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6

 


-- 艺术设计月刊 --

2017年第10期

1958年创刊/总第294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match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张仃先生生于1917 年,今年正是先生百年诞辰之时。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先后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有大型的画展、研讨会,也有纪念文集的出版。我刊本期《特别策划》也以“张仃百年”为题组织特稿,希望能集中展现一批张仃研究的成果,以此缅怀先生。

 

张仃先生原名冠成,自号“它山”。它山这个名号意蕴丰富:“它”在古文字中通“蛇”,它山代指蛇盘山,是其故乡地名,以此为号,首先有不忘家乡的意思;其次,中国历来有自然崇拜的传统,君子比德,以山为号,也是一种精神的显示;最后,它山在读音上同于他山,古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名表露了先生开阔的胸襟。从这个名号上,已经可以约略见识先生的气度。

 

今天我们回望张仃先生的一生,感受最深的是,他是一位既复杂又单纯的艺术家。言其复杂者在于,先生涉猎甚广且建树颇丰,身份多重:既是出色的漫画家、国画家、壁画家、书法家和设计师,也是优秀的美术教育家和理论家;既是红色艺术家,是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者之一,也是接受现代艺术思潮的开放者。因为艺术观念上的开放,他曾遭受政治上的打击,但未曾动摇,人生起落之大亦非常人可比。言其单纯者在于,无论先生从事的工作为何,具体的成果为何,身份为何,他对美的认识与追求是一以贯之的,形成了整个艺术人生的主线。


张仃先生的艺术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并未受过太系统的学院教育,其成就除了归因于天分之外,尤为让人感叹的是他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襟。类似于“印象派”的称号最初并非出于褒义,对先生“毕加索加城隍庙”的评价也有揶揄的成分,但一经传开大家反而认识到这种评价中的生动意味——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代名词,城隍庙则象征着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这两个部分正是构成张仃美学的重要来源。能以毕加索和城隍庙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化作为自己艺术发展的根基,也显示了先生惊人的消化能力。他从毕加索的艺术中汲取形式发展的技巧、新的审美原则,又在民间艺术中感受到直接的力量、装饰性的造型语言、强烈的色彩组合。知易行难,如无定见,实难融合。


张仃先生的定见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无论是绘画还是设计,他都对民族文化的美感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也正是由于自信,他从不囿于传统的形式和元素,而敢于大胆地接纳新思维、新形式,无所羁绊。从张仃先生一生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真正的文化自信绝不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文化自信恰恰要求我们能在新的时代创造新的内容,文化的生命力也唯有在创新中才能得以显现。

 

余生也晚,无缘亲受其炙,由于刊物编辑工作的关系,曾经多次拜访晚年的张仃先生。因为听力的关系,先生不常开口,满头白发的他总是手握烟斗,稳坐于客厅的沙发中,沐浴在阳光下,真是如山一般的存在,静默而雄浑。张仃先生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

 

山永在。

  

 

特别策划:张仃百年

栏目主持:周 志



 主持人语

今年,是张仃先生百年诞辰,由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策划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为纪念先生的伟业,《装饰》杂志也配合这些活动在本期推出了“张仃百年”特别策划专题。专题中所有稿件及图片资料均由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提供,本刊编辑部加以遴选与编辑。本期专题中,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院长鲁晓波与党委书记李功强,以及老院长常沙娜先生的三篇纪念文章为首,从宏观上总结了先生的贡献与成就,高度概括了先生的精神风范和时代意义。接下来的《百年忆张仃》,遴选了美术与设计领域内八位深具影响力的业界领导和老前辈的回忆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呈现了张仃先生更加立体、饱满的形象。随后,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几位教授所撰写的纪念文章,以及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三位博士后撰写的研究性论文,从学理的深度对张仃先生的艺术创作、美学追求和时代精神进行了深入挖掘。最后,是由郭秋惠与雷子人两位老师系统整理出来的一份详尽的《张仃年表》。回首往事虽会令我们感触万千,但并非纪念的全部,真正的纪念,还是为了前行。对于先生最好的纪念,正源自于对先生最深入的研究。本专题的策划目的,也正在于此。(周志)



1980年《装饰》复刊号封面 


百年它山

作者:冯远 中国文联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石景山钢铁厂》,中国画,68 厘米×68 厘米,20 世纪70 年代


纪念张仃先生一百周年诞辰

作者:鲁晓波、李功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上.1951 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中德专家观看中国馆设计稿

下.1951 年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中国馆施工现场与德方负责施工的艺术设计师塞尔曼先生研究方案


思念

作者:常沙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左.1979 年10 月,首都机场壁画落成,张仃与参观者在一起 右.《哪吒闹海》海报


百年忆张仃

作者:徐里 杨晓阳 龙 瑞 袁运甫 乔十光 杜大恺 张郎郎 方晓风


  • 万仞之巅是它山

    作者:徐里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 欲哭无泪悼张仃

    作者:杨晓阳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 回忆张仃
    作者:龙瑞  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

  • 张仃是我们的旗帜

    作者:袁运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 润物细无声

    作者:乔十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 张仃:中国艺术的骄傲 

    作者:杜大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 一九五六,老爸故事多

    作者:张郎郎 (张仃之子),艺术家、作家

  • 张仃与《装饰》

    作者:方晓风  美术学院教授、《装饰》主编


张世彦:《世界学生大团结万岁》,招贴画稿,1958



近距离的张仃老师

作者:张世彦  中央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本文回顾了作者求学期间与张仃先生的点滴往事。在回忆中思考了张仃先生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张仃老师在国家艺术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立足于个体画家之上、之外,善作宏观大局的战略性观照、考虑、安排。以张仃为代表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师们,既有言传,也有身教,点点滴滴、陆陆续续地给历届毕业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为学生的绘画创作明确地奠定了超脱自然与现实形迹,以装饰风为起点的艺术进取方向。




杨之光:《张仃同志造像》,水墨画,1981

 

艺术与设计的巨匠

——纪念张仃先生百年诞辰

作者:张夫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张仃先生融会古今,连接中西,为民族、国家的美术与设计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艺术创作与理论遗产,至今仍影响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仍是有待进一步挖掘和研究的宝藏。我们隆重纪念张仃先生诞辰百年,为的就是要在此重温老先生的教诲,反思来路,砥砺向前。



2006 年, 时任《装饰》主编的张夫也在采访张仃先生

 

理性与自由的长城交响

——张仃主创《长城万里图》壁画35 周年往事追忆

作者:许平 中央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壁画《长城万里图》的创作始于1981 年,完成于1983 年,属于当时中央工艺美院承接的建设方委托项目。就作品本身而言,是张仃公共艺术创作中存世时间最长、功能实现最充分、工艺最为独特的,是先生晚年艺术变革与工艺创新成功结合的一次大胆实践。当年参与作品研制的团队成员,今天都以各自的方式在延续着彩锦绣的探索进程,这条路都连接着那次集结于“长城”的起点,连接着张仃先生所鼓励和提升的艺术变革精神。



玄素张仃,焦墨川山


作者:穆家善、谢迪 中国艺术研究院

内容摘要:焦墨画法自古已有,但坚持焦墨的画家少之又少,历史上留下来的焦墨作品亦屈指可数。时代不同了,笔墨当随时代;生活不同了,中国画所表现的内容也必然要随之而变革。对传统娴熟深谙的张仃,将自己的重点放到了焦墨写生实践中去。在张仃的焦墨写生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新解与西学影响,更重要的是他的融合既链接了中华文脉,又形成了一股清新的浩然之气。



 

相遇相知,亦师亦友

——张仃与张光宇

作者:甄明\舒何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梳理张仃的艺术之路,我们发现被誉为“现代中国装饰艺术奠基者”的张光宇先生对他影响至深。在张仃踏入社会之初,张光宇慧眼识英才,发现了张仃,成为他艺术上的引路人。如果说张光宇在美术领域播撒了装饰艺术的种子,开创了装饰艺术的学派,那么张仃则是这个装饰学派的继承者、推动者、传播者和发扬者。他们共同的艺术实践所形成的装饰艺术风格,以及基于他们的教学理念和美学理想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对中央




6.《泼克》封面,张光宇,1937 7.《西游漫记》插图,张光宇,1945


它山不惑

---四十岁前后张仃的两度转向

作者:马萧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通家”“知之不尽”,道出张仃艺术的丰富多端,又暗示他履历之复杂。但也正是因为涉猎繁多,建国时,无人可以为张仃定位,也无人能预期他未来的成就。不惑之年的张仃,被时代需要,为时代挪移,为时代弃置。在此前后,他先转向传统水墨,后涉入装饰彩墨,虽有成绩,均遭中断。即便如此,在文人画与重彩画领域均有大建树的,百年来仅它山,不作第二人想。



《仿毕加索·风景》,20 世纪60 年代


《仿莫迪里阿尼·人物》,20世纪60 年代

 

安身立命

——张仃之于中国画革新的身份旨归

作者:杨灿伟 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若将张仃纳入20 世纪中国画画家群体去审视,可以发现张仃与其他画家最为不同的是,他对中国画始终有着一份特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始终以“亮剑”精神为中国画守护着。盖因中国画,是他最为“纯粹”的选择及艺术表达。本文以张仃之于中国画的认同与旨归——即“安身立命”出发,结合其关于中国画的言论与实践,探究其作为新中国美术事业领导者、中国画革新运动先行者的特殊人格。




五彩彰施,水墨积微

——张仃彩墨装饰画的色彩语言研究

作者:孔超 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张仃早在20 世纪50 至60 年代所创作的彩墨装饰画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倾向,画面中大胆运用装饰性语言和西方现代主义构成形式,是张仃艺术生涯中极富创造性、最为斑斓多彩的一批作品。本文从“色彩语言”的角度介入张仃的彩墨装饰画研究,更加关注绘画本体问题,较为直观、具体地把握了张仃艺术面貌的形成和风格嬗变过程。



 

张仃年表

作者:郭秋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雷子人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纸 上 展 览

革命文艺的先锋,艺术创新的旗帜,中国艺术的骄傲

——张仃百年诞辰纪念展1917—2017 

作者:卢新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资料提供: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

图片遴选:刘晶晶



 

有关张仃更多作品,可点击以下链接:

300件作品了解70年艺术人生:

“张仃百年诞辰纪念


 展览海报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阅读近期刊物介绍:

《装饰》杂志2017年第1期介绍“创新·创业”

《装饰》杂志2017年第2期介绍“阅读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3期介绍“ 江南物化”

《装饰》杂志2017年第4期介绍 “信息视觉”

《装饰》杂志2017年第5期介绍 “ 历史街区复兴”

《装饰》杂志2017年第6期介绍 “德国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7期介绍  “毕业设计·环境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8期介绍   “宜兴紫砂”

《装饰》杂志2017年第9期介绍“品牌·中国”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期杂志

[郑重声明]

近日出现

假冒《装饰》杂志官网

     近日《装饰》杂志编辑部发现一个仿冒网站,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在此,请大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投稿!切勿让某些非法之徒有机可乘、混淆视听,窃取不义之财,败坏学术风气。特此声明:

  • www.izhsh.com.cn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其它均为仿冒,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 唯一投稿邮箱为zhuangshi689@263.net,未开通网上投稿!

  • 编辑部电话为010-62798189,是清华大学所属号段的电话号码。

  • 此上真实信息均印刷在《装饰》杂志的纸刊上,请各位读者和作者鉴别!

  • 【仿冒网站的邮箱地址为:zhuangshibj@163.com(假的这是假的!)】

  • 【仿冒网站的地址为:http://www.zhuangshizz.cn(假的这是假的!)】

  • 在进行投稿或合作等涉及到个人信息以及金钱交易等行为时,一定先以纸刊上印刷的联系方式与编辑部确认和沟通,以防止给您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以下为仿冒网站的主页截图,

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以下是 “唯一”官方指定投稿邮箱:

《装饰》是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类唯一的核心期刊,杂志立足学术,放眼社会,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是专业设计师、设计教育者和学生的必备读物,在专业圈内享有较高声誉。近7年来,担任主编的方晓风先生为其撰写的80余篇“写在前面”,既见证了杂志的成长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忠实地反映出我国设计界的成长和变化。如需购买《写在前面》(签名版)一书,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