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和公司恋爱,但别想结婚
文 | Sean Ye 图 | 源自网络
第 252 篇原创文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 4500 字,建议阅读时间 12 分钟
公司都是渣男,我们职场人要做个绿茶。
周末约了个 HR 朋友约饭,聊了很多喝了很多,酒醉后,我得出了一个非常大胆而偏激的结论。
公司都是渣男,我们职场人要做个绿茶。
说说经过吧。
吃饭的地方是个网红店,需要等位100多位,我于是感慨了一句:经济真的完全复苏了。
接着又大言不惭了一句:
都说35岁中年危机,我也没见到啥高龄失业的案例啊?
那位 HR 犹豫了一下:我来给你讲点故事吧。
她是一家消费品公司的HR,负责组织架构,因为疫情,公司的线下店都在关店。
后台也上了新系统,新的系统上了,意味着减员增效的工作提上了日程,就算是她自己不少HR朋友,也被裁掉了。
1.
HR区域总监
女
36岁
北京人
公司待了 8 年
北京市场上的HRD,如果是在互联网行业,会是挺受欢迎的岗位。
这个HRD,却不同。
她虽然在帝都,但是这家公司的总部却在上海。
所以她只是一个区域总监,当新系统上线后,总部制定了50%的裁员增效比例,在一个区域养一个总监以及一个 HR 团队,变成了奢侈品。
那就跳槽吧。
HRD 理论上是人脉资源极广的岗位,想要在北京这个机会多多的市场上找到工作,似乎并不难。
但是她很难。
她在这家快消公司待了8年多了,错过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在如今互联网已经走下坡路的今天,互联网公司不可能从快消公司挖一个不懂互联网的HRD。
这位 HRD 非常不服气。
她的能力,不比总部其他的 HR 差;但是她连带自己的团队都得走人,而在上海总部,能力一般的HR却能留下来。
她不想走,因为找工作太难了,快消行业都在关店,跨行业企业又没有动力招她。她要求留下,老板同意了,前提是:来上海上班。
她考虑了三天,留下老公和还在读小学的娃,自己一个人来沪漂。
这不是故事的结束。
老板对她还挺好的,给她安排了一个 leader 的岗位,但她自己一个空降兵,本身心态不算好,下面的团队不认可她,不配合她。
在她的本命年,她开始了全新的体验,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孩子,做着不熟悉的业务,一个人对付一个并不配合她的团队,还在担心再次被裁。
2.
业务经理
男
45岁
福建人
公司待了 10+ 年
持续的关店,福建就不需要那么多网店了,公司犹豫了一下,留下了厦门店,放弃了福州店,福州有一位业务经理失业了。
这个经理在公司待了10多年,已经是无固定劳动关系,企业依然给了他一个体面的选择:
来厦门上班,或者n+1。
多说一句,很多小伙伴认为无固定劳动合同不能解除关系,但是对于一家要退出当地市场的公司来说,可以用「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来解除劳动关系。
这位职场爸爸不愿意离开福州,也不愿意离开公司。
公司一合计,这个岗位但凡保留了,其他市场有样学样都得保留,所以还是狠狠心要裁。
怎么办呢?
找一个 HR 每天定时找他聊天,劝他。同时,所有的工作都从他手里剥离。
这个 HR 犹豫了很久,决定放弃了。
我的朋友飞去福州对接他,帮他安排赔偿。
合同放到桌上,这位HR颤巍巍的提笔,犹豫了一下,又对我朋友说:如果公司还有其他机会,或者市场上有啥岗位,也请帮我推荐一下。
我朋友点点头:我会尽力的。
事实上,我朋友手里刚好有一个头条在招的岗位,但是他不想推荐这个人。用她的话说:
「他在我司待了10多年,能力上完全够不上头条的要求,怕是只会让他更焦虑。」
3.
营业员(单亲妈妈)
女
40+岁
某四线小城市
在公司待了 9 年
朋友讲的第三个案例,让我尤其揪心。
单亲妈妈,精力都放在家里,没有提升自己的技能,在小城市过日子,机会也少。
听到这里,我听不下去了。
别裁了,难道没有机会留下吗?
朋友看看我:当地没有店了,她去哪里上班?
我:……
朋友接着说,电话谈裁员的时候,这位单亲妈妈在问是不是能够多给一点。
我的朋友同意了,她有权限给到 n+2,所以毫不犹豫的同意了,但是附加了一个条件:如果是n+2,麻烦立即签协议走人。
单亲妈妈考虑了之后,同意了。
我的朋友还补充了几个裁员的案例,快消公司够大,啥岗位都有……
最后,她做了个简单的总结:
「这些同事在疫情后不久被裁,如今接近中秋节,他们都没有找到工作。」
◆ ◆ ◆ ◆ ◆
感谢这位同仁,把我从「经济复苏」的喜悦中拉回到「职场人的疾苦」。
在我看来,这些案例中,是有些共通之处的。
01
别在同一个公司/岗位
待满5年
在人力资源届的传统观念中,我们认为员工流失有三个重要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入职前后。
新人加入公司,往往会遇到各种他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如果没有很好的机制帮助新人融入,员工很容易在试用期内(入职后6个月内)离职。
第二个节点是 2 年左右。
2年也是一个重要节点,2年时间,已经足以让员工熟悉自己的工作。所以有进取心的员工往往会开始考虑升职加薪,能力提升方面的规划。
如果在公司内,没有好的机会。员工就会考虑跳槽的规划。
第三个节点是 5-6 年左右。
5年会是一个职场人特别纠结的时候,因为你已经是公司的老人,很清楚公司的发展和自己在公司内还能取得怎样的成绩,这个时候,除非在公司发展得一帆风顺,否则 很多人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
如果一旦过了5年这个节点,很多职场人在公司的眼中就变味了——过去还是考虑「应该如何保留」的人才,现在就是「似乎马上要签无固定」的潜在风险。
企业往往会认为,过了5-6年这个坎的员工,是不会主动离职的,尤其是那些5年如一日,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员工。
企业会不自觉地给这些人贴上一些标签:
忠诚度极高 = 不用特意给资源挽留;
上进心存疑 = 不需要晋升机会;
重复工作无提升 = 员工提供的价值逐渐到顶,涨薪需要慎重考虑。
从某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话未必全错。
你在同一个公司工作五年,薪资大概率是落后于市场水平的,为什么你没有跳槽?是不是说明以你的能力,找不到合适的下家?
你在同一个岗位工作五年,也没有争取更多的机会和责任,是不是有混日子的可能?如果跳槽,可能你为了适应新公司而付出诸多努力,是不是你习惯了安逸?
某种意义上,公司就是渣男,他永远希望员工青春无敌,充满动力,永远希望员工学习新的技能和姿势来满足他。
但是他不愿意和你结婚。
他希望你也不愿意结婚,因为你一旦结婚,就失去了不断去取悦他的动力,反而转变成了 「我劳苦功高,你能有今天,还不多亏了我,还不整个鸽子蛋安抚一下」的黄脸婆。
很渣。
但是工作从来就不是婚姻。
企业从没许诺会「一生一世守护我们」,我们也没承诺过「山无棱,天地合,乃敢收别家offer」。
我在《作为职场人,你应该忠于公司,还是忠于老板?》提到过:
公司有自己的规划,我们有我们的规划;如果我们的规划一致,很好,我们可以一起携手走一段;如果我们的规划不一致,没关系,挥手告别,祝福对方,并提醒一句该走的流程该赔的钱,我们按照劳动法走。
我当年的老板,外企中国区的CEO,规划的目标是为这家外企服务到退休。然后距离退休还有10年的时候,他自己出来创业了。
世事难料,职业发展的路上,公司的渣是必然的,问题是你能不能更绿茶一点。
如果你有一天认为,现在的公司值得你托付终生,那一定是你的思路出了问题。
公司绝不可能有兴趣为一个员工负责终生,公司只对股东负责。
02
给自己更多选择
而非舒适度
很多人讨厌绿茶。
我理解。所谓绿茶,就是脚踩多条船,表面人畜无害,私底下把备胎搞得多多的。
在生物学上,这是违反人性的——生物学上,雄性灵长类动物,是要把自己的后宫搞得繁荣昌盛,要传递自己的基因;雌性是要寻找最优秀的异性,保持基因传播最高效。
绿茶,不同寻常,在找到合适雄性后,并没有停下脚步,反而是拼命发展备胎,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走出舒适区」
(说多了,有点癫狂了,希望老婆没看到)
回到主题,在职业发展路上,你能说不需要备胎吗?
我认为,文首那个36岁的 HRD 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虽然迟了点。
虽然她现在跨城市、跨团队、跨文化,需要经历磨难。
但是接受上海的岗位,让她空出更多的时间找备胎公司,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人脉,或许最后能遇到一个靠谱 的备胎。
在30多岁的时候磨难,总比退休前磨难强。
年轻,不怕失败;
中年,有点怕,但是能接受;
年老,真怕,因为你都没机会翻盘。
要选择权,就要敢于放弃一些舒适度。
无论是留在同一家公司,还是留在故乡的城市,留在父母身边,你图的都是舒适度。
但是舒适度,是有代价的。
它剥夺了你选择的能力。
北上广深的房价那么高,那么不宜居,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去呢?
因为,在北上广深,你可以选择的机会多。
在一个五线城市,一家连锁店的关门,就可能导致数百人失业,如果放在北上广深,可能对面的另一家店就全盘接受被裁的员工。
大城市机会更多。
在同一个公司也是如此,当你去求职的时候,如果你:
半年一跳,公司嫌弃你不稳定 ;
三年一跳,公司正常面试;
十年一跳,公司担心你无法适应外部职场
半年一跳和十年一跳的职场人,都过分追求自己的舒适度了——半年一跳是跳出舒适区就后悔;十年一跳同样是不愿意做出改变。
如今的世道变了,VUCA 时代,你不走出舒适区,就会被推出舒适区。就像我之前写过一篇《甲骨文裁员》文章里提到的:越追求稳定,越求而不得。
03
做一个合格的「绿茶」
打造个人品牌
绿茶的官方定义是:
外貌清纯脱俗,总是长发飘飘,在大众前看来素面朝天,在人前装出楚楚可怜、人畜无害、岁月静好却多病多灾、多情伤感的样子,背后善于心计,玩弄感情的女人。
你发现了吗?
批评的关键词有2个:善于心计,玩弄感情。
表扬的关键词,7个:清新脱俗 、长发飘飘、素面朝天、楚楚可怜、人畜无害、岁月静好,多情伤感……
这么多关键词拼在一起,是不是给了很多直男一幅清晰的画面?
是不是有点心动?
我们也要成为让诸多企业心动的「绿茶」。
官方说法叫做个人品牌。
外表专业得体,工作中总是挥洒自如,在同事面前看来成熟能干,在领导前能扛业绩、能做项目、能出成绩,在市场上,名声显赫、如雷贯耳,各种峰会上谈笑自若,让你成为他的脑残粉。
背后其实也会经常参加面试,和其他公司眉来眼去,如果有合适的发展机会,他跳槽的时候绝不会犹豫。
这种绿茶,为什么不能做?
这个市场上,比我们优秀的同事可能成千上万,如何在他们之中脱颖而出?
举个例子,我们是否可以练好演讲功夫,结合自己的行业经验,联系几家关系不错的行业机构,去给专家们分享自己的实战经历。你行吗?
或者,是否能以自己的行业经验,开一家小公司,业余给别的公司做一点咨询项目,如果是互联网初创公司,可以咨询不收钱,但拿点股份,没准哪天这股份还能变现。
再或者你像我一样,专心码字,写书,运营自媒体,让行业里其他公司提到你的时候会说:「这个人很厉害,我们应该找他合作。」
总结一下,公司总是渣的,不渣,那就是慈善机构。
你我职场人,也不能活成把公司当成唯一靠山的黄脸婆。
我们要善于观察市场趋势,跳出舒适区,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为自己打造市场上的个人品牌,我们或许能够在职场路上走得更加从容一些。
接着抽奖送礼物吧:
又得到了富途和小灶能力派的月饼,还是抽高赞评论。
明天抽奖,争取在中秋节前让大家吃上。
更多内容
瞎说职场(HRInsight):是Sean分享人力资源行业12年从业经验感悟的地方,主要内容涉及:职业规划,个人职场提升以及求职面试建议。
Sean拥有10多年的人力资源行业经验,先后供职于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Randstad和咨询公司Mercer。工作之余,Sean的身份还包括第一财经/南都周刊/领英专栏作家,知乎人力资源优秀回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