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共筑宜居之城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6月12日-7月10日,聚焦“数字住建”主题,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住建系统领导干部在杭州城研中心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沉浸式跟岗学习培训。通过走近杭州、认识杭州、了解杭州、学习杭州,运用优势互补的辩证法找准城市发展“定位”、从全局谋划一域的“高站位”总结心得、拓展思路。为更广泛地分享本次学习经历,将定期推送参训学员的真实体验和感悟。
2007年7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接见杭州市党政代表团时指出,上海的高楼大厦,杭州是不能比的;但杭州一流、宜居的环境,上海也是很难达到的。“淡妆浓抹总相宜”,过去指的是西子湖,现在是整座城市。过去是“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现在不仅仅是西湖,而且是整座城市的环境。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指出,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经过这几周的学习、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城市化建设必须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杭州城市建设的宜居特色,除了高水平的城市管理与精细化的城市治理,还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前提。一般来说,基础设施越完备的城市,对内对外经济活动的沟通就越便捷,各经济要素的运动速度也就越快,从而保证城市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城市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例如:杭州钱江新城建设是杭州城市发展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标志。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网络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要求,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以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开发进行整体谋划,坚持贷款做地、以地贷款、供地还贷“三步走”,实现地变钱、钱变项目“两级跳”,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城市基础设施是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既能让城市居民在生活上得到实惠,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其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杭州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是杭州市涉及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市民受益最大的基础工程,被杭州老百姓誉为“家门口的民心工程”。在改善工程中,推出了道路平整、积水治理、截管纳污等14个方面的举措,使居民获得了“摸得着”“看得见”的利益。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产生聚集效益的决定因素。完善而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使城市各社会经济单位更好地分工协作、加强联系,城市基础设施的各个方面迅速传导着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把城市地域内各社会经济要素紧密地聚合在一起,大大提高城市所有部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座城市的聚集效益。人间天堂杭州乘着亚运的东风,加快推进天目山隧道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使得杭州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借力亚运,杭州宜居城市的能级持续提升,吸引了更多的人才、产业、资金不断向杭州靠拢。
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基础设施建设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时必须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环境,才能建设好宜居城市。
统筹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不仅通过显而易见的城市道路网、电网、自来水管网、排水管网等各类设施自成体系的网络呈现出来,还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各个分类设施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形成的城市内部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因此,在建设时,应该协调好城市基础设施各部门以及一个部门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在运营时,应该通过经济的、规章的和教育的手段,促使员工主动与别的部门及单位合作。在这个方面一些城市尤其是小城市建设时,各部门各干各的工程,各赶各的工期,同一个部门的不同项目,因施工进度和施工工艺要求会出现各干各的等情况,导致“拉链路”长期存在。
把握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前性。超前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上的超前,这种超前性是城市发展的要求。即先地下后地上,先基础设施后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否则不但会造成重复施工,而且还会浪费大量资财,影响整体效益。二是空间上的超前,即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为今后的产业规模发展和人口规模发展留有余地。如果是埋在地下的各种管线,应该按照规划一次性建成或按规划规模预留。不能按现有的“够用”建设以至于出现以后的“不够用”。目前一些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已完成建设,正处于更新阶段,但一些小的城镇还在建设过程中,大城市好的经验要学习,教训更要吸取,避免重复建设,浪费有限的财力。
利用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其本身并不产生经济效益,而是为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以促进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增进城市的总体效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大、使用期长,总的投资效益在短期内难以得到集中反映,要通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才能表现出来。而且,城市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一旦表现出来,就会呈长期反映,通过在生产生活的便捷程度以体现城市的聚集效益。无论现在热门的“数字经济”“智慧城市”还是“城市更新”,其载体都离不开城市,也就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供稿:张立成、韩巧燕
编辑:林玥玥
审核:毛燕武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推荐阅读:
"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
urbanchina@vi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