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0-2019,职场普通人的十年变迁

Sean Ye 瞎说职场 2022-07-08

文丨Sean Ye   图丨源自网络

第192篇原创文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4200字,建议阅读时间11分钟






一位朋友在知乎分享了他的十年变迁。


他毕业于欧美名校,回国十年赶上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先后服务于几家顶级互联网公司,起起落落,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荣耀和辉煌。


可以说他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我很羡慕。


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如果没有足够运气和机遇的话,我很可能依然只是一个外企中层,略有收入同时也充满焦虑感的中年油腻大叔。


我想分享一下自己成长的故事,相比时代的弄潮儿们,我可能更能代表普通的职场人。或许我的故事,能帮到大家。


2010年


我刚买房结婚,和普通年轻人没啥区别。


首付是老人赞助的,工资6500,去掉房子的月供,每月还剩下2000。业余时间里凭借自己的英语专业,做一些翻译挣零花钱。


职业规划?不存在的。


我只有一个没有路径的职业梦,我知道当时的总监都拿着4-5万的月薪,我觉得我在公司里做10年,也能做到总监,拿到5万月薪。


在外企拿5万月薪,是当时我的终极理想。


当然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薪资再涨,也比不过房价。


当时没钱,但是穷开心,盘算着存够钱买这个家电,去那里旅游。


这个场景可能你很熟悉,和现在的年轻人状态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我当时没有花呗。


当时,我在Randstad做市场营销。


2010年发生了一件影响我一生的小事,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


秋叶和杜子建两位老师,先后应活动邀约来到Randstad做分享。


秋叶当时是PPT大神,微博和博客都小有名气。杜子建老师的背景大家可以搜索一下,也是备受争议的奇人一枚。当时他教微博营销,应邀来Randstad分享微博运营。


我在邀约前,对他们的履历做过很仔细的分析。


这两位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秋叶是老师出身,杜子建甚至坐过牢。


而他们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他们之所以出名,一定程度上能写作,借助了社交媒体脱颖而出。


这个社交媒体就是微博。


微博的红利期在2009-2010年。


我坚定了做微博运营的决心,花了大量精力试图说服领导支持我们做微博运营。


但作为一个传统的B2B行业,老板们对于社交媒体营销的兴趣不大。


我们反复尝试了各种骚操作,甚至包括给老板闺女开通微博账号,终于在下半年说服了老板。


我们给Randstad开通了微博,同一天开通微博的还有LV。


2年后,当我准备离开Randstad时,在微博上我们已经拥有了超过5万粉丝。


而这时候有了一些职业规划的我要走了。


去梦寐以求的顶级咨询公司。




2012年


10月,我加入了Mercer。


跳槽的部分原因是职业梦破碎了。


我发现在公司做了5年10年的前辈没有晋升,而总监岗位被外来户拿走。


薪资涨幅也非常凑合。


本来想和老板们聊了聊单独升职加薪的事情,然而,老板们的反应是:



而换了新上司之后,我的工作重心,突然从如何创作价值,变成如何让上司满意,感觉很别扭。


当然,另一方面原因是想要孩子,钱少养不起孩子。


家庭规划倒逼职业规划,我开始找工作了。


带着惯性,我的跳槽目标依然是一流外企,也因此错过了不少前途无量的互联网公司。


当时外企多少有些光环,想去互联网不是不可能。而当时恰恰是移动互联网崛起之初。


有朋友给我推荐过美团的岗位,我想着这是什么小破公司,我财富500强出身,能去这种小公司?于是在美团来邀约面试的时候果断拒绝了。


这是我犯的第一个错误,也是错过的第一波红利


没关系,好运是一波一波来的。




2013年


来到Mercer,我撞上了第二波大运。


带着惯性,我要求Mercer的市场团队也做微博,但是被拒绝了。Mercer有一个微博,很早就废弃了,140字的微博,可能并不适合Mercer这种专业内容的分享机构。


我和负责的同事「斗争」了很久,可能是外企的地盘思维作祟,市场团队的人不喜欢我这样给团队增添「工作」的人。


我郁闷了好一阵子。

还好,当时的业务团队老板支持我。


于是我曲线救国:不让做微博对吗?我们换个项目申请。


于是微信公众号进入了我的眼前。


我并没有先见之明,2012年就意识到微信会火,我是被逼换成了微信公众号。


在申请流程上,规定要求市场部和合规部同时批准。


而我在拿到合规的审批之后,就立马上线了。我很清楚,当时的市场不会批准我的项目。


我只能造成既定事实,先斩后奏。


公众号上线后,立马就火了,当时没有咨询公司有公众号,甚至B2C的消费品供公司很多都没有公众号。


微信用户在飞速增长,公众号数量却很有限。


一片蓝海市场,我运营的公众号,第一个月1000粉,第二个月2000,按照每个月1000粉的进度一直涨到了5000粉。


须知,我的受众只有薪酬福利经理,这个人群大多只在500人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总部才配置,我们预估当时整个北上广市场的受众也就不足万人。


在公司公众号大火的同时,我开始做自己的个人号,很快就有文章就刷出了上万+阅读:《封杀美资咨询公司,何人受罪?何人得利?


我没敢说这是我自己的公众号。


但依然有一位聪明的领导看了出来,很隐晦的给我建议:员工发声,都代表公司,可能被媒体误读。一定要通过法务和公关审核。


我很清楚外企的公关和审核有多么严格。于是断更了公众号。


回头看,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选择。


社交媒体领域的大咖Bruce,他在领英时,1年时间把Linkedin公众号从10万做到100万粉丝。


他告诉我:在2014-15年,很多职场公众号享受到了平台红利,做成了头部大号,他们能做起来,是因为没有竞争对手。


如今这些人都算是年入百万起步,直奔千万了。


这是我犯的第二个错误,错过的第二波红利


我不懂成功背后的底层逻辑,不愿意放弃舒适区,自然会和机会擦肩而过。


没关系,还有机会。




2016年


在Mercer,我遇到了非常信任我的上司和总经理。


那几年我吃到了微信的红利,客户纷纷转发我们的公众号文章,领导拿我做优秀典型,总部给我颁发最佳创新奖项。


我感觉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很开心。


这也是我在Mercer一待6年的主要原因。


我每年能够拿出20%以上的经历做创新,在2016年的年初我发现了知乎这个平台,创作了第一篇高赞回答《公司福利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头看这篇内容能火,还是非常运气的。同一个回答下一个谷歌员工的回答被收录到了知乎日报,获取了大量流量,我借着流量以及普通人不知道的行业知识,实现了第一次高赞回答。


第三波大运来了,知乎在2016年开始安排专人运营职场问题,过往都是用户们自己找问题写回答,如今知乎运营会给建议,会邀约回答问题。


我正好赶上了正规军收编的红利。


知乎的运营同学,刘柯找到了当时在社区里比较活跃的HRD小红拖拉机,小红拖拉机逛了一圈知乎,感觉我还算靠谱,加了我微信,成立了一个知乎人力资源的小团体,我有幸开始享受知乎的运营红利。


跟着知乎从千万用户,一直走到了2亿用户,我再一次吃到了平台红利。


有所不同的是,我找到了规律。


不像是微博时代的别无选择,不像是Mercer时,莫名其妙被迫选择了微信。


这次在选择知乎之前,我研究过虎扑,喜马拉雅,研究过直播平台,研究过小红书。


最后选择知乎是因为这是最适合我的平台,也是最具备成长性的平台。


我储备了足够多的专业知识,投入了足够多的精力,加上一点运气(至今非常感激小红和刘柯),我终于在知乎这个平台脱颖而出。


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之后就没有错失过机会。


2017年有自媒体来找我聊抖音,说很有前途。


我很同意,但是一方面没足够精力,一方面有对这个充满跳舞小姐姐的平台有所顾忌,后来抖音就一飞冲天了。




2018年


和公众号一样,写作这个事情,在外企都是有两面性的。


一方面,从CEO到同事们,都很认可我的创作能力;CEO还专程找我聊过在知乎创作的第一篇内容,说她从头到尾,一直到评论区都仔细读过了。


另一方面,我的频繁创作也给同事了留下不少疑问:

  • 你上班是不是在摸鱼?

  • 你这么写符合公司合规要求吗?

  • 你做付费咨询,报备合规部门了吗?


有些质疑很合理,有些质疑多少有些可笑。


无论如何,我的直线上司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也经常找我谈心。


我意识到是时候做取舍了。


一边是稳定的外企专家,一边是自媒体品牌搭建。


两者不能兼顾。


我选择放弃了稳定。


当然,过程中也有挣扎,也有犹豫,我曾经有两天,手里拿着辞职信找到领导,生生是话到嘴边,又怂了回去。


所幸有贵人指点,还是Linkedin的Bruce,给我点清了方向:你要么别做,就要做第一第二,那就意味着投入更多精力。


于是,我决定放弃外企的稳定日子,争取在互联网圈做出点成绩。






在互联网圈,我还没有做出特别出色的成绩。

但成长的速度,应对压力的良好心态,寻找解决方案的创新能力上,我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遇到了很多有才华的互联网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值得我学习的闪光点。

我很庆幸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不是外企不好,只是我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无法再进步了。

这大概就是我的10年经验教训。

作为一个普通职场人,我遇到了一些机会,我把握住了其中的部分机会,也错过了很多能够迅速成长的好机会。

但没关系。

只要我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昂扬的进取精神,我知道机会还会再来。

我在《中年人:我怂我有理》提到过:

有一句耸人听闻的金句是这么说的:当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事实上,我一直坚信:

时代这个老司机是很人性的,在它不得不抛弃你之前,它给过提示,给过警告,甚至可以说是拼命拉你丫上车

重要的是:

1.保持开放,不用抓住每一个机会,只需要抓住最适合自己的机会;

2.勤于复盘规律和趋势。

如果你赢得莫名其妙,那么你大概率也会输得莫名其妙

我们一直会听到各种成功人士的鸡汤,李佳琪发烧直播,咪蒙带病加班。

这些鸡汤的价值很有限。

正如我在《厉害的人,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提到过的:

努力是廉价的。

如果无法摸清成功的底层逻辑,就算偶尔成功了一次,你也无法复制,甚至会原封不动的全盘输回去。

下一个十年,继续摸索,与你共勉,一起成长。



◆ ◆ ◆  ◆ ◆


更多内容

简历 | 面试 | 求职 | 薪水 | 辞职

职业发展 | 自我提升 | 职场女性 | 年终奖


瞎说职场(HRInsight):是Sean分享人力资源行业12年从业经验感悟的地方,主要内容涉及:职业规划,个人职场提升以及求职面试建议。


Sean拥有10多年的人力资源行业经验,先后供职于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Randstad和咨询公司Mercer。工作之余,Sean的身份还包括第一财经/南都周刊/领英专栏作家,知乎人力资源优秀回答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