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煜:金融科技应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引擎

金煜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导读


7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20国际货币论坛”首次采用演播室直播的形式线上隆重举行。IMI学术委员、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出席“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平行论坛,并以“金融科技应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引擎”为题发表主题演讲。金煜表示,金融科技将使上海在新一轮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取得先机,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将有力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同时金融科技也将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IMI学术委员、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
以下为演讲全文:


 1

金融科技将使上海在新一轮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取得先机

近几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金融机构加快聚集,金融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今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展望未来,如何将上海进一步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我认为着力形成金融科技特色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金融科技在国际金融中心评选中是愈加重要的影响因子。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能够长期保持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各具特色,比如纽约占全球基金管理规模的一半以上,伦敦是全球保险业中心,新加坡是全球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而从发展趋势来看,科技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金融中心竞争的焦点。2019年下半年开始,金融科技首次成为独立的评选维度,上海近两期排名均居前三位,并助力上海“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实现突破,升至第四位;人民银行也积极支持上海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抢占金融科技制高点。因此上海未来进一步实现超越,就需要彰显特色,而金融科技是很好的支点。


2、可行性


在这一轮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中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创新引领的位置,2019全球金融科技100强榜单中,蚂蚁金服排名第一,前10强中我国占据3席;2020年全球前十位科技金融中心中我国占据5席。在国内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浪潮中,上海发展金融科技的禀赋优势得以更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机构汇聚和资本支撑两方面。近年来众多金融科技企业龙头如建信金科、平安壹账通、支付宝等落户上海,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培育出适合金融科技公司发展的金融生态圈。


进一步来看,这种产业集聚效应的持续性离不开强劲的资本支撑。作为全球金融市场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金融要素市场健全,尤其是科创板选择在上海设立,目前已经为80多家上市科技企业提供了近180亿元融资额,随着今年三月科创板将金融科技纳入重点服务范围,将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更为畅通的融资渠道,推动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前几天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在科创板和港交所同步上市的计划,深刻的反映出资本支撑对于头部金融科技机构的强大吸引力。


 2

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将有力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金融科技中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一轮国际金融中心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有重要意义,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1、金融科技中心进一步完善上海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科技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上海持牌金融机构超过1600家,绝对数量位居全球前列,但各类新型的专业金融机构仍显不足,而金融科技通过赋能金融,将持续优化金融机构发展的生态环境,打造金融创新发展的生态高地,将对吸引全球新型金融机构带来集聚效应。


从数量来看,目前上海有众多的金融科技类公司,参考全球金融科技公司收入对金融业整体的贡献度超过9%,可以说上海金融科技类公司已经成为上海金融服务功能的重要补充,甚至是广义的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务内容来看,金融科技类公司更倾向于在传统金融机构业务布局密度较低的领域开展业务,如中小企业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等,涌现出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等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同时,与包括资产管理等技术依赖度相对更高的专业领域有紧密合作,这些都将对完善上海金融机构体系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2、金融科技中心促进其他子中心协同发展


金融科技中心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发挥协同效应,助力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全球风险管理中心等其他子中心的完善成熟。比如,在人民币相对主要可兑换货币保持较高正利差的基础上,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整合优化信用评估体系,加强上海全球资金配置功能,当前全球超过60家央行增持人民币资产,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创新高提升至2.02%,这也需要以金融科技为重要支撑的金融市场交易、服务、咨询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从而进一步加速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建成;再如,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境外经济主体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也相应增加,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境外主体面临市场、流动性等风险。金融科技主要从定价和对冲两方面对风险进行管理,有利于全球风险管理中心的建设。一方面金融科技为金融产品连续定价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设施,同时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从而提升流动性的厚度;另一方面,大数据结合智能技术也为风险对冲工具的创新提供重要基础。


3、科技为高效监管提供更有力支撑


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细分指标来看,以监管为核心的营商环境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相对薄弱环节,依托金融科技实现高效监管,能够提升上海金融业的稳定性。上海自贸试验区就是很好的范例,作为金融开放实验田,意味着对现有监管体制的一定突破,但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金融市场的波动都使得监管面临较大的压力,一段时间以来金融开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贸区发展。而近几年,上海自贸区开展了金融综合监管试点,其中构建以“一个平台、两份清单、三类数据、四种信息源”的信息共享机制就高度依赖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能够对资金来源、投向、杠杆、信息披露等内容进行穿透式监管,有效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使得上海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近两年实现触底回升。


 3

金融科技将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今天我们探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我认为金融科技从资本开放、支付清算及金融生态等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积极影响


长期以来,资本开放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瓶颈,而在金融科技的赋能下,诸如“监管沙盒”等创新金融监管模式有利于防范资本无序流动,对我国资本开放形成重要支撑,上面已有所阐述,不再赘述。


从支付清算来看,当前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国比重已超过50%,在沪世界500强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超外币结算量,这就对了人民币跨境支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科技带来了清算产品创新,以人民银行独立自主研发的CIPS系统为例,该系统克服了之前由各类繁杂的网络平台拼接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弊端,实现了人民币在全球的快速支付,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金融科技也带来了结算模式创新,以贸易结算为例,我国各银行均逐渐实现了人民币单证结算的集中处理模式,而这背后是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IT系统支撑,能够为国内银行的全球主要分支机构提供便捷的国际结算业务服务,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从金融生态来看,数字货币是改变金融生态的重要一环。2019 年《Libra 白皮书》发布后,中国央行是最早对数字货币进行研究和实验的中央银行之一,我国央行数字货币以应对国际主导货币及境外数字货币的双重挤压、缓解资本项目管制带来的跨境支付矛盾为重要使命之一,将对传统金融体系形成冲击,并减弱国际货币使用惯性,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创造有利机遇。同时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以近35万亿元引领全球,具备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有望利用数字货币先发优势,借助新经济业态的出现和向海外市场的延伸,在全球新经济的支付、结算、定价功能中提升份额。


观点整理 李昂

编辑  李昂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安然、贾翔夫、商倩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贾康:结合财政政策贯彻平稳投资

王国刚:建立横向金融体系,推动金融的市场化

赵昌文:金融政策协同性助力经济恢复

实习生招募令 | 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招聘兼职副研究员(学生)的通知

IMI宏观月报 | 疫情反弹预示各国新一轮财政刺激,国内二季度经济明显好转(2020年7月)

宏观经济专题 | 支付时滞、汇率传递与宏观经济波动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