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内在逻辑与架构体系
7月24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联合主办,中国银行业协会信息科技专委会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协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金融科技分论坛: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暨《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开题”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CFT50学术成员高峰出席会议并以《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内在逻辑与架构体系》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1
金融科技起源与本质
关于金融科技起源,中西方有所不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国家监管政策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西方国家金融监管思路发生较大转变,监管制度鼓励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创新,重点放在了如何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同时,监管部门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帮助,倒逼其传统银行机构提高经营效率。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优惠服务,从最初的弥补服务,发展到与银行直面的竞争。
我国互联网金融不能代替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强调互联网渠道属性,本质上是把金融业务搬到互联网上,属于一种新的金融业务模式。金融科技则强调技术属性,其范畴也比互联网金融更加广泛,除了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之外,还包括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本质,这一定义已成为全球共识。2016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出,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能够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提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规划强调,金融科技以技术驱动为手段,以提高金融质效为目标。金融科技业务边界,更加强调前沿技术应用创新。广义的金融科技是指利用一切科学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信息通信科技)为金融行业发展提供科技能力支撑,从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狭义的金融科技主要是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带来的移动支付、智能客服、智能运营、智能风控、数字货币等金融创新。2
金融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
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相伴而生。科技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在客服、营销、运营、风控等领域为金融机构输出新技术,金融机构则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和5G等先进技术,创新金融服务。两者不断融合、渗透,催生了新的金融科技业务和场景。监管科技是金融监管与科技的结合,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断增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监管专业性和穿透性,降低监管成本、防止监管套利。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在监管沙盒试点方面,英国和新加坡先后开展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中国央行也于2019年12月在北京市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提出建立刚柔并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打造符合国情的中国版“监管沙箱”。
金融科技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传统金融机构是金融科技的核心参与力量,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基金和保险等主体类型,通过加大信息科技投入、成立科技子公司等。二是互联网平台公司。互联网平台公司具有技术、数据、平台和人才优势,借助自身用户和流量优势,进行市场拓展,并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向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赋能。三是传统IT企业。在原有的金融客户资源和IT产品的基础上融入新技术,打造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助力金融机构IT架构实现微服务化转型。四是金融科技公司。深耕于更加专业化、差异化、垂直化、精准化的细分领域,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金融科技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并起到推动作用,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智能中台建设提速,线上与线下融合,多业务条线融合。疫情加速数字化转型,银行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疫情期间,数字化做得好的银行,不但业务没受影响,线上业务还实现逆势增长。数字化经营策略为“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工商银行智慧银行ECOS,建行TOP+金融科技战略,浦发银行打造全景银行等。在今年银保监会年度工作会上,郭树清主席再次对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科技运用水平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鼓励金融创新和科技赋能”的具体要求。3
复合型人才培训与培养
复合型人才是发展金融科技的关键。2019年8月央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加大金融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现实中缺乏既懂科技又懂银行业务和风控的专业性人才,金融科技人才短缺问题仍然突出。2020年9月,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50人论坛等联合发布的首份《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金融科技技术相关人员占比普遍较低;金融科技相关培训费用支出较少;机构招聘及培养金融科技人员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如人才实践应用能力不足、专业师资队伍组建困难等问题。
金融科技师培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银行业自律组织,为推动金融科技行业交流、促进金融科技应用成果经验分享,组织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培训,为金融科技行业构建高质量人才体系。例如中国银行业协会在香港科技大学、建行大学、深圳大学支持下,共同发起了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师(CFT)认证项目,旨在打造高质量的中国金融科技复合人才梯队。四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行业首创的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体系,助力中国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推行银行业“金融科技师”认证体系,是顺应新一轮金融科技发展浪潮、支持行业金融科技人才生态体系建设、深化校企人才交流合作的重大举措,对推动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行业生态体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课程设计强调架构体系的国际化,案例解决方案注重本土化,坚持理论指导实践以及问题导向。课程案例来自银行业和其子公司以及金融科技头部公司实践,汇集了金融科技在零售、对公、运营、风控等多场景的优秀案例,覆盖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5G和互联网以及监管科技等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应用和解决方案。CFT坚持“产教融合、复合培养、与时俱进、逐步实施”的认证培养标准,更好地推动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编辑 艾建伟
来源 金融科技50人论坛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丁剑平:上海“试水”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和人民币离岸市场引领区的“抓手”
庄毓敏院长受邀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党外人士座谈会
王兆星:正确看待国际金融监管规则 助力中国金融健康发展
观点集锦|2021年国际货币论坛平行论坛四:数字金融人才培养 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