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道路建好未移交,谁在给龙华添堵?
5年新修169条路
只有29条成功移交
谁能想到这是龙华的交通管理现状之一?
奥一新闻推出龙华“道路之困”深度调研后
群众敦促便民路早日移交的呼声不断
有群众直呼
“便民路不该沦为停车场、垃圾场”
此前报道:
评论
八成道路建好未移交
谁在给龙华添堵
奥一新闻此前报道,部分没能完成移交的新建道路,或成为停车场,或成为工地,道路不仅没有发挥疏解交通的功能,同时还面临管理困境。深圳市交通运输局龙华管理局回应称,截至今年6月中旬,近五年169条新建道路中已完成移交29条,剩余的140条“正在办理移交中或暂未移交”。
一段路,看起来只是城市交通建设里的一个数字,但实则有关普通市民日常出行的真实体验和生活质量。龙华新修城市道路这组实在低得有些夸张的移交率数据,分布于多个市民居住区附近,这些道路有的严重违停、围挡,甚至有的路段建成已三年有余,却依然是“暂未开通和移交”的状态。
在市民眼中的“路已经修好,也有路牌和道路分隔线”,却可能因为没有移交,就无法正式接入日常的城市路网管理,交警不能入场“对未移交路段违停车辆执法”,环卫、城管这种维护城市日常的职能同样发挥不了作用。
新修的路就这么放在那里
这么多人坐视其成为停车场、垃圾场
而在另外一些事实上已经开始使用的“未移交道路”上,交通管理同样无法奏效,秩序谁管、纠纷何解的问题更给这座城市平添几多治理堵点。再往前捯,道路每一次施工封闭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困扰,许多人都不难体会。而彼时公示的封闭时限已过,修好的路却被容忍长时间闲置,哪怕不是在深圳,也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路修好就得用
闲置不仅是城市公共财政的巨大浪费
亦给市民生活平白带来诸多不良体验
龙华区常住人口252.8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4.4%,人口密度2.19万人/平方千米,远高于深圳的平均水平,“是上海的4倍、广州的5.5倍、北京的10倍”。龙华地处“深圳地理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发展中轴”,辖下更有“华南地区面积最大、具有口岸功能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北站。
龙华的堵
可以说兹事体大
而在过去几年龙华区政府工作报告中,道路建设的成绩一直都是重要内容。不时有新项目上马、开工,但交付使用的效率却乏善可陈。
《深圳市城市道路管理办法》明确——
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道路,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后,与市或区道路主管部门办理移交手续”,甚至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履行必要手续后,“道路工程验收合格后即移交给市或区道路主管部门统一维护和管理”。
对于未移交道路,不仅是“建设单位应当负责道路的维护和管理”,而且“所产生的一切费用由建设单位自行承担,不得计入工程投资成本”。
《深圳市道路设施移交接养管理办法》则要求——
建设单位应自验收合格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交移入管养申请。有关部门据此开展的材料审核、现场核查都有明确的时限要求。
在那些动辄几个月
甚至几年的异常移交周期里
闲置道路产生的维护、管理成本
究竟是谁在出?
某些事实上可能已经停顿了的移交环节
又是谁的责任?
按照专家分析,移交所涉多个部门、各项指标,单个看每条都有理有据,但“当多部门的规定、标准放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会形成冲突”,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间的高效协同,务实研判相关条款的协调性、必要性,打通新路移交的堵点。
城市路网建设这个民生工程
不能仅有动工时的锣鼓喧天
而迟迟不见投入使用后的车水马龙
一条路移交难可能是个案,上百条路都卡在移交环节,就恐怕是城市公共治理的“绣花针功夫”不到位、不细致的必然结果。
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日常管理质量,尤其考验治理水平,特别是在发现问题后,快速修正不足、弥补缺陷并形成治理合力的真实表现,更与普通市民的公共体验密切相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总监制:陈文定 邹莹
总统筹:周昌和
执行统筹:任笑一 陈璐璐 刘晨
主笔:南都记者 王晓瑞
产品:廖静文、钟莹
设计:郑柏琪
视频:彭峥
编辑:林紫雯
——END——
一诉即应、一办到底
奥一网“接诉即办”全新平台上线
这样做能找到“接诉即办”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