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集锦|2021年国际货币论坛平行论坛四:数字金融人才培养 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CFT50 IMI财经观察 2022-04-30


平行论坛四“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由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宋科主持。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科技专委会秘书长、央行科技司原巡视员杨竑,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发表主旨演讲,IMI学术委员、CFT50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为《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2021)》做开题演讲。IMI研究员、CFT50成员、中诚信征信总裁闫文涛,中国银行教育发展部总经理章林,金融信息化研究所副所长习辉,神州信息副总裁马洪杰,中国光大银行数字金融部联席总经理蔡明杰,IMI研究员、京东科技研究院研究总监朱太辉,CFT50青年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院长助理宋鹭,北京市金融监督管理局金融科技处处长柳阳,成都市金融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钮中阳,IMI研究员、腾讯金融研究院秘书长杜晓宇,CFT50学术成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IMI研究员、福州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蓝国瑜等嘉宾围绕“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和“金融科技人才与城市竞争力”两个研讨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区块链研究院执行院长杨东对区块链技术人才培养进行了介绍。


以下为与会嘉宾的观点集锦:

主旨演讲


杨竑

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科技专委会秘书长、央行科技司原巡视员

 


优化金融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强化金融科技人才保障措施

首先,建设高水平的金融科技来推动金融创新发展需要多因素协同推进,其核心是:以金融科技人才汇集和融合金融的业务需求与科技的发展能力、构建协调统一的基础设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新金融发展模式、推动改革发展进程。

其次,从国内外金融科技人才现状来看,各国在人才的培养、认证、投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呈现出体系化建设的特点。但我国金融科技人才底子薄弱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存在人才短缺、结构不均衡的问题。

之后,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同步发力。一是金融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需要明确金融科技人才能力要求,制定衡量微观个体的、统一的能力量化标准,全面评估金融科技人才能力成熟度。二是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有效地规划金融科技人才成长道路,通过政府引领,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强化实操,夯实人才底座。三是金融科技人才库,需要向政府、监管、机构、高校、企业等金融参与各方提供精准服务,深挖人才资源的价值。

最后,杨竑提出了两点金融科技人才建设的后续思考。一是优化金融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破除不利于人才集聚特别是领军人才成长的因素。二是强化金融科技人才保障措施,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高峰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CFT50学术成员

 


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内在逻辑与架构体系

首先,金融科技的起源与本质。从起源来看,随着金融科技发展,金融监管思路转变极大,监管制度鼓励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创新,重点放在了如何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同时,监管部门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帮助,倒逼其传统银行机构提高经营效率。金融科技强调技术属性,其范畴也比互联网金融更加广泛。从本质来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和中国人民银行均对金融科技做出明确的定义。

金融科技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传统金融机构是金融科技的核心参与力量,金融科技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并起到推动作用,多业务条线融合数字化经营策略为“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今年郭树清主席再次对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科技运用水平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鼓励金融创新和科技赋能”的具体要求。

复合型人才是发展金融科技的关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协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50人论坛等先后发布各类规划和研究报告,针对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人员占比低、培训费用少、人才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等难题,明确提出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的建议。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师(CFT)认证项目的发起已然成型。

《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2021)》开题


杨涛

IMI学术委员、CFT50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推进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建立城市金融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

IMI学术委员、CFT50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重点研究内容、研究计划等四个方面对《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2021)》作出汇报,并着重介绍了中国主要城市金融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首先,如何有效界定金融科技人才。杨涛认为,背景因素来自四个层面:产业需求层面、学科支持层面、政策与规制层面、海外经验的比较层面。在产业需求层面,金融科技产业主体的边界就存在一定争议。学科支持层面,主流的学科建设与实践有所脱节。政策与规制层面,制度要素成为各国金融科技发展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国际比较层面,由于国情不同国内金融科技人才建设难以与国外人才进行对标。

其次,研究报告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在于为现实当中金融科技创新场景的落地找到真正既懂金融、又懂技术的交叉型人才;另一方面在于中前台、中层管理、高层管理等每个层次都需要特定的金融科技人才支撑,尤其是如果金融机构高管能够对金融科技合规与创新找到自己的思路和战略规划的视野,将会对机构带来巨大价值。

最后,《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2021)》建立在实地考察和问卷分析的基础上,侧重结构化分析,与去年的报告相比新增4个重点研究内容。从主体和生态的角度出发,报告把竞争力分解为制度条件、资源禀赋、组织业态、人力资源四个维度,试图构建主要城市的金融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四个维度下有16个细分维度。

主题研讨一: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


章林

中国银行教育发展部总经理

 


中国银行“全面数字化转型”战略下 数字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方式

中国银行“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集团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要求,以企业级架构建设和数据治理两大工程为基础,聚焦客户体验全面提升、产品服务开放共享、业务流程整合优化、管理风控智能高效、机构员工减负赋能五大能力建设,明确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消费金融、财富金融、供应链金融和县域金融等八个业务重点。为构建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数字化与专业化协同发展的组织能力,教育培训工作重点抓好全员素质培训、核心人才培训和战略任务培训。全员素质培训重在强化全体员工的创新意识、数字思维、新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应用水平;核心人才重点包括数字化专业人才和数字化管理人才,通过强化专业资格培训、业务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系统培养等措施来实现;战略任务培训则以行动学习为主要手段,通过训战结合的方式,解决转型变革中的重点难题。

数字金融人才一是指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创新发展中的不同岗位类别人才,主要包括基础建设层面的信息科技人才,分析加工层面的数字挖掘与数据分析、数字建模与业务设计人才,业务应用层面的以技术为支撑的产品、营销、运营、风控、中后台保障人才,以及变革型、创新型、数字化的领导与管理人才;二是指兼具数字思维和互联网思维、数字技术、金融专业水平、金融行业实际经验,并拥有创新意识、变革勇气、道德伦理规范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数字金融人才的培训培养,既需要“分类施策”,基于不同岗位类别要求多点突破;也要“融合发展”,通过更加系统、多元、创新的方式,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

蔡明杰

中国光大银行数字金融部联席总经理

 


数字金融人才问题不只是数量问题,更是结构性问题

数字金融人才缺口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随着银行服务边界扩大、数字化转型推进以及新型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新机会,银行对数字金融人才的需求具有持续性和长期性。这种人才的需要,一是体现在既懂科技、又懂业务的复合性人才,二是具有开放心态、创新视野和持续学习的人才。

数字金融人才需要三个特质,即专业、创新和融合的特点。第一是专业。数字金融落脚点在于金融,核心和根基是对于数字金融本质认知的全面性和深度。

第二是创新。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银行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在战略层面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这就要求我们创新理念、创新流程、创新商业模式,才更好地服务客户。

第三是融合。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推动客户服务体系融合。首先是线上和线下要更好地融合;其次是对公和零售金融的融合;最后是金融和非金融的融合。因此,数字金融人才要有跨界视野,以客户为中心,更好推动融合发展。

马洪杰

神州信息副总裁

 


一定要鼓励数字金融人才在生态中流动

数字金融时代和从前的银行业电算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区别在于两个要素,即技术要素和应用要素。技术要素方面,数字技术从底层代码支撑服务器转变为可触达的数据要素。应用要素方面,从前独立的系统、独立的应用变成了所有的应用要和场景融合。综合这两个维度来看,对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的要求应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一定要鼓励数字金融人才在生态中流动。这种流动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而是在传统金融科技企业、垂直金融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银行机构等企业之间相互流动,这才能达到良好的培养数字金融人才的效果。  

第二,要加强基础性的人才底座的培训。最近北京市开设了一个含有区块链、技术培训、技能培训的培训体系,所有的企业员工都可以在上面挑选课程,这样的培训体系设置能对整个人才底座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支撑。

此外,高校大学课程设置中,可以让金融科技的市场化企业在最后一学年做一个垂直的衔接,使学生对金融科技有更深刻的认识,使之在就业的时候或许更会选择多元化的金融科技企业。

朱太辉

IMI研究员、京东科技研究院研究总监

 


互联网科技企业数字金融人才的培养特征与要求

从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角度来看,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较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有三个结构性差异。一是人才认知方面,互联网科技公司对人才的数字化培养认知较为统一和全面,在技术研发、业务条线的各环节、各方面都积累了梯队式的数字人才,持续不断进行人才培养和输出;二是人才结构方面,互联网科技公司对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的人才投入非常大,这类人才占比非常好,京东科技集团研究院将自身的经济金融研究know -how,与京东的大数据和科技能力相结合,推出了数字化智能化的研究体系“AI经济学家”;三是能力释放方面,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决策体系和组织架构非常扁平化,很多业务创新和产品研发很多自下而上的,更好释放了员工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概括来讲,从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来看,数字金融人才应当是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数字科技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并深刻理解金融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数字金融人才发展过程中,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协同:一是人才源头方面,要注重存量人才的数字化转型和增量人才的数字化培养的协同,高等院校在培养金融科技专业人才过程中要加强对金融科技公司的游学调研;二是行业发展方面,注重金融业务人员数字化与金融监管人员数字化的协同,具备数字化思维、掌握数字化技术、运用数字化工具来改进监管的监管人员,对防范行业风险的同时促进行业守正创新至关重要;三是单个机构方面,注重数字化技术人才和业务数字化人才的融合,连接业务数字化和数字化技术的“BI人才”十分重要,应加强技术与业务的轮岗和跨领域人才的交流。

主题研讨二:金融科技人才与城市竞争力


柳阳

北京市金融监督管理局金融科技处处长

 


重视金融科技人才 提升城市竞争力

第一,城市从最初的简单形态发展到智慧城市形态,管理功能的加强、城市服务需求的提升、城市居民在城市载体中生活的多元化,对城市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第二,金融科技人才与城市竞争力是正相关的。从金融业和城市的发展来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城市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高质量发展,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科技的高质量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人才,金融科技人才是中国人才中的一部分,对一个城市的长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核心贡献以及“以点带面”的突破作用。

第三,一个城市对人的吸引力取决于既宜居又宜业。从人才角度来说,在哪个城市生活和发展,是要综合评判和考量的。现在的人才流动是非常充分的,大家用脚投票哪好就选择哪儿,这对城市的管理者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所以,从政府的角度看,重点是要考虑营商的环境即宜业,其次是考虑宜居。除了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营商环境之外,北京现在也提出来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通过推动“六子工程”(房子、车子、票子、帽子、妻子、孩子),给大家提供更宜居的环境。

钮中阳

成都市金融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

 


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

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金融科技本身是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比传统金融行业要高很多。当前,各大城市都在加快打造高质量金融科技人才队伍。

成都通过不断营造良好、健康的金融科技发展环境,积极培育和吸引金融科技人才。2020年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人行成都分行出台了全国首个地方政府和人民银行共同发布的《成都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0-2022年)》,提出“要深化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企业之间在金融科技人才引进培育方面的合作”。近年来,成都着力打造全国首个金融科技高品质科创空间—交子金融梦工场,集聚了一批优秀的金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同时,成都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金融科技研究机构合作,打造多个金融科技领域的产学研用创新平台。2020年,西南财大和电子科大强强联合,新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不断强化成都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此外,成都还定期向社会发布金融科技领域的场景机会清单,为金融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城市发展机遇。

杜晓宇

IMI研究员、腾讯金融研究院秘书长

 


金融科技人才和城市竞争力关系的四个

首先,金融科技人才和城市竞争力具有四个维度的关系。一是整个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对城市的发展是有很好的正向促进作用。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对城市数字经济乃至于GDP、商业银行贷款的效能都有正向作用。二是从结果导向来看,一个城市的金融科技人才水平,实际上直接决定了这个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三是当前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重要支撑,具体表现在: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金融科技的岗位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金融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对人才理解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要求都有提升。四是北京的金融科技人才体系很好,但是整个金融科技人才还有非常巨大的缺口,未来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针对地方金融科技人才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金融科技产业的支持政策非常重要,北京等重要城市应当进一步出台和落地金融科技产业的支持政策。二是应加强人才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调度行业与产学研各方面的积极性,比如政企联合设立金融科技研究基地,与高校联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等。三是在环境建设上,增强对金融科技人才各方面保障,如住房、交通、税收等优惠政策

刘勇

CFT50学术成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全球金融科技竞争的焦点实际上在于金融科技人才

全球金融科技竞争的焦点实际上在于金融科技人才。2018年《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专门提到了金融科技人才问题,其中提出要推动高校开设金融科技系、金融科技专业、金融科技方向。经过很多研究发现,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虽然金融科技机构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会对人才的培养起到支撑作用,但人才的培养关键还在于高校。进一步地,高校金融科技人才发展的核心在于寻找配套的教师队伍。

金融科技人才可以从产学研等维度来评估。其中,“研”涉及技术专利等各个方面,其中专利是衡量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8年北京市提出建设北京金融科技专业服务示范区,所提及的专业服务不光是产业,还有“学”、“研”等其他几个维度,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有了生态人才自然就引进来了。

在城市竞争格局中,北京在金融科技人才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北京是国内著名高校聚集地,具有优越的科学技术。其次,北京好招人才,一行两会一局、大部分金融总部都设在北京,北京的独角兽企业也是最多的。此外,要有国际化竞争的视野,把人才打通并且呈现比较开放的状态,技术的融合才会加速。从城市的发展来说,北京国际化还得进一步地推进和加强。北京发展国际人才社区,需要关注人才引进后如何做到“易住、易创业、易工作”,并开展相关的配套措施,加强城市竞争力。

蓝国瑜

IMI研究员、福州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城市本身和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对金融科技人才具有吸引作用

从近几年项目孵化的经验来看,新金融科技人才和城市竞争力之间不仅是正相关的关系,还是加速的相互成全的关系。首先,如果一个城市本身经济体量较大,金融业发达,行业和企业内部的细分会更多,继而创造更多的金融场景,让金融科技人才发挥拳脚和价值,城市本身和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科技人才有吸引作用。其次,金融业本身具有高信用和高背书的潜力,科技企业具有规模效应和极低成本复制的特点,一两个成功的客户就可以迅速做大,很快会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或垄断玩家,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对于构建金融科技人才城市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里可以加强对金融科技人才创造实际经济效益的考察。金融科技行业之所以会进行“政产学研”高度融合,是因为其新颖、交叉且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评价金融科技人才如何发挥作用,考察其产生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政府支持金融科技建设,有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希望地方政府能解决“票子”的问题。一是在企业端提供业务订单,引导地方城商行或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开展一定的业务订单,吸引更好的金融科技企业落地;二是提高金融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至少要达到金融行业或科技行业的平均水平。第二,希望地方政府尤其是监管机构能促进监管与企业的沟通,对新兴公司来讲很容易会被限制科技创新,要有更好的监管沟通渠道。第三,希望政府帮助加快产学研的资源融合,仅仅靠企业牵头很难,需要政府来“搭台”,加速融合进程。

杨东

中国人民大学区块链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区块链研究院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人文理工交叉的区块链研究机构,致力于打造打造一批引领学术前沿、聚焦问题导向、集成交叉学科优势的学科标志性重大平台和成果。通过区块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开展了区块链创业,开发了区块链钱包等应用。

观点整理  陈醒、王雪、吴桐雪、郭瑞华、齐庆武

编辑  杜欣泽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观点集锦 | 2021年国际货币论坛平行论坛三:ESG助力绿色金融发展新格局

RUC之声 | 吴晶妹:保护国家数据安全应统筹考虑法律法规、征信系统、信用体系建设等问题

观点集锦 | 2021年国际货币论坛平行论坛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金融科技观察|危机期间信息技术对银行的重要性:序言

观点集锦 | 2021国际货币论坛开幕式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发布会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