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完美的破案者

2018-01-07 王嘉兴 冰点周刊

在小说、动漫和影视剧里,侦探主角总能通过几乎不可见的细节破案。现在,这些艺术加工下的想象正在成为现实。罪犯想要隐藏自己变得越来越难。

本文共1675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作者 | 王嘉兴

编辑 | 秦珍子


看起来,这是一个毫无破绽的案发现场。

没有留下指纹、DNA,监控失效,警方甚至连嫌疑人衣物上的微量纤维都找不到。很显然,作案的是一个反侦察能力很强的凶手,他似乎连气息都没有留下。

破案只花了一天时间。警方用一台微生物传感器扫描了房间内的空气,就通过比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出卖他的,是他身上携带的微生物群,它们会在每一个地方留下痕迹。在技术面前,这些痕迹就像漂浮在空气中无形的二维码,轻轻一“扫”,就能锁定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身份。

在美国俄勒冈大学詹姆斯·梅多研究团队设计的这次实验中,犯罪嫌疑人几乎无处遁形。为了加大侦查难度,他们甚至给嫌犯穿上了统一消毒配发的衣物和鞋子。

在那个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生活着数十万种微生物。它们几乎无处不在,不到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在人体内不到10米长的肠道中,生存着大概10万亿个细菌,决定人类的健康状况。

按照科学家的说法,人体内的微生物数量大约是自身细胞数的10倍。他们发现,这些微生物不仅在医疗健康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还储存着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遗传信息,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2007年底,美国主导开展“人类微生物组计划”,欧洲多个国家、日本、中国都参与其中。

有人尝试过把健康志愿者粪便中的菌落注射进患者的体内,让后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恢复平衡。英国的研究者甚至找到了能够遏制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细菌,并在动物身上进行了实验验证。

在我们的毛发和牙齿上,脏器和骨骼里,泪痕和血迹中,微生物繁育滋长,诉说着关于主人的秘密——他是肥胖还是瘦弱,将来中风、患糖尿病的风险如何,家住哪里,反应速度快不快,性格是否急躁,学习能力强不强。人们常说的“夫妻相”,就是因为家庭成员尤其夫妻二人的微生物生态环境接近,导致性格、行为习惯甚至相貌越来越相似。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诺厄·菲勒一直在生活的各种角落寻找微生物的秘密。“每个人手上平均有150种微生物,其中只有不到20种可能出现在另一个人的手上。”在研究中,他们可以轻易判断一部手机的拥有者,或者数天前某人是否使用过某台电脑。

这些微生物脱离人体后仍然能够存活相当长的时间,不会受到温度、光照、湿度变化的影响。对人类而言,想摆脱它们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即使你反复洗手,换上刚刚消毒的衣物,微生物群还是会以原来的组合方式重新出现。这些阴魂不散的幽灵吃准了你的生活习惯,无声地讲述着你到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吃过的食物以及独特的生理特征。

准确度高、留存时间久、难以抹去和仿造,微生物简直是完美的破案工具。在刑侦领域,微生物群落还会形成法医领域所谓的“微生物指纹”,透露受害人死亡时间、死因等。

当人咽下最后一口气,机体反而变得更加“活跃”。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血液不再流动,耳朵最先变冷,细胞开始缺氧,身体组织的酸性增强,大量酶从破碎的细胞中逸出,所有的内脏都在腐烂,多数微生物都很享受这种变化。

人体内的这些化学变化还会吸引昆虫和动物,它们产卵、吃掉软组织,甚至拔走毛发填充巢穴。这些变化都在科学家的计算之中。当凶案发生,警察可能会提着几十斤重的工具箱赶往现场,借助科学的力量调好这台“微生物时钟”,将死亡时间的估算精确到小时。

DNA、指纹往往被认为是个体独一无二的特征,但犯罪现场往往不会如警方所愿。多孔的布料上难以留下罪犯的指纹,DNA检测也需要血液、精液、唾液等人体组分才能进行。遇到双胞胎时,连最优秀的刑侦大师都会束手无策。

在信息时代,识别身份的压力还落在所有信息安全工作者的头上。他们尝试过利用眼球虹膜、手指静脉图像鉴别身份,甚至连一个人走路的姿势都曾被给予厚望。

现在他们多了一项武器,只靠微生物就能锁定目标。在四川警察学院,一位名叫代勇的副教授甚至可以通过气味计算出内衣的主人,他有3篇研究论文被SCI收录。

在小说、动漫和影视剧里,侦探主角总能通过几乎不可见的细节破案。现在,这些艺术加工下的想象正在成为现实。罪犯想要隐藏自己变得越来越难。透露身份和行踪的泄密者本就无处不在,我们只是更能听到它们的声音。

--------------------

原标题:《谁画出了“夫妻相”

原文刊载于 《中国青年报 》(2018年1月3日 第11版)


———

本文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请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欢迎给冰点(微信号:bingdianweekly)留言发表你的意见



微信值班编辑:陈卓  李翀

| 近期热门文章(点击标题 精彩呈现):

“90后”方汉奇:用66年把冷板凳坐热

真正的新闻是,21世纪已经18岁了

“关东第一毒枭”:曾经的梦想是做一名警察。

机关里的年轻人

身体里的第四个肾

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强迫症最好用来对付贫困,而不是对付表格

叶嘉莹:不须浇灌偏能活,一朵仙人掌上花

哈尔滨7名环卫工被撞 别让他们消失在“凌晨四点钟的城市”

资源城市的“中年危机”

水滴直播关闭,技术又为使用者背锅?不存在!

90后为什么一言不合就跳槽?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你还怕过不了四六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