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能通过集体教育传承吗?
大设计 深阅读
《装饰》杂志2017年度
“优秀投稿论文”
编辑推荐与全文分享
2018首届装饰学术年会
期待您的到来!
你还在通宵写作
苦苦修改论文吗?
你还在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无法
组织成有深度的学术论文而苦恼吗?
你还在恐惧被编辑秒退文稿后,
让你茫然不知所措吗?
如果真是这样
那么恭喜你
今天的文章对你太重要了
看完今天的文章大概需要10分钟
但看完之后
说不定能让你对学术论文的
写作思路豁然开朗^^
2014年,《装饰》杂志进行了首次“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评选暨交流活动,并从此作为年度常设活动举办。今年举办的该项活动已是第五届。
本次评选以2017年《装饰》杂志发表的投稿论文为对象,主要集中在“教学档案”“史论空间”“个案点击”“设计实践”“民俗民艺”五个栏目。
点击以下链接可查看:
一直以来,《装饰》杂志都强调文献性与记录性,在实务研究中融入理论研究是杂志的一个努力方向。通过这样的评选活动,本刊旨在弘扬扎实严谨的学术风气,也意在向广大作者进一步明确《装饰》杂志的学术标准和投稿要求。我们将陆续在微信公众平台把2017年评选出的14篇优秀论文做全文的推送,还会附上每个栏目编辑的推荐语。
今天我们要推荐的是一篇
“民俗民艺”栏目的文章
赵毅平
原文:
追溯与启示:
海派黄杨木雕教育历程述略
刘中华、李 治
振兴传统工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至关重要。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把“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明确为振兴传统工艺主要任务的一部分。通过对传统工艺发展历史的教育传承研究,总结人才培养经验,有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增强传统工艺生命力。
海派黄杨木雕是上海地区代表性的传统工艺门类,融合了中国传统木雕技艺与西方现代美术技法,具有生活化和时代性的特征,彰显了上海地区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具有典型“海派风格”的工艺品种。这门根植于上海地域文化与时代环境的工艺美术,在20 世纪经历了一个从兴盛发展到衰落保护的完整过程,最终在2008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海派黄杨木雕教育作为海派黄杨木雕传承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行业兴衰交织在一起,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特点,将为我们今天传统工艺的振兴、保护和研究工作带来一些启迪。
1
早期师徒教育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工艺美术教育,历来是依存着工艺美术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师傅带徒弟的师徒制教育是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基本模式。师徒传承广泛存在于传统手工业之中,所谓师傅通常是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名望和实力的艺人,徒弟主要由苦寒之家的子弟或沾亲带故的家族子弟构成,师徒之间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则,徒弟往往还被当作伙计甚至佣人使用。师徒制具有封闭、单传的特点,而且在传承中会涉及行业秘密和技艺绝活,师傅在招收学员时很注重学员的道德品质,新学徒往往通过熟人引荐,才有可能被招收。
在黄杨木雕的发源地浙江乐清地区,黄杨木雕的传承教育遵循着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主要依靠师徒和家族进行传承,代表人物有朱子常、王凤祚、王笃纯等。[2]与之相仿,海派黄杨木雕的早期教育也是师徒之间的传承教育。
20世纪40年代后期,青年徐宝庆[3]离开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独立生活,以黄杨木雕技艺谋生。作为接受过西式美术教育的黄杨木雕艺人,徐宝庆的黄杨木雕作品造型比例更加写实、准确,雕刻技法上圆雕与镂雕相结合,表现题材上突破传统民俗与宗教的限制,以中西结合的艺术手法创作了一批表现上海弄堂生活的黄杨木雕作品。这些造型生动活泼、表现题材生活化的黄杨木雕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徐宝庆的黄杨木雕技艺声名鹊起,海派黄杨木雕的风格也逐渐确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断有木雕技艺的学习者向徐宝庆登门求教,他在这一时期先后招入了侯志飞、林翊、熊耀荣、何文玲、侯志强、林淑惠等第一批弟子,开启了海派黄杨木雕教育早期的师徒传承阶段。
徐宝庆作品
海派黄杨木雕早期教育的师徒传承模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与传统工艺美术师徒并无差异,但实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徐宝庆的师徒传授和以往手工业传承过程中同行隔阂、不同派别之间相互防备警惕不同,采用完全开放的心态,他甚至“并不计较徒弟拜师之前曾跟随哪位艺人学习,也不干预满师之后徒弟的个人发展”[4]。比如他的得意弟子林翊最初在温州学习黄杨木雕,后来才拜其门下,他都欣然接受。
这种新型的、和谐的师徒关系得益于徐宝庆的学艺经历和时代环境,时代造就了海派黄杨木雕早期教育的这种特点。一方面,徐宝庆成长学艺于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他在这里接受的是近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启蒙,少年时跟随西班牙传教士那勃斯嘎斯学习雕塑,跟随日裔传教士田中德学习绘画,成年后还曾到雕塑家张充仁的工作室做助手,转益多师的他并没有通俗意义上的师傅,因此没有受到传统手工业师徒传承习气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于老艺人采取保护政策,徐宝庆等老艺人生活得到保障、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他们乐于奉献绝艺绝学,传承技艺。
2
集体教育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集体教育的阶段主要是以班级形式集中培养海派黄杨木雕人才,其发展的时代背景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集体合作社生产形式的兴起,国家管理代替了工艺美术行业规矩和市场因素,通过政策引导组织手工业的生产。伴随着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工艺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的时期,全国各地建立了一批工艺美术学校,培养工艺美术人才。
上海地区于1960年春季设立上海工艺美术学校,黄杨木雕是该校设立的第一批专业之一。海派黄杨木雕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以学校教育为主、厂办教育为辅的集体教育阶段。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61级黄杨木雕班、上海工艺美术厂1971级黄杨木雕培训班、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73级黄杨木雕班,不同历史阶段的三个黄杨木雕培训班构成了海派黄杨木雕集体教育的规模。
1
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
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在建校伊始就确立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力求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既有实际操作经验,又有一定工艺美术理论基础,并能独立进行创作,又红又专新接班人,达到上海工艺美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基础,大大提高一步并逐步创造上海独特风格。”[5]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充分考虑了地区工艺美术的种类特色,建校时就把地区工艺品种和海派艺术风格作为办校的方向,这为该校黄杨木雕专业的风格类型做出了明确的指向。
黄杨木雕作为工艺美术品,具有经济实用和艺术欣赏的二重性,其制作过程,既是生产劳动的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作为培养工艺美术新生力量的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明确的要求:“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方向,必须是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也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制作技艺,因此学校必须同时给予美术、文化基础和专业生产技艺的教学。……我们具体的培养要求是使学生具有相当高中文化水平,有较全面的美术基础,具有初步的创作设计能力,在专业上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生产知识和从事一般工艺品独立制作的技艺。”[6]
从总的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各工艺美术种类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黄杨木雕同玉雕、牙雕、红木雕等一起被划分为“以培养设计与制作并重的专业”[7],其共同特点是“专业技艺特殊,产品件件不同,生产周期长,设计构思贯穿始终,难以专门划分设计者与生产者”[8],因此制定了“采取美术基础与专业技艺并重的措施,使他们能从事专业作品的独立设计,也能完成整个作品的生产制作”[9]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明确培养任务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对于黄杨木雕等木雕专业进一步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初步掌握素描、国画、图案的基本技法,具有一定的绘画制图能力,熟悉木雕的生产工艺,掌握上海木雕行业各种流派的雕刻技艺。”[10]
1996年《支部生活》的封面
2
课程设置
2
课程设置
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依据“全面发展、专业为主;保证重点、精简课程;加强实习,掌握专艺”[11]的基本教学原则,从政治思想、文化知识、美术基础、专业生产制作工艺、劳动实习五个方面展开教学工作,并初步将课程划分为政治思想课、文化知识课、基础美术课、生产技艺课四大类,在此基础上对各个专业做出具体的课程设置。
下图这份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木雕专业班的课表,尽管只是一份创建之初的草案,但也能从中看出木雕专业的教学安排和教学重点。从教学安排来看,政治思想课程、文化知识课程、生产劳动课程贯穿整个三年的教育过程,而美术基础课在不同的学年有不同的课程安排,第一学年侧重于素描、绘画等美术基础,第二、三学年则逐步侧重图案、雕塑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从课时比重来看,生产技艺课程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劳动所安排的课时占到总课时数的40%多,在四类课程中占比最大;其次是美术基础课,占比为32%;文化课占比为16%;思想政治课程课时最少,占比约10%。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木雕专业班在20 世纪60年代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体系下的工艺美术教育,是具有完备课程体系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木雕专业班课程安排(草案) 1960 年
木雕专业班的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当时艺术为政治服务的主导思想,为学员树立了无产阶级方向的工艺美术事业观,这也促使海派黄杨木雕在表现题材上从市井生活向共产主义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转变。学员不仅熟悉了黄杨木雕专业的生产制作技艺,同时也得到了文化知识和美术基础的全面培养,为他们日后在木雕艺术上的突破创新以及在相关艺术领域的提高发展打下了基础。
3
师生规模
3
师生规模
集体教育阶段得力于政府牵头办学,师资队伍统一安排,基础课由社会名家担纲,专业课由一定名望的资深艺人执教。就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61级黄杨木雕班而言,请到雕塑家张乃雄、花鸟名家曹简楼、山水画家申石伽等社会名家执教基础美术课,木雕专业课则由徐宝庆的得意门生林翊执教。[12]
集体教育阶段的招生对象也不再是无条件的开放式招录,而是有了一定限制,要求“具有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对美术有一定爱好并具有初步美术基础者”[13]才能报考。如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61级黄杨木雕班,最初是在全市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员,要求报考的学生政治思想过硬,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后在两千多名报考者中经过文化课考察和美术基础考试,招入了方志强、汤兆基、刘巽发、朱鸿根、毛关福等22名学员。20世纪70年代初,因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下发了发展工艺美术的指导意见,黄杨木雕产业再次扩大,急需专业人才,而此时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因“文革”停办,于是上海工艺美术厂在1971年成立了厂办的黄杨木雕培训班,招入了陈毓其、王小蕙、邱云茹、闻志高等26人。1973年,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恢复办学,开办第二届黄杨木雕班(1973级黄杨木雕班),招入了孙勇、瞿启蒙、朱雪荣等25人。
毛关福作品
4
价值贡献
4
价值贡献
黄杨木雕的集体化学校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教学安排,培养出的学员不仅掌握工艺技能,还具备综合的艺术人文素养,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和工艺美术发展的需要。三届黄杨木雕班为海派黄杨木雕培养了近百名优秀的专业人才,这直接推动了海派黄杨木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繁荣。
此外,海派黄杨木雕教育通过对学员政治思想、绘画基础、木雕技艺、生活实践等方面的系统教育,使海派黄杨木雕的风格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在这一时期,毛关福等学员创作了一批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作品,有力地提升了海派黄杨木雕的艺术表现力和社会影响力,使之成为这一时期上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种类之一。同时,集体教育阶段全面系统的文化知识和美术基础教育为学员日后在相关领域取得建树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海派黄杨木雕繁荣发展的时期,以学校教育和厂办教育构成的集体教育阶段功不可没。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社会环境和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以主题性创作见长的海派黄杨木雕未能及时适应时代的转变,其发展态势直转急下,迅速衰落,而海派黄杨木雕集体教育在行业完全陷入困境前就已停滞。1976年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73级黄杨木雕班毕业,这标志着海派黄杨木雕集体教育时代的终结。
3
多元化传承教育阶段:2008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对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日益重视,作为上海地区代表性的工艺美术种类,海派黄杨木雕在2008年入选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海派黄杨木雕教育进入了以传承保护为目标,由政府牵头领导,社会、学校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教育阶段。
2009年,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创立黄杨木雕项目传承基地,由侯志飞担任授课教师,在聋哑人中传授海派黄杨木雕技艺。2011,徐汇区长桥街道开设了黄杨木雕培训班,由徐宝庆的后期弟子陈华明担任导师,首批50名学员中年龄最大的已逾70岁,年龄最小的20岁。2014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邀请侯志飞大师开设黄杨木雕大师班。2015年6月,陈华明受邀至上海北新泾监狱,向服刑人员传授基本的黄杨木雕刻技术,使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能具备谋生技能。2017年,毛关福在徐汇区非遗办公室的倡议下尝试重启海派黄杨木雕的师徒制传承教育。由此观之,当下的海派黄杨木雕教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下所开展的文化建设活动,表现为工艺传承、技能培训、兴趣教育等几种形式,体现的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这一时期的教育规模与教育质量,虽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但有效地促进了海派黄杨木雕的社会普及教育和非遗传承工作,有助于海派黄杨木雕的保护与传承。
在这种多元化的海派黄杨木雕传承教育态势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于2014年开启的黄杨木雕大师班模式颇为引人注目。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前身是上海工艺美术学校,黄杨木雕大师班的设立延续了海派黄杨木雕学校教育的传统,同时又创新采取了“3+2”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该校学生在完成三年高职学业后可选择进入大师班进一步深造学习两年的木雕技艺。这种“3+2”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集体化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延续,兼顾了学生学业发展和海派黄杨木雕传承保护的需要,增强了传统工艺人才的应用性和适应性。目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黄杨木雕大师班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人才培养初见成效,其中有两名较为优秀的毕业生已经留校从事海派黄杨木雕创作,对海派黄杨木雕核心工艺的活态传承意义重大。
4
结语:海派黄杨木雕教育历史的价值与启示
工艺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与艺术教育,也不仅限定于继承与传播所谓手工业时代文明的工艺美术教育,它还包含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尤其对于传统与现代文化具有广袤性与包容性。[14]海派黄杨木雕教育的发展历程与上海黄杨木雕产业的兴衰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典型而突出的案例,集中反映了社会经济因素对传统工艺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制约。这启示今天的政府文化部门,振兴传统工艺需要把传统工艺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切实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对多元化的传统工艺传习活动提供支持。海派黄杨木雕教育历史研究是海派黄杨木雕理论、技术研究的一部分。
昔日海派黄杨木雕重技艺又重文化的育人观念和课程设置,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工艺美术教育观念和教学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匠人”,而是具有现代美术观念与审美意识、又继承传统技艺的新型工艺美术人才。这启示当今的工艺美术教育工作,既要传授一技之长,更要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技术技能的培养,为工艺美术人才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进而推动传统工艺的振兴,保障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7期,图片有增补
原文标题:《追溯与启示:海派黄杨木雕教育历程述略》
作者:刘中华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李治 上海芊荷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欲知2018装饰学术年会参与方式,请点击以下链接:
点击以下图片可查看本期介绍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可购买本期刊物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