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锦 | 2021国际货币论坛开幕式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发布会
7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论坛主题为“双循环格局下的中国金融发展”,来自国内外金融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金融实业界的百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24日上午,2021国际货币论坛开幕式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发布会如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张杰主持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做开幕致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IMI副所长王芳代表课题组解读《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王兆星,交通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刘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与会嘉宾的观点集锦:
开幕致辞
刘 伟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建党百年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但同时我们正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加之全球疫情反复,我国经济仍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双循环格局下的中国金融发展”为主题举办本届论坛,既关怀现实与成就,又注重未来和挑战,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本次论坛将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货币国际化”这一主题,从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机遇与挑战等多个维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双循环与人民币国际化等重要问题。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如何依托国内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金融新体制,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支持,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议题。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解读
王 芳 |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IMI副所长 |
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创造重大历史机遇
面对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紧张,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同比大幅度提高。人民币稳定跻身于主要国际货币行列。理论分析和历史经验表明,高水平的经济内、外双循环才能支撑起主权信用货币的高水平国际使用。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创造重大历史机遇。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部署,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增强人民币硬实力与软实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瞄准问题,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首先,畅通国内大循环要选准生产端和市场端突破口,抓住提升供给创造需求能力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两个关键问题,释放国内大市场的潜力与魅力,保障人民币资产盈利性和安全性。
其次,畅通国际大循环要以立足中国本土的高水平开放为突破,保障人民币供给充裕和使用便利。通过多种形式贸易创新重塑中资企业和机构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提高话语权。
最后,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对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基于制度规则和市场使用加速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的网络效应。
主旨演讲
李 扬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
中国金融改革下一步的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分享对下一步金融改革的六点看法。
第一,完善机构。(1)商业银行应向金融服务提供者转变,减少对息差的依赖,稳步推进商业银行混业经营;(2)推动养老机制改革;(3)大力发展保险业;(4)发展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5)实现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共同发展。
第二,发展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一是推动注册制改革,二是解决退市问题,究其本质,是要打破中国资本市场的高度行政化桎梏。从根本上说,构建一个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市场,应是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要点所在,当然,金融机构要放松管制,应该逐步打开资产负债表,和金融市场融合并协同发展。
第三、债务市场。应降低市场债风险,调整市场结构,顺应国际潮流,满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之需要,大力发展以政府债等安全资产为主体的债券市场。
第四、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一个大国必须要有强币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应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长期目标之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要求和路径,是推动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定值的金融资产。
第五、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随着金融发展的深化和中美摩擦的加深,人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稳定、完备、可控的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发展的根本。这个基础设施,包括支付体系、法律环境、公司治理、会计准则、信用环境、反洗钱,以及投资者保护制度等等。
第六、发展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发展的状况,决定了一国金融体系的未来。金融科技发展有三大动力:市场、科技、制度。美国科技领先、英国制度完善,而中国依靠的是市场深广。然而,我国若不能在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大力促进科技发展,完善支持金融科技发展的制度体系,就可能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丧失领先地位。
王兆星 |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 |
正确看待国际金融监管规则,助力中国金融健康发展
王兆星副主席认为,巴塞尔资本协议是国际金融规则惯例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金融业推进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要研究和参照的规则。巴塞尔监管规则并不是保守封闭、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金融业态和金融风险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完善的。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也并不是完全照搬全抄,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实施金融监管规则,有遵循、有创新、有发展,有些领域更严格,有些领域更灵活,注重补齐监管体系的弱项短板。在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一,巴塞尔协议的动态演进过程。资本协议方面,资本结构和质量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重视根据风险调整资本要求,所覆盖的风险范围不断扩大。核心原则方面,根据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问题,加强了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监管资源保障、监管独立性与协同合作等方面的要求。新兴风险方面,高度关注金融科技风险、气候风险、业务中断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风险等。
第二,巴塞尔监管规则在我国的实施及变化。巴塞尔委员会所制定的规则不是法定统一标准,是参照标准,应充分考虑我国银行业的特点来借鉴、实施相关规则。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结合实际,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杠杆率、风险权重、拨备等进行了调整优化,并结合国情实施高风险金融机构恢复与处置计划、发展绿色金融、规范互联网金融平台等。
刘 珺 | 交通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
需从新角度重新思考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更上一层楼
刘珺行长认为,现在我们进入了“三新”时期——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格局以及新的发展理念,需要从一些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如何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更上一层楼。
第一,综合国力是主权货币国际化之锚,当前我们分析货币的国际化,依然需要抓住综合国力这个锚。在全球化的下半场,科技是衡量综合国力的关键变量,其正成为推动货币国际化的主要驱动力。但科技这一驱动力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仍较为薄弱。
第二,在数字经济时代,人民币国际化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国家对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独立自主的跨境支付系统日益完善,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遇。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以数字美元为代表的各类主权数字货币、以及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大量虚拟货币的挑战。
第三,相较于其他主权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有着独特优势,未来在跨境领域中的应用将成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支点。其具有技术相对成熟、试点范围广且场景丰富、兼容性强且安全性高三大独特优势。
第四,ESG将成为新时期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理念,应加快新能源体系下的人民币碳金融市场建设,以此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第五,金融机构下一步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场景和数据方面的优势,增加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试点和推广,特别是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的搭建,以助力新时期人民币国际化迈上新台阶。
刘元春 |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
债务缩减、风险释放的路径是接下来全面跟踪和研究的关键话题
刘元春教授指出,在复苏加速的背景下,债务缩减与风险释放的路径是我们要全面跟踪、全面研究的关键话题。对此,有五个关键点值得关注:
第一,全球通胀是否会持续,是否会导致大幅度政策调整?同时,政策调整也将面临当前复苏加速和未来疫情不确定性的双重压力。
第二,全球金融政策和金融周期已然发生变化,全球低利率周期还将持续多久?值得关注的是,低利率和高债务之间的连生体将如何影响各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
第三,低利率和高债务的组合对于外围国家市场的冲击可能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目前各国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但未来债务水平是否还会上升?中心外围国家市场是否能承受美国高债务率所产生的强烈的结构性效应?
第四,美国这次政策调整及其影响是今年末到明年初最需要关注的一个核心点。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目前区域金融债务循环链有可能处于临界点,但是对于它的冲击方式、冲击规模、冲击的破坏力依然认识不足。
第五,资本大进大出的动荡是否会重演甚至超越2013年美国缩减恐慌?对此短期政策应如何做出调整?这就要求政府债务和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联动性、央行资产负债表和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的联动性要有高度的警觉。
吴晓求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 |
改革中国资本市场 推动双循环发展战略
吴晓求教授认为,双循环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型,这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经济战略目标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而做出的重要决策。在双循环发展战略中,金融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实际上面临着重要的问题。要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从而推动中国产业转型,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围绕资本市场,建立一个生态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金融的变革主要是通过构造新的金融业态来完成在双循环发展战略中的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要着眼于未来,建立现代金融理念。围绕资本市场发展,形成新金融业态和新资本业态。要深刻理解这种新金融业态主要是着眼于未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金融业态。它看起来有点脱实向虚,但是它和未来的“实”是有紧密的联系,这个未来的“实”代表新产业的竞争力。
第三,进一步完善注册制改革。其一,注册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让科技型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的主体,资本市场如何服务于这些企业,是中国资本市场面前的重要任务。其二,注册制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注册制改革对中国产业转型,解决“卡脖子”工程、“卡脖子”技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三,要认真总结注册制实施两年来的经验和问题。最近一年多来,中国上市公司结构的变化,包括投资理念的变化、估值的变化,都说明注册制改革的主流是正确的。
会议总结
张 杰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 |
人民币要成为大国货币,必然走自己的路
张杰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对2021国际货币论坛开幕式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发布会进行总结: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问题。中国既往40多年的政策中,实际上资本市场非常出色的完成了它的宏观责任,就是给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高增长提供金融支持。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一味强调中国的资本市场要与国际接轨。实际上从金融角度看,中国的资本市场过往具有中国特色,再往前看必然也具有中国特色。
第二,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要看清楚人民币的国际化或者国际使用,我们需要转换角度,那就是着眼于大国货币视角。大国货币有些基本的条件,币制统一、币值稳定、币制独立、国际使用或国际化,国际化只是人民币成为大国货币的一个条件,或许还不是最重要的条件。从理论逻辑看,人民币要成为大国货币,似乎要步英镑和美元后尘,需要照样学样。但若着眼历史逻辑,人民币要成为大国货币,必然走自己的路。
第三,关于疫情期间经济政策工具箱的问题。疫情开始至今将近两年时间,主流经济学经济政策工具箱五花八门,但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这个经济政策工具箱中应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工具很多,唯独缺乏应对“人”出了问题的政策工具,而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正好在“人”上,而我国正好就运用了基于“人”的经济和货币政策工具。所谓中国的经济学,中国特色的金融学,如果不从中国文化传统,不从中国的货币金融故事讲起,基本上不得要领。
开幕式直播回看入口
观点整理 张斌、虞思燕、陈醒、
任屹颖、杨世祺、张畅
编辑 郭瑞华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董熙君、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重磅|2021国际货币论坛隆重举行 聚焦“双循环格局下的中国金融发展”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