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涂永红:国际收支平衡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

导读


近日,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出席中宏论坛第二十场在线研讨并作主题发言,从外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全球原材料供给和跨境资本流动三方面分析了2022年我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的诸多挑战,并给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减少跨境投融资的制度障碍,提高金融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二是要处理好中美关系,加强中美政策沟通和协调,寻找最大公约数,扩大互利共赢的平台;三是要增进跨境投贷联动,推动我国由投资大国变成投资强国,提高对外投资质量。


以下为发言全文:


2021年,我国国际收支延续基本平衡格局,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左右。经常账户顺差3173亿美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8%,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有关专家测算,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大约可增加200万人的就业。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将“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面临几个严峻的挑战:

第一,货币政策转向导致外部需求下降,出口下行压力加大。由于美国2月通货膨胀率超过6%,同比增加7.9%,失业率3.8%,美联储制定了就业最大化和目标通胀2%的目标,3月美联储启动了加息缩表进程,加息25个基点,结束了自2008年以来的量化宽松,发出了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紧缩的信号。市场预计今年美联储将加息7次,流动性将大幅收缩。G7国家有货币政策沟通和联动机制,其他国家很可能同步跟进,意味着全球流动性将由松转紧,造成发达国家普遍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下降,不利于我国出口。

第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成本上升,打击进出口。俄乌战争持续了1个月,严重影响原油、粮食、化肥生产,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推动所有商品价格上涨,冲击现存价格体系,在巨大的不确定环境下,进出口企业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与订单减少的两头打压,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生产和经营。

第三,资本流出风险加剧,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难度增加。2014年美联储宣布预期加息后,市场反应强烈,引发一轮tapper,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资金流入突然中止,资本大规模流出,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和货币危机。据国家外汇局统计,2021年我国银行代客累计资本和金融账户收款2.42万亿美元、付款2.16万亿美元,占比分别达到40.13%和38.06%。与2019年相比,收付款两年间翻了1.5倍。非贸易投融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证券投资快速增长。通过构建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机制,以及债市通机制、大湾区理财通机制,为居民进行非贸易跨境投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我国A股被纳入明晟指数,债券被纳入富时罗素、摩根大通、巴克莱指数,每年将新增数千亿人民币配置我国证券。2021年证券投资收入1.53万亿美元、支出1.43万亿美元,大幅超过直接投资,规模是后者的2倍多,证券投融资已成为我国非贸易跨境投融资的主力军。证券类跨境投融资流动性更强、波动性更大,更容易受到突发事件、政策和市场情绪的影响,其占比提升增加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风险,导致国际收支逆差,造成人民币贬值或汇率大幅波动,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

维持贸易稳定,是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途径。今年经济增长在对外经济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减少跨境投融资的制度障碍,提高金融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是制造业强国、服务业弱国,国际收支中服务贸易常年逆差。金融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服务贸易中较少实现顺差的行业,应高度重视发展壮大金融的优势,进一步加大金融开放,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拓宽跨境投融资的渠道,创造更好的金融服务营商环境,从而缩小服务贸易逆差,增强我国国际收支自主平衡能力。

2.处理好中美关系,加强中美政策沟通和协调,寻找最大公约数,扩大互利共赢的平台。中美关系是我国最重要的国际关系。尽管美国政府发起贸易战、技术打压,但是中美两国的经济、金融互补性极强,贸易和投资金额巨大,中美贸易占我国贸易的14%,中国上万亿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落实两国元首对话精神,重点处理好中美贸易差额问题,缓解贸易摩擦;处理好台湾问题,尊重和维护两国的核心利益;管控好分歧,避免任何的“脱钩”,谋求公平竞争。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增进共识,为两国、为世界营造确定性的良好外部环境。

3.增进跨境投贷联动,推动我国由投资大国变成投资强国,提高对外投资质量。跨国公司是国际贸易的发起者组织者,要继续扩大对外投资,由投资带动贸易,为稳外贸奠定市场基础。我国对外投资的资产规模分别是美国的1/4,英国的1/2,德国和日本的70%。这一现状与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地位不相匹配,也意味着跨境投资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工农中建、国开行进入全球前十大银行之列,资产实力雄厚,在全球13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与我国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对人民币的接受度较高。在开展基础设施联通、产业链合作中,应发挥商业银行的关键作用,提供金融规划、财务顾问服务,多渠道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加强境内外分支机构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离岸市场的功能,建立投贷联动机制,创新渠道,将进出口贸易与投资、贷款相互衔接,有效降低对外投资的风险。SWIFT的数据表明,人民币已经超越日元成为第四大国际支付货币,投贷与进出口联动,还可推动形成人民币跨境贷款的借、用、还闭环,形成方便使用、操作性强的人民币投融资新模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迈上新的台阶。

来源  中宏网

编辑  薛舒宁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刘元春: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好救助中小企业

RUC之声 | 陈彦斌等:稳增长与防风险权衡下的宏观政策——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22

吴晓求谈研究生学术起步: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行

视点 | 管涛:发达经济体货币紧缩对中国的溢出渠道及应对

观点集锦 | 2022中国经济形势与资本市场走向——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76期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