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王剑讲银行业:基本逻辑与分析方法

王剑讲银行业:基本逻辑与分析方法

王剑 著

作者简介


王剑,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IMI特约研究员,CFA持牌人,曾供职于浙商证券、光大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2018年加盟国信证券,任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写给读者


证券投资者

如果您是宏观、策略、债券、股票等领域的分析师或投资者,本书可帮助您了解货币制度和市场流动性的运行,以及银行业的具体分析方法,以便于投资决策。


银行从业者

如果您是银行从业者,不管是在职能部门研究本行或对标行,还是在业务部门开展具体业务,均可以参考本书的分析方法,建立起对全行业的认识,使工作更有针对性。


政府有关部门

如果您供职于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出于管控风险、规划发展等目的,平时也在紧密跟踪银行业的运行,本书也有助于您更加全面地了解银行业。


财经媒体

如果您是跟踪报道银行、货币相关领域的财经媒体从业人员,本书可以让您更好地掌握分析银行和货币的基本方法,从而在采访、写作时达到更加专业的水准。


高校师生

本书可以作为货币银行学、银行经营与管理等高校课程的配套读物,有助于同学们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初步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特别是对于刚刚走上相关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能够起到"上岗培训手册"的作用。


以下为本书自序内容:


本书的定位,是一本“实用手册型”的《货币银行学》,或银行分析手册。


在我们本科学习阶段,《货币银行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黄达等老一辈学术泰斗为这门课程奠定了基础。但在西方学科体系中,其实是不存在这么一门学科的,其内容分布在其他一些学科中,比如货币相关的内容分布于宏观经济学中,而银行相关的内容则分布于偏实务的银行经营管理、偏微观的银行微观经济学等学科中。可见,这是老一辈学科带头人为我国量身定做的一门课程,是一种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知识组织方式,适合我国的金融工作实践。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推进,整个金融体系日趋市场化,与西方金融体系更为接近。尤其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使单独研究货币、银行知识的方式显得有些单薄。曾经有一度,货币银行学慢慢融入到现代金融学之中去,黄达老师也于2003年将经典的《货币银行学》教材重编为《金融学》教材。这自然也是大势所趋。甚至有更为激进的观点,认为《货币银行学》的内容编排方式已经过时了。


然而,我2006年从金融系毕业,参加工作十多年之后,感觉《货币银行学》这样的学科在现阶段仍有较强的实践意义。首先,存款货币银行依然是现代货币体系的运行方式,而且这一点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估计很难改变,因此原先存款货币的研究框架仍然适用,只需要对其中一些不符合当代实践的细节进行更新,该框架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存款货币银行仍然是我国现阶段金融服务的主力军,虽然资本市场业务蓬勃发展,商业银行甚至有能力较大程度参与其中,与其他非银金融机构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良性共存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脱媒”而已。最后,我深深地感觉到,未来的金融实践演变虽然还不能精确预计,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成果依然需要从货币银行基础这一根基上生长而来,可不可能全部推倒重建,这也使我们不能忽略现有的成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本书把现代金融学中的货币、银行部分继续单独分析,并建议作为其他金融、经济理论研究或业务实践的重要基础。这些内容大致便是原先《货币银行学》覆盖的范围。本书其实没有多少原创理论,里面的知识点几乎全部来自我们在学校中学习过的基础理论知识(本书最后的参考文献,可能广大财经专业学生都非常熟悉),只需要将新产生的实践、新发现的素材结合进去,与时俱进,便得到了本书的主要内容。总之,本书的编著并非是否认或抵抗货币银行学融入统一金融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客观、必然的规律,由不得否认。本书只是强调了我国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内,货币、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可不察,并以一种更加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给大家。通过本书介绍的方法,读者可以快速掌握如何在实际业务中运用货币、银行的知识,并对银行业整体、单家银行完成初步的分析。


本书的内容安排依照“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的次序。全书分为上下篇,首先我们从人类货币的产生与演进出发,从一个相对抽象的范畴中去理解货币的本质;然后,从货币体系的最新演化结果——也就是二级银行体系——中引出我们的现代存款货币银行,并介绍银行的一些行业逻辑框架和有关知识;最后,在下篇,更为具体的,我们介绍对银行业整体或单家银行进行分析评价的具体方法。希望通过本书,使关注银行业的证券分析师或投资者(包括银行股或债券的分析师、投资者,以及需要了解银行业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影响的其他分析师)、银行业内部的分析或管理人员、其他对银行业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政府机关或金融管理部门、财经媒体、财经专业师生、工商企业、业余爱好者等),能够从根本原理上理解银行业,并初步掌握基本的具体分析方法。

编辑  徐诗惠

来源  王剑的角度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IMI工作论文|何青等: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

推荐|党小卉:金融科技赋能新三板 高质量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征文启事|“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1秋”暨“数字金融与商业银行管理”研讨会

涂永红:创新协调,畅通人民币国内国际大循环

国际金融科技观察 | 数字化转型——为什么一些重要的银行会掉队:上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