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清:全面强化上海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导读

7月25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20国际货币论坛开幕仪式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发布会”以演播室直播的形式线上隆重举行。IMI顾问委员、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清线上出席开幕仪式并以《全面强化上海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将从四个方面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全面强化上海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功能:第一,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第二,强化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依托自贸试验区及新片区打造统筹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枢纽;第四,营造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创新体系和国际一流的金融生态。

IMI顾问委员、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清

以下为演讲全文:

2020年是个不平常的年份,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市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各类经济指标最近都出现明显的边际性改善,GDP从一季度的同比下降6.8%转为二季度同比增长3.2%。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本次论坛聚焦“财政货币政策合力与稳定市场主体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等议题,深入探讨当前我国和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展望未来发展,对于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挑战,以及进一步谋划和建设后2020的国际金融中心,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更好地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十余年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绩卓著

按照国家部署,2020年上海将实现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上个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刘鹤副总理在致辞中提出,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的金融、科技和产业潜力巨大,要进一步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在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三角互动方面进行新的探索。易纲行长、郭树清主席和易会满主席也都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并且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较好的完成了国务院在2009年19号文件当中所提出的目标任务,为下一步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正在成为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各类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等金融要素齐备,市场格局比较完备,技术手段比较先进,各类人民币金融资产连续交易定价并且具备充足的流动性,使得各类投资者都可以有效的管理风险、分散风险。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国债上海关键收益率,以及上海金、上海银、上海油等,以人民币计价的各类上海价格逐渐成为各类人民币资产的定价标准和风向标。用易纲行长的话来说,全球一流投资者只要投资人民币资产首先就应该会想到上海。

上海在人民币国际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09年7月全国首笔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在上海落地,以此为标志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征程。此后上海陆续开展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境外放款、跨境双向资金池等多项业务的先行先试。今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一行两会一局和上海市政府等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即金融30条,进一步探索开展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创新举措。上半年虽然受到国内外疫情的影响,但是人民币跨境使用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势头。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6.63万亿元,同比增长近40%,占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金额的52.3%,人民币跨境收付占全部本外币收付的比重为58.6%,比去年同期高出了16个百分点。目前人民币跨境使用已经进入到市场驱动的良性发展阶段。

第二,金融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互联互通取得重大的进展,集聚辐射效应不断增强。2013年在全国率先设立自贸试验区,与之相适应的上海探索建立了引领全国金融开放创新的推进体系,先后出台20多部政策文件和相关细则,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收付等多个创新政策复制推广到全国或在其他的自贸试验区推广。2019年8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宣布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又成立了自贸试验区的临港新片区,进一步推进金融的先行先试,探索实施资金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体系,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取得重大成效。上海正在成为金融开放的中心,成功的启动了债券通、沪港通、沪伦通、黄金国际版等试点,银行间证券、外汇货币等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步伐加快,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陆续入股或与外方共同合资设立境外的交易所。近年来上海积极打造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一批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陆续的落户上海,取得了许多首家或者是首批的效应。在沪的外资法人银行、法人保险机构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家数均占国内总数的一半左右。全国一共26家外商独资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26家中有25家落户上海。截止到2019年末,上海外资金融机构已经达到了517家。

第三,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形成了与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较为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成功推出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试验田的示范性引领作用更好的发挥。通过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的企业上市,将头雁效应进一步的形成,有效地带动了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以及对科创企业的培育发展,投融资服务能力不断的增强。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12.7万亿,占全国直接融资总额的85%以上,是2009年的4.8倍。勇当金融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全国首先开展了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期货保税交割、巨灾保险、个人税收递延性商业保险、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等创新试点。抢抓金融科技发展的机遇、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的应用,构建起金融科技生态圈,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在全球居于前列。一批有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公司在上海设立,通过金融科技产品的应用,较好地服务了重点产业、中小微企业、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金融法治和监管环境持续完善,配套服务不断健全,金融中心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颁布实施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和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条例等,陆续的成立了上海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破产法庭、金融检察处等专业性机构、金融法治和监管治理水平显著的提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等落户上海,信用与消费者保护体系不断健全。强化引才、育才和聚才,创新人才服务体制机制,当好金牌“店小二”,优化出入境办理、医疗、教育等服务,努力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目前在沪金融从业人员超过了47万人,城市治理日益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的提升。在前面三次排名全球第五的基础上,最新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海首次晋级了全球第四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相比较国际一流的金融中心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以配置国内金融资源为主、配置国际资源的能力还不足;金融市场规模比较大、而国际投资者占比还比较低;业务创新和投融资能力还比较弱;定价能力和辐射能力还比较有限;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还刚刚起步,支持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途径和举措还不够多样等等。

 2

多维度发力,全面强化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进一步要求上海要强化四大功能,即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及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为上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进一步指明了主攻方向。这四大功能要求面向全球和运作全球,作为实体经济的动脉,金融是上海强化四大功能的关键领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将以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为核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构建更加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业务创新体系,全面强化上海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功能。

一是显著增强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全球定价能力和话语权,全面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进一步强化上海在服务国内外企业中资本市场融资的主平台作用,增强市场的包容性,交易的便利性以及流动性和灵活度,更好的服务投资者、服务创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优化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互动互联机制,增强关键产品和重要业务全球定价的主导权,更好地推动国内国际市场有效的双循环。

二是显著增强全球和区域金融服务能级,强化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将连接境内外金融市场的通道模式升级为连通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平台、大网络,代表国家参与全球金融行业规则制定,加快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服务能级、深度参与中央对手方的跨境监管规则制定,不断丰富再保险平台功能,推进重要的基础设施跨境互联合作。

三是显著增强自贸试验区及新片区金融改革开放的引领作用,打造统筹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枢纽。争取在人民币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一步的先行先试,大力发展跨境金融、打造国际化的业务创新体系,打造开放枢纽门户。加快高能级的金融机构的全国首创性的项目在上海集聚,加快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争取在跨境信息交互、跨境资产管理等方面能够进一步的有所突破,抢占金融科技的制高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相衔接的金融科技创新体系。

四是显著增强金融中心发展软环境,构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创新体系和营造国际一流的金融生态。进一步的提升上海金融法治国际化水平、争取国家立法支持和行业指导,探索更加灵活的金融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打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观点整理  李胜男

编辑  侯津柠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董熙君、安然、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观点集锦 | 2020国际货币论坛·平行论坛一“财政货币政策合力,稳定市场主体发展”

新华财经专访 | 涂永红:后疫情时期,从四方面重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IMI副所长王芳解读《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上海如何建设全球金融中心》

新华财经专访 | 王芳:推进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建设 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恒久动力

观点集锦 | 2020国际货币论坛·平行论坛三“硬核抗疫,金融科技站上新风口”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