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首届《装饰》学术年会
暨2017年度优秀作者交流会
期待您的到来!
2017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终选名单如下(共14篇)
作者 | 单位 | 发表时间 | 栏目 |
---|---|---|---|
李思洋 |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第4期 | 史论 空间 |
谢圣明 | 岭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 第6期 | 史论 空间 |
朱文涛 |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 第10期 | 史论 空间 |
李谦升 | 上海美术学院 | 第1期 | 教学 档案 |
丁俊 过伟敏 |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 第2期 | 教学 档案 |
陈星海 | 浙江工业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 | 第11期 | 教学 档案 |
刘中华 李治 |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 第7期 | 民俗 民艺 |
陈亚凡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第11期 | 民俗民艺 |
陈杉 黄诗惠 伍妍 |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第11期 | 民俗民艺 |
高凤麟 张振颖 | 中国美术学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第7期 | 设计实践 |
温为才 徐静婷 朱冬虹 | 五邑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 | 第8期 | 设计 实践 |
张 毅 【日】森田昌嗣 马娃君 张 强 |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日本九州大学艺术工学府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州市众家设计有限公司 | 第3期 | 个案 研究 |
邵健伟 黄祎华 |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 第3期 | 个案 研究 |
顾琰/赵娟娟(通讯作者) | 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 第10期 | 个案 研究 |
建筑及其构件的时代特征在界画断代中的意义——以栏杆形制、 做法在《唐僧取经图册》时代属性探讨中的作用为例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存世遗构、壁画及传世绘画等,在梳理并初步归纳、总结宋元时期栏杆的形制、做法的基础上,对《唐僧取经图册》中栏杆的形制、做法加以系统归类和形式推断,进而依此对其中所绘建筑乃至画作本身的时代属性进行探讨。并以之为例,就建筑信息在界画断代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以初步阐释和说明。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4期
作者:李思洋
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南洋劝业会与现代陈列装饰的启蒙
内容摘要: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次全国规模博览会的南洋劝业会,在如下三个方面对现代陈列装饰的启蒙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使陈列形式、装饰意识通过大规模的陈列展示和全国各地参观者的观摩而深入人心。二是成立劝业会研究会及陈列装饰专业研究会,推动现代陈列装饰的学术研究。三是成立培养陈列装饰人员的专门机构——事务员养成所,培养了一批早期的陈列装饰人员,为此后的陈列装饰事业培养后备人才。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6期
作者:谢圣明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丽的罪恶 :民国漫画中摩登女性形象的三重批判话语
内容摘要: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漫画中大量出现了摩登女郎的形象,这一形象的复杂多面性,折射出当时种种价值话语。本文研究这一漫画形象如何从正面逐渐转为负面,从中建立起民族主义、两性伦理及阶层意识的三重价值批判。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10期
作者:朱文涛
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挖掘数据之美——信息可视化课程在艺术院校中的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设计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信息图形化设计中引入大量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等新方法与技术。一方面,新技术使信息设计焕发了新的生机;另一方面,它也对原有艺术设计院校中的信息设计课程体系造成了冲击。如何在课程中跟上学科与产业的发展是信息设计课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作者近年来在信息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际教学经验,分析阐述了信息设计课程在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上的新思路。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1期
作者:李谦升
单位:上海美术学院
形式的转译——苏州园林传统花格元素在室内设计课程中的转换与应用
内容摘要:“江南花格”课程设计选取苏州园林花格作为切入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分阶段让学生进行练习。首先,提取体现地域文化的木格窗形态,推演出一个基本图案模件;然后,按照特定法则衍生变体;最后,结合具体的功能,以表皮的方式延展至整个室内空间。即以“模件→变体→转换”的设计路径呈现,达到探索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教学目标。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2期
作者:丁俊、过伟敏
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以设计工作流程为导向的项目式界面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浙江工业大学与虾米音乐联合开展的界面设计课程案例,提出在教学内容上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界面设计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按照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的界面设计工作流程,以小组分工合作形式,模拟实际项目的开发环境进行项目课题训练;在评价机制上邀请企业内部设计师、市场营销人员参与评价课程项目成果。有益于增强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形成系统的界面设计思维,促进其向 PMD 式设计人才的成长。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11期
作者:陈星海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追溯与启示:海派黄杨木雕教育历程述略
内容摘要:传承教育对于非遗保护和传统工艺的振兴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黄杨木雕教育发展历程的分期探究,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师生规模、价值贡献等方面,展现海派黄杨木雕工艺发展鼎盛期的集体化阶段的教育模式演变,总结其人才培养经验,揭示该传统工艺的兴衰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集体化的传承教育以及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传统工艺的振兴具有借鉴意义。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7期
刘中华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李治 上海芊荷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血缘与技艺:传统手工艺家族产业代际传承的常态类型及特征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传统社会中形式各异的手工艺家族产业代际传承,归纳为嫡长传承、非嫡非长传承和多子传承三种常态类型,并结合具体实例详析了每一种传承类型的产生内因、运行特点及传承实效;进一步发现三种常态类型之间彼此对应,亦可转换,反映出传统手工艺家族产业代际传承所特有的一定规定性和相对灵活性两方面特征。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11期
作者:陈亚凡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清代江华瑶族神像画中大小海幡的图像研究
内容摘要:海幡是瑶族祖神,在道教传入后被纳入瑶传道教神系供奉至今。课题组在一批清代瑶族神像画中观察到,海幡神像画明显比其他的神灵像多,在每一套神像画里大多会有两张,分为大海幡和小海幡;同时发现海幡图像内容不仅保留了瑶族原始宗教特征,还融合了汉族文化。鉴于神像画对固化瑶族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而学术界对其中的海幡研究极少,所以本文从界定大小海幡出发,对比二者异同,讨论各自深刻的宗教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探究瑶族复杂的宗教变迁状况和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11期
作者:陈杉、黄诗惠、伍妍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冥想坐具:一件基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技术的家具
内容摘要:目前中国在产品设计原创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于人类普遍意义上的本能需求挖掘不够,致使所谓代表中国的原创设计常常有意无意带有类似文化属性的语义标签。中国若希望自己的产品设计走向国际,则必须使产品具备人类通感的体验诉求。这就需要产品既带有本民族对于生活的智慧理解,又结合西方的设计研究方法,并符合国际品质评价标准。本文以作者屡获国际奖项的一件家具设计——冥想坐具为例,论述中国文化与西方技术相结合的创作思考,分析中国产品原创设计的方向。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7期
高凤麟 中国美术学院
张振颖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五邑侨乡文创产品设计——以碉楼生铁壶设计实践为例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五邑地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碉楼的相关旅游产品进行调研,以碉楼生铁壶为设计对象,将碉楼的建筑美学法则贯穿于生铁壶的造型之中,赋予生铁壶以独特的审美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泄气方式及收纳结构,解决了现有生铁壶的使用问题,同时结合碉楼生铁壶具体的设计及工艺实践,总结了五邑侨乡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和要点。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8期
温为才 五邑大学
徐静婷 南昌工程学院
朱冬虹 北京理工大学
伦敦步行计划的公共设计战略
内容摘要 :本文从文化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出发,以街头小贩日常生活和空间接受作为高密度都市环境下的代表案例,探讨设计师或规划师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了解城市使用者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并提出城市空间或街道环境应如何设计来实现人和环境的有机契合。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3期
张 毅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
[日]森田昌嗣 日本九州大学艺术工学府
马娃君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张 强 广州市众家设计有限公司
折叠设计与街道——香港小贩生活与日常实践
内容摘要:本文从文化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出发,以街头小贩日常生活和空间接受作为高密度都市环境下的代表案例,探讨设计师或规划师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了解城市使用者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并提出城市空间或街道环境应如何设计来实现人和环境的有机契合。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3期
作者:邵健伟、黄祎华
单位: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城市艺术博物馆规划中的社区化及其时间性
——德国慕尼黑艺术区的案例研究
内容摘要:德国慕尼黑的艺术区是一个相互补充且门类齐全的博物馆社区系统,且因其亲民友好的开放环境设计而方便民众积极参与社区互动。当大家在仰慕柏林博物馆岛的壮丽震撼之时,不妨看一下慕尼黑艺术区的规划设计是如何充分利用和组织城市资源,使古今的文化艺术融入人们的城市生活之中的。本文从社区化和时间性两个维度来探索慕尼黑博物馆社区的规划设计,并探讨艺术区内的相关资源如何通过时空规划实现其对城市生活的协调与促进。文章一方面从艺术区与城市生活的关系入手,另一方面从其社区内部的生长机制出发,来分析其规划设计、历史发展乃至内容运营等层面的特点。作者希望将博物馆社区如何融入并引导城市生活的研究发现呈现在读者面前,旨在提升对城市博物馆社区规划方法及其价值功能的认识。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10期
作者:顾琰/赵娟娟(通讯作者)
单位: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阅读《装饰》杂志近期刊物介绍:
《装饰》杂志2017年第1期介绍“创新·创业”
《装饰》杂志2017年第8期介绍 “宜兴紫砂”
《装饰》杂志2017年第9期介绍“品牌·中国”
《装饰》杂志2017年第10期介绍“张仃百年”
《装饰》杂志2017年第11期介绍“手艺 ·乡村”
《装饰》杂志2017年第12期介绍"服务·共享“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近期杂志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