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承: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四点问题
导读
2022年12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承办,四川省金融学会、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四川天府银行等单位联合支持的 “‘2022天府金融指数’发布会暨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研讨会”系列货币金融圆桌会议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教授黄继承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他提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四点问题,分别是小微企业贷款渗透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缺乏“术业有专攻”的中介组织和机构;小微企业的金融意识有待加强,经济行为尚待规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还需探索。因此,需要加快发展从事特定行业资产评估的专业服务机构,培育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其咨询和评估功能;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金融功能和金融服务宣传。
以下为文章全文:
01
小微企业贷款渗透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速度很快,用户数、贷款金额都在快速增长,但调研发现,小微企业贷款渗透率还比较低,提升空间还很大。比如,某地区有数据可获得的140多万户的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主体,据估计,各家银行加总的小微市场主体贷款户数在二三十万户左右,渗透率仅20%,还有大量的小微客户没有获得银行的贷款服务。此外,银行每年小微客户的流失率非常大,据某银行反馈,每年至少有1/3的客户不见了,很多客户是一次、两次,后面就没有了,这对银行来说形成了非常高的成本。
渗透率比较低,一方面,可以认为是银行对于资产质量的把控比较有效;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部分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银行,在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中存在比较严重的“掐尖”现象。
这背后可能有三点原因。第一个原因,金融机构获取小微企业的有效信息往往比较困难,获客成本高、效率低。要获得小微企业的基本信息容易,但要获得税务、用水用电等信用相关的关键信息就比较困难。目前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大银行与税务部门合作,通过“银税贷”进行获客。然而,在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加之一些企业的不规范行为,税务数据并不能完全解决获客需求。而且并不是所有金融机构都能参与到与税务部门的合作中,毕竟这种也是有门槛和成本的。所以,金融机构要获取小微企业有效的信用信息的成本非常高。调研发现,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更希望地方政府能够牵头,搭建汇总小微企业各个方面信息的数据共享平台,但目前依然面临很多困难。
第二个原因,金融机构比较缺乏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核标准,审核流程比较保守。不少金融机构在审核放贷时,仍然过于注重传统的财务指标。审核流程和原来对大中型企业是一样的,这样是不利于给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因为流程成本是比较高的。更重要的问题是,有机构反馈,某些企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账面的税额小或者资产规模小,导致他们无法给这些企业贷款。但实际上,规模小、利润低本来就是小微企业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些并不一定是企业质量差的表现。一些小微企业的流水和经营业务本身并不差,但因为无法满足现有这套审核标准,导致无法贷款。因此,就需要信用评估模型和抵质押模式的创新。尽管这方面在很多城市有试点案例,但在全国的覆盖面还比较小。
第三个原因,风险分担机制还比较缺乏,且灵活性不够,限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小微企业贷款往往风险比较大,而利率却相对较低,不太可能只由金融机构来承担风险,就需要比较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调研过程中有金融机构提出希望政府帮助小微企业增信,引入政府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甚至是专门为中小微企业做信用担保的机构。
我们看到一些有益的尝试,这里举了一个例子“4321”风险分担机制,40%由政府担保的公司承担风险,30%是大财险公司承担,20%由银行承担,最后10%是所在县的财政来承担。但是这种机制本身也会有一些局限,比如,机制本身的灵活性不足,经济环境比较差的时候,让银行承担20%,银行就会觉得不太合理。大头是由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承担,这些机构的担保能力本身有限,市场化程度也不够。这个风险分担机制的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就会受到影响,因为政府的钱总是有限的,这块如果要持续的按照这种模式来做难度比较大。
02
缺乏“术业有专攻”的中介组织和机构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缺少有评估功能的中介机构。部分金融机构反映,如果金融机构要给农户、给小微企业贷款,就需要了解这些企业的生产情况,无论是种植分布情况还是水暖施肥情况,银行都需要亲自调研评估。
金融机构并不是农业专家,所以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限制和困难,而且会大幅提高银行的放贷成本。因此,这些金融机构就提出,是否能够有一些针对特定行业的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引入专业机构来降低银行放贷成本。
另一方面,企业也缺少有咨询功能的中介组织和机构。有一家银行介绍,当地农民合作社模式很不错,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诸多小企业销售能力不强,在抵御风险、市场波动时抵抗力较弱。小企业现在仅有好的农产品,但没有好的销售和经营模式。企业本身的经营模式有问题,银行作为贷款人也很担心。所以,有没有能够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针对特定行业的中介组织能够发挥咨询与评估功能。
因此,政府要加快培育从事特定行业资产评估专业服务机构,以及行业协会以及商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其咨询和评估功能。
03
小微企业的经济行为尚待规范,金融意识有待加强
调研过程中有不少金融机构反映,大量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存在财务不规范现象。比如小微企业通过不走公账的方式来追求所谓的合理避税,导致金融机构根据现有信息很难有效的识别获客。不走公账,账面资产就少,也没有什么利润,而实际上经营情况可能很不错,但银行依据现有信息无法进行评估和放贷。
此外,部分小微企业缺乏对金融的认识,甚至对金融机构不信任,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部分企业对保险的风险转嫁功能不清楚,认为现在受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本身就不赚钱,还要让我买保险,这不是雪上加霜吗?事实上,在政府和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下,企业只需要花很少的钱甚至不需要花钱就能够投保。由于企业对于相关内容了解较少,甚至部分小微企业对金融机构非常不信任,产生了很严重的抗拒心理,导致小微金融发展受到限制。
在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如此大力度推动普惠金融支持小微的情况下,还有部分企业表现出这种不配合、不规范现象,这恰恰说明是金融发展底层基础——金融意识的建设相对滞后。可能的做法就需要加强法治建设,让小微企业经济行为更加规范;并加强金融的功能和金融服务的宣传。
04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还需探索
不管从调研的案例还是从学术角度来看,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这个业务本身的可持续模式目前还需要探索。
一方面是监管、金融机构员工和股东三者之间的激励面临冲突。以银行为例,现在各家银行,因为银保监会要求普惠金融考核占一定的权重,比如10%,各家银行也会把它纳入业务考评体系,甚至有的银行会调高到16%,这样能够调动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但是这会产生一个问题,对外部股东来说,他们的利益可能受到冲击,利润可能不太好看。员工满意,监管也实现了目标,但是银行的股东至少短期看不到好的收益,这时候就会面临一些冲突。
实质上,中国银行业也面临融资贵的问题,尤其是小金融机构融资贵问题非常突出,吸储成本高,资本金补充这一权益融资贵。根据我们的统计,中国大银行经营稳定性和盈利能力,比如利润波动率、净资产收益率,均比美国的大银行更好,但我国大银行估值平均看只有美国的1/2-1/3,估值很低,原因之一就是外部投资者有些担心银行开展的支持小微这类业务的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是政策可持续性问题。人民银行、银保监、地方政府都给了很大的政策支持,这些政策的持续性会影响到业务的可持续性,这也是大家担心的问题。
从长期来看,通过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规模优势带来业务成本降低最终实现盈利,即业务本身可持续,或许才是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模式。
观点整理:马吉娟
本文监制:崔甜甜
版面编辑|马林
责任编辑|李锦璇、蒋旭
总监制|朱霜霜
近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