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专题 | 流动性覆盖率监管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吗?
导读
本文为《IMI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第58期的宏观经济专题文章,节选自IMI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以及中央银行总行张祎发表于《金融研究》2021年第11期的《流动性覆盖率监管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证据》。本文主要运用纳入流动覆盖率监管要求的Monti-Klein模型,推导得出流动性覆盖监管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得出结论为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因此应该理性看待流动性覆盖率监管的影响,并进行积极引导。
以下为论文节选:
1
摘要
本文从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出发,探讨了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问题。我们将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纳入传统的Monti-Klein模型中,推导出流动性覆盖率监管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手工收集的我国65家商业银行2015-2019年半年度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取决于流动性监管约束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行为的选择。商业银行主动调整融资结构、增强负债质量的行为在提高银行短期流动性水平的同时,也能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而流动性资产的囤积则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应客观看待流动性覆盖率监管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引导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这将有助于实现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双赢”目标。
2
引言
作为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力回应,巴塞尔委员会在夯实“三大支柱”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框架,并将其纳入《巴塞尔协议Ⅲ》(下文简称“巴塞尔Ⅲ”),用于弥补传统资本监管主导的银行监管框架的不足。其中包含的两个核心指标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简称“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et Stable Funding Ratio,简称“NSFR”),分别从短期和长期视角对银行流动性水平提出了最低监管要求,旨在降低极端压力情景下的资产抛售和银行挤兑风险。相较于NSFR而言,LCR的监管目标更为直接:通过要求商业银行持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High-quality Liquidity Assets,简称“HQLA”)以覆盖压力情景下未来至少30天的现金净流出量(Net Cash Outflows,简称“NCOF”)。因此,LCR被定义为HQLA与NCOF的比值,最低监管要求为100%。尽管国外学者的前期理论研究为流动性监管规则的设计提供了逻辑基础(Diamond and Rajan, 2005; Calomiris et al., 2015; Allen and Gale, 2017),但现有研究尚未完整揭示流动性监管新规的潜在影响路径。在此背景下,政策界和学术界仍然对流动性监管的潜在影响存在疑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性监管的全球实施进程。从现有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往往将NSFR监管指标作为流动性监管的代理变量,探讨流动性监管对银行行为、货币政策传导及宏观经济产出的潜在影响(Scalia et al., 2013; 罗煜等,2020)。而国内外学者对LCR监管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探讨与理论研究层面(Stein, 2013; Bech and Keister, 2017),目前关于LCR监管潜在影响的经验证据还十分匮乏,较难为流动性监管的实践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提供现实经验支持。因此,如何合理评估LCR监管要求对银行间市场运行效率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成为当前流动性监管领域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由于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是商业银行HQLA中一级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是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重要特征(孙国峰,2004),因此LCR监管与存款准备金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LCR监管约束引入以来,部分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管理压力,这些管理行为与货币政策调控作用相互叠加,共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我国2013年的“钱荒”事件以及后续银行间市场多次流动性紧张状况的出现也引发了国内学者关于流动性监管制约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担忧(张旭,2018)。那么,流动性监管是否真的会阻碍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流动性监管,尤其是LCR监管要求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如果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确实存在潜在冲突,应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流动性监管要求是我国宏观审慎框架的重要一环,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也对我国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设计有所裨益。本文的学术贡献在于:第一,创新性地将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纳入Monti-Klein模型中,不仅拓展了传统银行经济学模型的应用范围,也从银行层面揭示了准备金政策在银行体系的利率传导机制。第二,采用手工收集的我国65家商业银行LCR监管披露数据,实证检验了LCR监管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潜在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弥补了现有流动性监管文献中LCR监管研究的缺失。第三,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梳理了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客观地评价了流动性监管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流动性监管的全球实施提供中国经验,并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编辑 徐诗惠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会议征文 |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2夏” 暨金融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征文启事
IMI锐评 | 聚焦两会:经济增长稳中求进,多领域部署全面考量
两会关注|IMI理事长庄毓敏作为人大代表参加2022全国两会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