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 | 姬强:浅谈“创新的模式和路径”

姬强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导读


11月2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姬强应邀参加“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1)发布会暨第四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在平行论坛二“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模式与路径”上参与讨论,指出绿色创新基本代表了国家最新的发展战略方向,长江经济带的创新问题也代表了国家的创新方向,并从协同模式、资金来源、绿色金融和落地方式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以下为会议纪要:


第一,创新不是单干的事情,是需要协同创新的。我们讲绿色创新,不管是从雾霾治理到生态治理,到减排,污染物是有流动性的,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区域的,不能说每个省关起门来自己治理自己的问题,一定是协同的问题。对外,我们一直在强调国际合作,多国协同的模式;对内也是一样,要多区域协同。所以,协同发展是主旋律,也是我们优先要选择的。上一位专家提到成渝经济圈,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即把重庆、成都和四川打通,利用各自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是很大的范畴,里面包含了11个省市,我们可以考虑成渝经济圈模式,在经济带可以选择优势互补寻找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通过协同创新、技术、资金等互补,可能会形成可以在全国推广和示范的新的创新举措。


第二,既然要创新,一定要有资金。今年9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财税支持”,提到了重点加大生态区域的资金投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特别是它的水资源。尤其这两年对资源的破坏,对生态提出了要求,比如生态补偿机制,专项资金投入以及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我认为,这里涉及的更多还是由政府层面来做的。  


未来要全面地推动这种生态创新,光靠政府可能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展,特别是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能动性。我们之前做过一个课题《发挥多元化启动资金的优势》,即创新要以企业为前提,在这一点上国外做得比较好。创新的突破都发生在企业,政府在其中只是起引导作用。如果未来由政府来引导,由企业做出引领性的突破,那可能是更好的一种创新模式。


第三,既然提到了绿色创新,绿色金融就是不得不提得个方向。今年“碳中和”火了以后,各个国家的层面和区域层面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包括应急式减碳、拉闸限电等,都存在急于求成的问题,即可能未来十年要做的事情现在就想做完。还有专家提到的要有安全尺度,稳健地减碳。


减碳过程中要发展可再生能源,有两大因素推动,一是政策,二是技术。技术的突破需要政策和资金的协同支持。所以,能源金融或绿色金融创新是未来可再生能源出现颠覆性技术,或者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关键。对长江经济带来说,生态治理是最关键的问题,其次才是减碳的问题。所以,还是要按部就班去做。特别是这两年环境治理压力大,水资源问题突出,生态功能的退化加剧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这样的情况,也是很好的机遇期,因为长江经济带是我们国家生态优先发展或绿色发展的主战场,下一步如何完善绿色金融,长江经济带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主体地位可能需要去考虑的,比如在长江经济带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可能是起到全国示范性作用的方案。


第四,需要落地。这个创新怎么去做呢?可能需要产业层面的技术创新平台。前两年陕西省提出“秦创园”平台,并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我们现在在和秦创园推创新指数,和上午发布的创新指数差不多,只是不同的平台。我们把一个资源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反映全省的创新建设。所以,我觉得长江经济带未来也要布局一些面向长远的、面向先进技术的国家级平台;同时,要完善研究中心以及工程实验室,通过创新平台的建设,能去孵化或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这样可以优先在长江经济带里诞生一些区域制造业的创新中心、创新研究院,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创新。我认为,这个平台是个载体,也能推动创新发展很好的解决方案。

整理  虞思燕

编辑  徐诗惠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沙龙预告 | 多专家联合解读“双碳目标下如何发挥好绿色债券市场作用”——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70期(12月11日)

刘珺 :传统经济理论正与现实背离,新投资趋势如何研判

论坛 | 何建洪: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

周道许等:打击非法集资是深化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论坛|时希杰: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长江力量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