的网络和信任程度,最终解决发行问题。第三,它是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现在的很多特征包括技术方面肯定不成熟,但技术不是成熟以后才端出来,只要框架、理念上基本成熟,通过生态、迭代和市场的选择就有可能性,一旦这个市场标准被认可,这个生态逐步形成,就通过锁定达到目标。Libra从目前来看可以找到无数的矛盾和不足,在这个过程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反对,但是对于未来要采取开放的态度,它实际上在冲击我们对货币的理解。Libra会不会产生超出主权以外的基于规则的信任、形成一个全球网络目前尚不清楚,但应高度关注几个背景。第一,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虚拟化、数字化。虚拟世界和数字世界重新定价不产生任何成本,Libra在虚拟世界是代币,如果未来虚拟世界占到整个生活的90%,就成为主流货币。第二,对现有货币的不满。现在的货币体系虽然以美元为主导,但存在多种货币带来的货币本身的矛盾。第三,它未来演进的可能的锁定。它是高维度的,如果建立起来可以秒杀现有的跨境体系。一旦它的网络形成,就要遵循它的方向。它是以商业机构为主来推进的,未来做到足够大的时候,它在发行端发力一定会给央行造成巨大冲击。中国央行今后一定会出面跟它竞争,但是短期内不会,还是应该适当培育竞争对手。赵锡军: 未来经济对数字货币需求巨大
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
货币是生产关系的一种体现,数字货币现在出现虽然不能达到三个功能合一,大部分是从某一个功能开始。Libra如果最终要站到货币的制高点变成一个通用的东西,三个功能肯定是合一的。目前Libra定的调子比较高,从它想要解决普惠金融、支付服务这些问题包括表态等来看,它似乎想朝货币这些方面发展。我觉得其中难度很大,各个监管部门不信任它,央行的态度也非常清楚。这信任关过不了,它取信不了政府的话,就达不到这个目的。但是现在有很多不同的代币也好、支付工具也好,在各个不同的区域自己在发展。害怕的就是它突破了底线,就是在正常以外的交易活动来进行交易,这个底线我们要确定好的,在不同类里头它可能成为地下活动交易的媒介,也有可能成为一些投机性资产炒作的东西。将来整个经济越来越互联网化、越来越虚拟化、越来越数字化,交易活动在这个方面,将来可能大量的金融产品的交易都转向虚拟化的时候,那这个交易的规模就非常大。如果光靠我们现在发行纸币这些法定货币确实是很困难,将来狄所长讲的央行的新一轮的数字货币,央行将来是否能够把效率比较高的、成本比较低的、适合于电子或者是互联网交易的这些数字货币,尽早地推出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涂永红:数字经济时代的“货币战”
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
第一,如果有美联储的授意,Libra的推出无疑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一场“货币战”。几年前,我国学者姚余栋和杨涛曾经提出过类似的理念,以SDR为基础设立一种数字货币eSDR, Libra与eSDR相比,在挂钩的篮子货币中,除了没要人民币,其他货币都一样。美元所占份额为50%,欧元、日元、英镑合计50%。Libra实际上是美元主导的数字货币。尽管Libra没有涉及到美国官方,但Libra以几种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作为背书,没有人民币,也没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这就意味着在数字经济时代继续延续当前的货币格局,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依旧没有发展中国家的身影和话语权。对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行之有效地应对。第二,数字货币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中美两国的竞争。欧元区、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国家的数字货币化、电子支付水平比较落后,与中国相比有五年左右的差距。第三,Libra是Facebook推出的,旨在为其全球27亿用户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支付和清算工具,搭建一个平台,类似我们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从金融产品和服务平台视角看,是有明确的商业模式和价值的,还应该从金融市场创新来探讨它的应用。王芳:货币和货币制度演变的逻辑和依据
第二,从货币演变的历史看,货币形态始终在变化。货币形态变化的内在的经济逻辑是交易成本一直在降低,货币形态大体上从低级到高级,除非特定阶段可能出现小的倒退。由此可以推断,未来的货币形态将使交易成本继续降低。如果新的货币形态使交易成本不是下降而是上升,大概率无法取代当前流通中的货币。第三,货币制度是维护货币发行与流通所需,当前的主权信用货币经历了从分散发行到集中发行的历史演变过程。如果未来可能从集中发行再演变为分散发行,依据是什么?约定俗成或是法律确定的现行货币制度的变化逻辑是什么?第四,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从全球范围来看,主权货币各币种之间的相互兑换就是交易成本。凯恩斯讲世界货币大同,没有货币兑换和汇率风险,当然是交易成本明显降低。但问题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主权货币会不会消失?最终货币消失的前提是什么?
宋科:审慎看待Libra的货币未来
IMI副所长宋科:
第一,从货币形态演进来看,无论是实物货币还是信用货币,遵从的基本规律是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成本最小和效率最大化原则。从实物货币到纸币,再到现在的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无论以何种方式实现替代,能否被最大程度地接受是一个基本条件。就像明斯基所说“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货币,但问题在于其是否能被人接受”。需求是推动货币替代的源动力,技术只是一种实现的方式。Libra作为货币的可能性,主要在于它依托的分布式、去中心化和加密等技术特征,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前社会对于匿名性资产的强烈需求。比如,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交易更多地发生在资本管制较强,地下经济较活跃地区。再比如,一般认为,随着信用卡、移动支付的发展,现金会被逐步淘汰,但是按照罗格夫的研究,过去二十多年的事实证明,多数发达国家对纸币,特别是大额纸币需求不降反升。我国过去几年,第三方支付的兴起除了一定程度上拉低了M0增速之外,并未改其升势,与我们大幅减少现金支付的直观感受并不一致。究其原因,现实当中对于匿名资产的需求还是非常强劲。此外,依托社交、消费等场景提供更安全快捷、低成本的支付方式,能够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普惠更大的用户群体等等,都激发了潜在的需求。
第二,从货币职能来看,能够承担稳定的价值尺度功能,充当一般等价物,才能具备广泛地用于流通与支付,充当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的职能,而不管后两者是否是层次递进的关系。与其他大部分稳定币1:1盯住美元不同,Libra采取盯住一篮子主权货币与资产的发行机制,更好地解决了币值稳定的问题。但是,如国没有国家主权信用和调节机制的支撑,稳定的比价很难保证,而且对于篮子货币和非篮子货币具有非对称性影响。可见,具有典型代币特征的Libra,未来的可能演进的方向一定有别于主流的主权货币,但是能否成为类似SDR的超主权货币?还是白皮书提到的一种有别于以往的“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还是一种职能分离、范围有限的“货币” ?目前来看,成为区块链世界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可能性更大。第三,从信用创造来看,不同于现金货币,当前的存款货币的创造基于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二元体系”,并据此产生了完整的货币供应体系、货币制度和宏观调控体系。对于Libra而言,如果能够广泛用于支付并被最大程度接受,完全有可能通过金融中介的借贷行为而衍生创造出存款货币Libra,从而实现货币与信用结合,形成现实金融体系的“镜像”,这对于现有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都会形成一系列未知的挑战。观点整理 彭俊峰、黄辉煌、李柄桦、蒋旭、齐庆武
编辑 蒋旭
责编 胡晓涛、金天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