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许:加强金融安全理论研究,促进金融安全健康发展
编者按
7月24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FIRST)联合主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平行论坛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保障金融安全(闭门研讨)”在北京成功举办。IMI学术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出席论坛并参与圆桌研讨。他认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需要加强金融安全的理念研究。首先,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金融行业自身的安全能力。第二,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科技工具的安全能力,重点研究金融科技带来的变与不变、金融科技的能和不能、金融科技好与不好三大问题。第三,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家金融的安全能力,以制度为抓手,从国家与金融,国家与科技,国家与国家三个维度构建新的国家金融安全网,全面建设国家金融的安全能力。
IMI学术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
以下为演讲全文:
金融越发展,科技越进步,金融安全越重要。做好金融安全工作,金融安全理论研究尤其重要。借此机会,我与大家分享一下加强金融安全理论研究的一些想法和思路。我认为金融安全理论研究工作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就是金融自身安全理论研究、金融工具安全理论研究和金融制度安全理论研究等:
一、从金融行业自身来看,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金融自身安全能力。这是金融安全的基础和根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金融自身的安全,就没有真正的金融安全。金融要做到自身安全,需要着力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科学防范风险,强化安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金融业的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从金融科技来看,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金融工具安全能力。金融科技作为一种工具运用于金融系统,颠覆了传统金融模式,实现了时间节约,改变了财富分配方式。对金融的影响面、影响程度日益加深。特别是,金融科技风险隐蔽性强、高杠杆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宽,容易引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在利用科技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金融科技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和带来的不安全因素。所以,提高金融工具安全能力事关金融安全的成败,在提高金融工具安全能力方面须研究三个重大关系。
一是金融科技的变和不变。金融科技没有改变金融的核心功能,没有改变股权、债券、保险、信托等金融契约的内涵,没有改变金融风险及风险外溢性等概念内涵。但改变了人和数据的关系,在数据和人的关系方面,数据越来越主动,功能越来越强大。改变了信用的分布方式,从中心信用向分布式信用转变。改变了企业存在方式和属性,从单体企业向平台企业转变,企业从单一的经济属性转变为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社会存在。因为作为平台企业,它的社会属性非常丰富,通过就业、纳税、资金、大数据联系千家万户、联系更多企业,而且它的很多数据还涉及国家安全,关系人民财产安全,企业的定位和使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二是金融科技的能和不能。金融科技能够带来金融的发展和进步,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不能夸大和迷信金融科技的功能,认为金融科技万能和无所不能。事实上,金融科技的功能是有边界的,它没有改变金融机构本身的脆弱性和资本逐利的本能,没有改变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也不可能寄希望金融科技能够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和根本问题。
三是金融科技的好和不好。凡事就有两面性,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金融科技也是一样,有利也有弊,它有好的一面,也必然有不好的一面。金融科技的好,体现在:有助于更多的人群得到金融服务,提升个人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有助于赋能金融机构,促进金融行业发展;有助于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数字化,促进社会稳定;有助于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高金融监管效率;有助于保障国际市场参与者的安全,提升全球经济安全水平;有助于促进互联网思考方式的逐步形成,加速社会思考方式的转变。金融科技的不好,体现在:对个人信息安全和生活安全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对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业安全发展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对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对金融监管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对全球化发展带来了系统性风险;以及金融科技自身也存在不安全的风险。
三、从金融制度来看,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家金融安全能力。近年来,我国建立了由微观审慎监管、存款保险、央行最后贷款人、行为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等五大支柱组成的金融安全网,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冲击和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形势下,要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角度构建国家金融安全能力。要研究如何以制度为抓手,统筹国内金融安全和国际金融安全两个大局,从国家与金融、国家与科技和国家与国家三个维度来构建新的国家金融安全网,全面建设国家金融安全能力。
一是从国家与金融的维度看,就是要保障信用安全。信用是依附在人之间、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信用关系是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如果没有信用,一切都会崩塌。信用安全就是债权债务关系明确,还本付息的金融活动能够正常进行,货币币值和购买力稳定。
二是从国家与科技的维度看,就是要保障金融信息安全。要建设国家金融信息安全体系,建立由信息系统的组件、环境和人(用户和管理者)的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应用安全、管理安全与信息资产安全等多维度、多元素、多层次的金融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其最终安全目标是控制金融信息系统的总风险趋于稳定,并达到最小。
三是从国家与国家的维度看,就是要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国际金融安全和全球金融安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安全体现在国家金融实力和国际金融规则制定的权力。要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加强国际金融安全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金融实力相匹配的国际金融话语权和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权,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金融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编辑 查王皓天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