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伍戈:政策发力受限,还是预留空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伍戈经济笔记 Author 伍戈

近日,IMI特约研究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伍戈撰文解读近期财政政策,与美欧大幅刺激不同,疫情以来我国财政表现出相对克制。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在财政收入偏快的情况下,财政支出进度却为过去9年来最慢。在疫后经济尚未痊愈的大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没有预期中的积极?财政发力究竟遭遇到了怎样的现实掣肘,抑或是主动为未来预留空间?随着今年坚决遏制隐性债务等政策基调不断强化,地方政府举债的意愿与能力难免不受影响。“举债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不足为奇。尽管城投“刚兑”仍未打破,但历史上每当监管趋严的时期,以信用利差为代表的城投融资成本往往明显抬升,从而进一步抑制其融资规模。作为逆周期调节手段,财政发力与否和外需强弱有着“天然”的镜像关系。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速为近十年来历史最高,稳增长的压力自然较小。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财政发力程度与五年换届周期之间似乎存在着某些关联。为明年及未来预留更多的政策空间,或许也是今年财政的应有之义。展望未来,随着我国贸易份额回落叠加海外经济筑顶,三四季度出口有望趋缓,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财政料将比上半年更积极。不过,考虑到趋紧的债务约束以及为明年预留空间的可能性,财政发力程度或将温和。结合历史看,财政后置的年份,政策往往只是托底经济,而难以改变其趋缓方向。


以下为文章全文:
与欧美接连进行大幅财政刺激不同的是,疫情以来我国财政刺激总体较为克制。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在财政收入偏快的情况下,广义财政支出进度却为过去9年来最慢。政府性基金支出与历史相比明显偏低,前五月完成的进度比历史均值低了5个百分点。高频数据显示,6月、7月专项债发行仍未明显提速,目前全年专项债额度仅用了25%左右。在疫后经济尚未完全恢复的大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没有预期中的积极?财政发力究竟遭遇到了怎样的现实掣肘,抑或是主动为未来预留空间?

图1:今年上半年财政发力明显趋弱

数据来源:WIND

注:广义财政包含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等

 1

财政发力受限?

在遏制地方隐性债务的政策导向下,城投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明显加强。今年城投发债开始实行分档管理,高负债地区城投发债受限,贷款和非标渠道的融资也严于以往。历史上,每次地方债务及城投融资监管趋严时,以信用利差为代表的城投融资成本往往明显抬升,并进一步制约其融资。特别地,今年强、弱资质城投的融资成本明显分化,强资质城投融资成本回落,但弱资质则飙升至历史高位,并拖累整体城投融资。

图2:监管趋严下,城投融资成本抬升并抑制融资

数据来源:WIND

作为逆周期调节的手段,财政发力与否与我国外需的强弱有天然的镜像关系。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速为近十年来历史最高,稳增长压力自然较小。事实上,近年地方投资意愿已大不如前。今年4月和 6月地方债监管措施相继出台,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也不足为奇。

图3:强势出口之下,地方债发行偏慢不足为奇

数据来源:WIND

 2

财政预留空间?

除了上述债务、外需等影响因素外,历史上财政表现与五年换届周期之间似乎也存在着某些关联。每轮重大换届会议召开的前年,财政赤字率都呈现下降或趋缓,而换届后赤字率则大多转为上升。从这些角度看,为明年及未来预留更多的政策空间,或许也是今年财政的应有之义。

图4:换届过渡期内,财政或将预留一定空间

数据来源:WIND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贸易份额回落叠加海外经济筑顶,三四季度出口有望趋缓,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财政料将比上半年更为积极。不过,考虑到趋紧的债务约束以及为明年预留空间的可能,财政发力幅度或较温和。结合历史来看,财政后置的年份,政策往往只是托底经济,而难以改变其趋缓方向。

图5:财政托底但难改经济趋缓方向

数据来源:WIND

 3

基本结论

一是随着今年遏制隐性债务等政策基调不断强化,地方政府举债的意愿与能力难免不受影响。“举债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使得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不足为奇。尽管城投“刚兑”仍未打破,但历史上每当监管趋严的时期,以信用利差为代表的城投融资成本往往明显抬升,从而进一步抑制其融资规模。二是作为逆周期调节手段,财政发力与否和外需强弱有着“天然”的镜像关系。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速为近十年来历史最高,稳增长的压力自然较小。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财政发力程度与五年换届周期之间似乎存在着某些关联。为明年及未来预留更多的政策空间,或许也是今年财政的应有之义。三是展望未来,随着我国贸易份额回落叠加海外经济筑顶,三四季度出口有望趋缓,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财政料将比上半年更积极。不过,考虑到趋紧的债务约束以及为明年预留空间的可能性,财政发力程度或将温和。结合历史看,财政后置的年份,政策往往只是托底经济,而难以改变其趋缓方向。

编辑  艾建伟

来源  《伍戈经济笔记》公众号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IMI锐评 | 上半年金融数据分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强,下半年货币政策如何布局?

“六大亮点”抢先看!2021国际货币论坛即将揭幕

王永利: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与条件

推荐 | 韩升洙:新冠疫情将人类带入数字化转型时代

视点 | 鄂志寰:气候风险与国际银行业的应对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