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曹彤:信息金融下中小企业的融资新路

在经济、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IMI联席理事长、瀚德科技董事长曹彤指出,金融脱虚向实的过程中如何支持低评级的中小企业应该是保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核心问题,而当前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银行贷款和民间融资等渠道上的融资都面临较大难度。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手段的新一代金融科技运用提供了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技术可能,其本质在于以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对称,进而实现信息的价值传递和信息的货币化。


以下为文章全文:

中小企业无疑是我国经济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供就业岗位、减缓国家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一定规模的融资为企业的日常经营提供了保障,为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去杠杆、金融去杠杆大的背景下,如何保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这是一个新的命题。去杠杆对于高评级企业而言影响不大,因为他们有多种融资渠道,但是对于低评级企业而言则会完全不同。我们脱虚向实支持实体经济的核心痛点,不是那些高评级企业,而是那些低评级企业的中小企业。这是我们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1

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融资难题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在我国已进行了至少20 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相当的不足。总体来看,在传统的资本和信贷市场中,中小企业获得融资仍有较大难度。

我国资本市场,包括股权市场与债权市场,对上市企业或挂牌直接融资工具有严格的审核规定,但对应的基本都是评级在AA 甚至AA+ 以上的企业,目前这类企业在我国的数量有几千家。而对于更多存在于国内市场的几千万家中小微企业来说,资本市场基本与他们无缘。尽管新三板市场曾经传递给成长型的高科技中小企业一丝希望,但限于市场机制等多重原因,目前其融资功能几近停滞。

根据相关机构测算,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型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则只有20%。对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来说,限于银行对抵质押物、担保主体的要求以及信息对称性等原因,几乎从没有成功获取过银行贷款。

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多数在民间进行融资,或以股东入股的方式、或以向亲朋好友借贷的方式、或以直接向民间高利贷借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尽管筹资成本较高,但由于手续流程简便、资金到账相对及时,多数中小微企业仍然愿意接受民间融资。但由于民间资本规模不大,且存在法律风险,因此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尤其在当前金融治理的大背景下,民间借贷也日渐停止。


 2

信息时代有望实现真正的银企互联

对中小企业来说,没有抵质押物是其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但仔细研究会发现,中小企业多是轻周期企业,现金流比较稳定,如小型物流公司、水果店、理发店等,其经营和生存基本不受宏观周期影响。可以说,拥有稳定的现金流正是这类企业的最大优势。因此,在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抵质押物的大前提下,有效解决这部分稳定现金流的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

我们知道,资产证券化(ABS)是20 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发明,其基本原理是将资产或经营主体未来的现金流收入剥离出来,通过实现破产隔离保证投资人的风险和回报,从而解决企业现实的融资问题。ABS 在国内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绝大部分聚焦于高评级企业,并未惠及中小企业。究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中小企业没有稳定的现金流,而在于无法实现对中小企业现金流的监测和归集,也即无法实现关键信息的对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的成熟,以往无解的局面出现了转机。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模式:中小企业通过使用SAAS 化的ERP 系统和收单系统,使得全部经营数据实现云化;银行配合中小企业的资金收付归集,同样将数据实现云化;这两项云化的数据可以提供给投资人使用;过程中,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安全性和隐私保护,运用区块链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强加密和分布式存储。以上模式就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金融科技的运用,实现信息对称性的简单应用,同时构成了信息时代“银企互联”体系的基本示例。根据以上模式构建的“银企互联”系统,使得信息的对称性大大增强。金融机构既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对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充分的信贷决策,也可以在此系统上实现对企业现金流的进一步隔离,从而使得企业融资工具的选择可以更为多样。

 3

信息金融呼唤从业者如何共同实践

由以上示例可见,金融科技提供了一种技术上的可能性,支持我们可以构建一种全新的银企信息对称的互联体系,从而跳出传统融资方式中因企业抵质押物缺失造成的局限。其以信息的对称性作为中小企业信贷决策的支撑,在本质上,是对信息价值的传递和体现。回顾人类金融史发展,任何一次质的信息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极大的金融跃升和金融变革。比如,印刷术催生了纸币,电报技术催生了电汇,电话技术催生了海底光缆和全球金融网络,计算机催生了电子化账簿和电子交易,互联网催生了在线金融,4G 网络催生了移动金融……进入后互联网时代,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VR/AR 为引领的金融科技的全面成熟正在催生信息时代的信息金融,其本质就在于以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对称,进而实现信息的价值传递,最终实现信息的货币化。信息时代呼唤信息金融。作为金融从业者,我们不应再抱怨中小企业没有抵质押物,更不应再抱怨无法获取中小企业的足够信息。时代需要我们严肃地思考,在金融科技已经提供的可以满足信息对称的各种技术、各种模式、各种应用中,我们了解了多少?我们运用了多少?回到人类历史长河,如果将电报技术应用在山西票号时代,汇兑一定更加快捷和安全;如果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17 世纪,荷兰不可能出现“郁金香泡沫”。同理,站在信息金融的视角审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我们将会找到无穷多的答案。

信息时代,呼唤信息金融!我们共同实践!

编辑  李昂

来源  《当代金融家》杂志2018年第6期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独家丨丁剑平: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

荐书丨郭建伟:《丝绸之路金融大战略》

陈雨露:探索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构建现代金融体系

视点 | 周文渊:信用违约风险怎么看,怎么办?

海外之声 | 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周末读史 | 跑马崇祯:预言了明朝灭亡的钱币(二)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