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锐评丨央行降息,未来货币政策将走向何方

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11月5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当天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4000亿元,与当日到期量基本持平,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为3.25%,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这是自2018年4月以来,首次调降1年期MLF利率。央行11月份降息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此次降息会带来哪些影响?这是否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的走向的改变?就上述问题,本文特将部分业内专家的观点整理如下。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央行降息的背景及政策意图是什么

IMI研究员卢季诺表示,前期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导致CPI水平破3%,以及央行流动性投放近期相对较为慎重的情况下,市场对通胀继续上行并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出现一定担心,并导致无风险利率出现连续上行。在全球和我国经济增长仍面临一定压力,且全球范围内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以及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印尼、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大国分别采取降息的情况下,我国央行在今年的货币政策保持了相当的政策定力,因而在货币政策空间方面保有较大余地。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表示,此次央行在CPI破“3%”的情况下仍下调MLF利率,表明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将会更加注重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而不是仅关注通胀这一个指标。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央行货币政策更加关注经济基本面的下行压力和PPI通缩。9月、10月猪肉价格快涨后CPI同比增速快速上行并形成了高通胀的预期,同时,PPI同比增速仍然处于负区间内,仅由猪肉价格推升的结构性的通胀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并不太强。相反,9月份以来通胀维持高位、金融数据小幅超预期、贸易摩擦缓和、降息预期落空等利空集中兑现,债券利率出现了明显的向上调整过程,直接推升了企业直接融资成本的上行。本次MLF降息是响应国务院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要求。另外,最新公布PMI数据也延续下行趋势,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也呼唤货币政策的宽松以对冲。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表示,从通胀来看,猪肉价格快速上涨推高食品价格涨幅,对CPI带来压力,预计11月份CPI同比上涨3.1%,但总体可控。相反,PPI已经连续3个月负增长,预计11月份PPI继续同比下降,企业盈利状况承压。在房地产调控加强的背景下,房地产价格总体平稳。因此,通胀和资产价格不应作为考量是否降低政策利率的主要因素。

东吴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李勇表示,从目前经济、金融数据及后市展望来看,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除了财政政策方面,地方政府专项债提前发行、专项债新规等政策托底基建,货币政策后续适当宽松,调降MLF利率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为情理之中。

 2

央行降息可能带来的影响

卢季诺表示,央行此次小幅调降MLF利率,向市场传递了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空间,且并不受制于本轮食品价格上行的重要信号,对稳定无风险利率、引导融资成本下行有重要志向性作用。

颜色表示,当前货币政策总体而言仍保持定力,央行仍将主动维护好我国是少数实行常态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的地位,既稳当前也利长远的态度不变,以改革的方式降低利率仍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并且当前全球货币环境较为宽松,美联储年内已经三次降息,国外央行也纷纷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我国货币政策微调创造了机会。所以此次MLF利率下调5个基点也较为合理,不改变我国是全球资金洼地的现状。

IMI研究员张瑜认为,虽11月MLF利率小幅调降,但四季度债市仍是前有狼(CPI超预期,先验风险虽然看得到但是总超预期)后有虎(专项债发行战战兢兢,后验风险只能事后验证数量)。预计短期长债跟随下行幅度有限。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表示,相较于见效明显的传统降息手段极易引发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LPR降息对资产价格刺激小,逆周期调节效果偏弱,且见效周期长。据测算,短期内MLF降息5BP效果仅有传统降息25BP的0.7%,随着贷款合约更新和LPR普及,LPR降息效果将逐渐显现,叠加8、9月LPR加点降低11BP,1年后企业住户累计可节省利息费用1319亿元,但效果仅有传统降息25BP的38.3%,因此本次降息不会引发“大水漫灌”。更为重要的是,本次降息将打破“猪价上涨-央行加息”的市场预期,避免实际利率攀升、信用收缩。

招商银行研究院谭卓和杨薛融认为,MLF操作利率的小幅下降有助于进一步引导LPR下行,推动实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目标。1年期LPR报价在8月相较之前的贷款基准利率4.35%小幅下降10bp,9月进一步下降5bp,但10月的报价持平于9月。前两次LPR报价的下降均通过压缩银行加点的方式进行,而商业银行负债端资金成本、由企业基本面决定的风险溢价等因素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因此通过下调MLF利率推动LPR利率下行成为当前央行的合理选择。

兴业研究宏观分析师郭于玮指出,此次下调MLF利率可保持中长端资金利率的合理稳定,避免银行间资金成本大幅上升,给企业债券融资和可能到来的地方债提前发行创造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

 3

央行降息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走向的改变?

卢季诺认为,展望明年,在全球范围内,美欧以及相当多数的新兴国家货币政策宽松的峰值已告一段落,但相比之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空间仍有相当余地,这对实现明年稳增长的任务来说是好消息。与此同时,由于今年政策发力主要集中于财政政策,从明年来讲,货币政策也可起到一定分担作用。尽管通胀仍有一定上行压力,但核心通胀平稳,PPI仍处于负区间,从整体上讲,随着明年一季度过后猪肉价格有望见顶,货币政策可施展的空间有望扩大。

IMI研究员尹睿哲认为,无论从央行操作结果或是理论制约项看,货币短期仍将维持定力难紧难松。从结果看,尽管央行持续回笼并且TMLF落空,但10月末资金面总体维持了平稳宽松态势,并未发生明显改变。而回顾前三季度,央行的操作也始终维持定力,坚持货币供给与名义增速相适配的基调,难言放松或收敛。而从通胀制约项看,结构性通胀对货币带来的制约是难紧难松而非易紧难松。供给端导致的CPI持续上行难以通过收紧货币调控需求端予以有效遏制,而PPI的低迷也制约了货币收紧的可能性。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表示,MLF利率是2015年以来央行引入并重点打造的政策利率之一,也是LPR报价的参考基准,作为2017年以来首次调降政策利率,无论如何,降息二字完全适用。自2018年1月降准以来,从数量工具到价格工具,基本可以判断央行降息周期开启。

明明认为,央行本次降息操作对市场而言有一定的超预期成分,其信号意义更强。央行的政策思路仍然是预调微调,相机抉择,“稳经济”才是真正的政策底线。未来货币宽松的政策空间打开,本次MLF降息后将推出量价配合的方式,预计年底或明年年初推出降准政策,明年MLF操作利率可能继续调降。

西南证券宏观分析师杨业伟认为,央行对‘类滞胀’环境下货币政策选择给出了明确的方向,因而无需过度担心货币政策收紧和流动性过度趋紧。下调MLF利率释放了明确信号,即在外部利率持续下降,国内经济放缓压力依然存在的环境下,央行将延续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大的方向不会变。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长期来看,改革对金融机构内部资金成本的调降作用仍需时日,而未来1至2个季度的通胀冲顶对政策性降息的束缚增强。由此,未来一段时期,难有基于利率政策的持续强刺激,需警惕市场的降息预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也表示,猪肉供给收缩对通胀形成的压力有增无减,未来两个季度内,物价上涨的压力都会是实体与民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央行宽松容易助长通胀预期的形成,后续不排除央行会把控好流动性的闸门,来中和调降利率对市场形成的宽松预期。从中期的角度来看,债市所面临的政策风险(基本面可能触底企稳)依然存在,高通胀环境下,货币政策的基调是否真正转向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备注:本文综合了第一财经、国际金融报、新浪财经、中国新闻网、中国证券报、腾讯网等媒体的报道。

撰稿  钱开昊

编审  刘家琳

编辑  侯津柠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吴晓求:尊重经济学常识,把握金融发展规律

李扬:财富管理面临内外挑战,金融供给侧改革影响深远

视点丨美国同盟体系和内部矛盾

活动预告丨 “第四届中国金融科技领军人物和企业榜”申报启动

鄂志寰:构建金融市场开放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新生态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