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耿:中国双循环背景下,2021资产证券化监管的三大方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整点金融 Author 研究员Forever
2020年12月18日,2020ASFI中国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大会在深圳举行。关于当前资产证券化的监管走向,IMI学术委员、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及北京大学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国际金融学会创会理事及主席肖耿指出: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对国家发展战略与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疫情到中美关系,再到整个的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发现外循环在过去一年有着创新风险和政治风险,而内循环最关键的要提高自身的效率,必须要找到自己的发展的方向。运用资产证券化助力经济发展,肖主任提出了政策支持股权融资,但必须排除隐性杠杆,借助数字明晰产权杠杆率,推动资产证券化。中国监管部门现在在此基础上加上顶层设计,这样就会保证它和我们一样,也会不断的学习。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经济发展走势
资产证券化非常重要,但同时又具有很大的挑战。今天对所有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
政策变了是有原因的,在目前最大的一个不确定性其实来自于全球。首先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我们新提出来的一个政策方向。而双循环里面的内循环,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过去一直加强内循环,包括供给侧改革,提高效率还有监管。
目前最重要的外循环正遇到了麻烦。在过去一年,从疫情到中美关系,再到整个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行业既要开放,又要加强监管,国家还特别提出来要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现在美国正“卡”在我们的脖子上,有些东西我们没有办法去学,必须要自己创造。但是创新有一个问题: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失败的。要解决创新的问题,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处理风险。
没有办法处理风险,就没有办法处理创新。现在我们低到了“如果不创新,你怎么去应对中美之间产生的压力”的地步,形成了最大的政治风险。
中美关系为什么是最大的挑战?中美之间都是有核武器的,所以热战是几乎不可能的。中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别在供应链行业,全球供应链最大节点是中国,第二大是美国,第三大是德国,也不可能导致冷战。所以剩下的就是凉战——全方位的竞争,从贸易,到经济规模,到技术,到效率,再到社会五个层面上,中美之间已经开始了激烈的竞争。
贸易就是共赢。打贸易战互相都没有好处,比如中美签了第一阶段协议后,对华为进行制裁,最后伤害到美国的企业,反而给自己造成后退。所以贸易并不是问题,它只是一个陷阱。
而规模才是大问题,因为中国的规模现在按照购买力评价已经超过了美国,这对于美国来讲就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威胁。毕竟规模不可能停下来,在没有热战,没有冷战的情况下,中国的规模还会继续往上涨。
生死存亡对美国来说很重要,所以要在技术上脱钩,我们必须要继续创新。美国的效率是远远高于中国的,美国人均GDP是6万,我们才不到1万。从效率角度来看,美国只做最先进的飞机,剩下的都不会做。在效率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追赶,这是内循环最关键的点,就是要提高自身的效率。
很不容易,今天的中国达到了小康水平,基本上社会稳定了。但是很不幸,美国现在分裂得非常严重,进而导致了对中国的敌视和害怕。除了跟中国有很好交道的,他们觉得在中国的城市过日子好像比美国还好。
但是因为美国社会分裂,导致了我们不太容易短期内解决中美的紧张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还有一个新的现象——数字化。中国的数字化平台实际上超过美国。一是我们人多,二是进入的早。尤其抗疫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各个供应链平台直接可以把物资输送到每一个城市与家庭。
同时还有几大新的挑战,如何通过数字经济,为人民幸福生活服务?为国家安全做贡献?为世界秩序提供解决方案?一旦全球秩序受到影响时,我们中国作为最大的经济体,受到的影响也最大。所有的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大致的全球历史背景。
为什么美国在金融与创新方面那么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美国的股票、股权市场特别发达,全民皆股。美国股民都会用自身资产大概的5%—10%去炒股票,最后会放在退休金里面,合理避税。
美国股票市场所有指数,在过去二十年一直涨。在纳斯达克的股票是易进易出的,只要指数一表现不好,你就可以剔除了。回过头来看美国指数,在里面的都是好公司,人们买股票、买指数基本上都不会亏。
所以美国刺激经济的办法就是刺激股市,立刻产生财富效益。特别是美国股票市场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金去创造大公司。现在的微软、谷歌、脸书等等,都是股票市场的奇迹。股票市场的机制,如果不加杠杆才能够真正的吸收、分散、管理风险。像中国2015年的股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加杠杆炒股票的太多了。
2
全球多重危机下我国的风险与挑战
美国的股票市场不加杠杆,为什么会吸收风险?因为你持有的股票在指数里面,公司成分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你即使持有不动,最后长期来看还是会站起来的。
这跟我们中国的金融体制——以银行为主要的间接融资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美国主要依靠股权市场,通过股票来融资,银行规模是比较小的。但是中国的银行规模特别大,这有什么问题呢?银行出现坏账后,最终都是政府买单,所以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一直在推行资产证券化,要发展股票市场。
但股票市场着实不太容易发展。过去我们的股票市场难进难出,对股民伤害巨大,很多人都不入手了。但最近大家完全想通了,不光是上海,整个深圳所有的股票市场都采取了注册制,易进易出,所以未来我相信中国的股票市场一定可以发展起来的。
资产证券化实际上就是股票,以股票、股权的形式,才能够真正的分散、管理,最终吸收风险。原因很简单,如果任何一家企业或个人只用小部分收入去投资,是不用担心的,损失了也能够承受。但如果是整个金融系统都是这样的分布形式,那么金融系统就没有风险了,所以现今整个中国金融改革就是朝着这个方向。
这麻烦之处在于,金融创新是远远超过金融监管的。一旦有新的产品/模式出来,往往走得比监管要快。一旦有了漏洞,就会出现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一紧张起来加强监管,大家又会遇到政策风险。
实际上资产证券化的背景,按我的理解是银行加强监管。中国的各大银行在管理和处理风险上的能力是最强的,但由于监管机构特别紧张,结果把很多业务赶到了“影子银行”——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实体经济需要融资,从整个亚洲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其中最重要的行业就是房地产。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融资水平很低,在美国买房子,首期只要付1%到5%,而在中国就要30%,甚至很多都是付清的,实际上金融深化严重不够。我们的问题是监管滞后于创新,创新滞后于实体信息的需要,导致我们现在的处境非常尴尬。
我们明明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但就是因为某些条件不匹配,做不了。现在有了金融科技,那能不能先解决监管的问题?监管的问题是哪里呢?这就是我们讲的最大风险——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来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有监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要乱套,不要有系统级风险。所有的系统级风险最关键就是看不见的杠杆率,监管看不到杠杆时就会说:“你不能走,给你一个很高的比例”。所以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必须具有逆向思维。
3
资产证券化助力经济发展
大家在第一线,要帮助监管把你们的实力和弱势摸清,把杠杆看清,让政府相信没有必要设高监管,同时风险是可控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才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真正帮助到实体经济。
我提出政策支持股权融资,但是必须排除隐性杠杆;借助数字明晰产权杠杆率,推动资产证券化。中国的金融深化还有很多很多的机会,像刚才举的例子,整个美国乃至欧洲,房地产的金融深化远远超过我们。
4
我国未来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方向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我认为市场竞争就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竞争。很明显,直接融资会越来越多。关于监管与创新的平衡,中国的体制好就好在顶层设计,加上摸着石头过河,基本上保证了中国的监管机构会和我们一样在不断地学习。
最后,我想讲一下怎么借鉴香港金融体制,去推动中国离岸市场证券化。中国的在岸金融——以人民币为主的金融体系,因为规模庞大,所以发展要花很长的时间,非常艰巨。但很幸运,我们在香港有一个最现代化的金融体制,即使在去年的香港动乱,和今年的疫情当中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而且需求越来越大。我们海外的上市公司回到国内,首选香港上市。香港也是很多美元债的市场,它的金融体制实际上就是中国的离岸金融体系,特别是对于大湾区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我建议要把香港的金融体制全力用起来。
国内的金融体系是河水,香港是海水,虽然海水跟河水是不通的,但在大湾区挖一条运河,两套体系可以并行。香港的金融机构可以到大湾区来发展,同时接受香港的监管,我们可以亲眼看到香港的金融体系是怎么做的。2000年-2003年香港就开始推行Reits,有大量的经验,把香港的体系引进自贸区后,实际上把整个香港的物理空间和市场空间扩大了,我们就可以用港币做资产证券化业务,包括房地产,还有Reits等等。
所有以港币计价的金融产品都是我们的离岸市场,也就是我们的外汇储备。在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只要我们利用好香港的体制,不光可以解决香港的问题,而且使得我们自己有更多的先进技术作为参考。过去十年,香港的股票市场超过所有美国市场,也超过深圳加上海两个市场,而且60%的外商投资进入中国内地都是先经过香港。所以,香港是一块宝地,我们得考虑怎么把它用好。
金融是一个生态体系,改革不可能碎片化。香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等上百年的磨练,许多经验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注:融易学金融学院独家发布
来源 整点金融
编辑 杜欣泽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视点 | 管清友:中国未来要跨越四大陷阱,其中三个与美国有关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