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数字刻画中国生态环境的“颜值”和“气质”

杭州城研中心 城市怎么办
2024-09-2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千岛湖(来源:美丽浙江)】



3月5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今年的十大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3月13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框架,明确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根据两步走计划:第一步,未来5年我国将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智化转型,充分应用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技术,实施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监测科技创新、强基层补短板、监测人才培养等四大能力建设工程。第二步,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颁布,持续推进“美丽中国监测指数”构建,全面反映中国生态环境的“颜值”和“气质”,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向着智慧监测阶段稳步迈进。





从“跟跑”到“领跑”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实现了从“跟跑”迈向“领跑”的跨越性转变。其主要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


1

客观反映环境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2012年)


受到国外环境保护思潮的影响,以及认识到西方工业“先发展后治理”的经验教训,我国逐渐意识到国内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起步。这一阶段主要学习了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及环保理念,引进了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客观评价环境质量。


【海南陵水分界洲岛潜水岛 IC photo 资料图

(来源:澎湃新闻)】



2

支撑考核评估阶段(2012—202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重点工作在于评价环保成效,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态环境监测发展道路。


3

智慧监测阶段(2020年—至今)


随着新科技、新技术的持续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对生态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得到更为精准的监测数据,更要实现感知高效化、数据集成化、分析关联化、测管一体化、应用智能化、服务社会化。这一阶段,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工作重点在于支撑“三个治污”和“五个精准”,锚定“建立现代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根本目标。


【大陈岛风力发电(来源:椒江发布)】





新形势与新挑战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难度和挑战严峻繁杂,《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的正式颁发,亦对生态环境监测业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数据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监测数据质量是生态环境监测的根基,《实施意见》更是将“严厉打击数据造假”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强调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目标。但目前,因生态环境监测机构门槛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仍难以把控。自动监测质控体系不完善,物联网、遥感监测等高新技术在质量监管中应用不充分。


【浙江省乌镇大气监测超级站(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

法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现行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管理体制的规定有待完善,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不明确,尚无专门的生态环境监测行政法规。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有待健全,自动监测、卫星遥感监测、应急监测等标准规范缺口较大。同时,监管社会监测机构的法律依据和主体资格缺位,相关调查取证程序和处罚标准缺乏。


3

基础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监测机构的人员队伍、业务用房严重短缺,质量控制和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不足,监测装备现代化、国产化水平不高。部分省份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偏弱,部分地市尚未建立专门的辐射环境监测队伍。





新要求与新特点




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要以监测的数智化转型为抓手,需要从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模式转变。其中,监测对象作为监测工作的核心,将呈现以下三个特点,进而对监测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西溪湿地(来源:西溪湿地发布)】



1

指标更多


随着产业结构、污染特征的变化,监测指标将从单一的、大一统的、偏重于环境的,向综合的、差异的、偏重于生态的监测指标体系转变。


2

维度更丰富


《实施意见》指出,“加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实现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传感器等多手段融合监测的一体化分析”。这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将摆脱原来固定点位的限制,推动生态监测由点、线向面、场拓展,进而提高了监测维度的丰富程度。


3

粒度更细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进入深水区,对精准治污、环境质量的精细化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对应,时空维度的监测粒度也将更细。


【西溪湿地(来源:西溪湿地发布)】



构建现代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必须重视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核心作用,用高质量建设手段,向世界晒出中国生态环境“颜值”,亮出中国绿色“气质”,进而提升我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传忠,张鹏,于勇,等.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历程与展望——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迈进[J].环境保护,2022,50(Z2):25-28.

[2]陈善荣.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4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J].环境保护,2018,46(20):21-25.

[3]姜广建.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03):46-48.

[4]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发布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

[5]张大伟.以数智化转型加快推动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国环境报.



供稿:戚佳玲

编辑:林玥玥

审核:方志明

投稿邮箱:urbanchina@vip.126.com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推荐阅读:


数字化技术引领城市更新


工业上楼:城市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怎么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