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贲圣林:为什么应将金融科技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如果说2003年非典催生了中国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发展,那么本次疫情必将带来电子商务和金融科技在全球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在此背景下,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罗丹指出,鉴于我国以银行为主、以国有为主的金融产业结构和以中央统筹为主的金融治理机制,我们建议将金融科技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涵,进一步明确发展金融科技的紧迫性和战略性,以一盘棋、一股劲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以下为文章全文:

当前,由科技引发的金融革命正以燎原之势席卷全球,高盛、瑞银、招商银行等国内外金融机构纷纷致力于数字化转型,蚂蚁金服、美国脸书、贝宝等科技企业更是引领着全球金融科技的创新浪潮。环顾全球,美国、英国、新加坡、瑞士等老牌金融强国均已在实质层面将发展金融科技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力推本国金融业全面转型,抢占世界金融科技高地。而在国内,我国以移动支付为标志的金融科技产业先发优势明显,呈现领先全球的良好态势,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出台《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从中央层面开始顶层设计,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也纷纷将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作为核心目标。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将对我国和世界经济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如果说2003年非典催生了中国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发展,那么本次疫情必将带来电子商务和金融科技在全球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在此背景下,鉴于我国以银行为主、以国有为主的金融产业结构和以中央统筹为主的金融治理机制,我们建议将金融科技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涵,进一步明确发展金融科技的紧迫性和战略性,以一盘棋、一股劲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其战略意义、面临挑战和具体举措如下:

 1

战略意义

将金融科技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保持领先优势,持续扩大国际影响。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发布的《2020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显示,中国正引领着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大世界级金融科技高地,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与美国的旧金山、纽约、芝加哥及英国的伦敦共同组成了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第一梯队,北京更是拔得头筹。把金融科技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进一步统筹我国各地区之间的错位协同发展,巩固中国方阵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提升国际话语权,争夺规则制定权。

第二,增益国家战略,全面点燃发展动能。金融科技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中的独特亮点与显著优势,把金融科技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最大化凝聚战略协同力量,进一步充实发展内容,进一步激发发展动力,并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倡议“普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效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第三,助推普惠金融,有效实施精准扶贫。以金融科技为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将有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长期性、世界性难题,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助力乡村振兴、绿色环保与扶贫攻坚事业,加快“人人生而平等”这一普惠金融愿景在中国的实现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2

面临挑战

虽然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势头总体良好,但也面临着两大挑战:

一方面,监管落后,行在前而规滞。纵览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目前普遍存在监管落后于实践的现象,且已逐渐成为掣肘众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就国内而言,过去几年网贷行业从野蛮生长到全军覆没与其监管缺位和不当有较大且直接的关系,反映出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已与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速度和目标不相匹配,监管理念、机制、能力、手段均与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提升。

另一方面,话语权弱,未一统而言轻。与我国金融科技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领先的全球地位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我国金融科技行业在国际运营、人才培养、经验输出、标准制定、智库研究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均有较大欠缺,这不仅与我国作为一个金融科技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也与其打造金融科技强国的目标不匹配,如不尽快加强这些弱项将制约中国金融科技的全球影响力提升以及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3

具体建议
将金融科技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倡议与设计,重点在“三个协同”:

一是战略协同,将金融科技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牵头,突出金融科技在“十四五”规划中的战略地位,并围绕《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研究制定如“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中国数字普惠金融2025”等相应政策规划,进一步强调我国发展金融科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战略目标及发展路径,持续提升中国金融科技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金融精准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补齐当前金融体系的普惠短板。

二是市场协同,因地而异加强金融科技全球合作。立足作为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政策优势,将北京打造为“全球金融科技监管试验区”;立足金融科技应用创新冠绝全球的实践优势,将长三角地区打造为“一带一路金融科技应用示范区”,不断提升其金融科技应用对全球的辐射力和渗透度;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地理制度优势,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一带一路金融科技国际合作先行区”,充分依托香港和澳门加强与英语系、葡(西)语系国家与地区的广泛合作。

三是组织协同,优化金融科技的全球治理机制。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携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等国际机构,共同发起建立全球金融科技协会联盟,加强交流互动,推动形成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监管规则、人才认定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化和行业组织在资源配置和话语权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编辑  李艳蓉

来源  半月谈网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安然、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鄂志寰:“债券通”提升港金融业国际辐射能力

RUC之声 | 吴晶妹:信用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的社会互信建设

吴晓求:深刻认识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推进金融监管改革

IMI工作论文 | 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和宏观经济新闻的人民币汇率效应

李扬:要素市场化改革释放资本力量 带动实体经济更好发展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