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首语 · 胡智锋 | 传播应让世界更美好

胡智锋 全球传媒学刊 2023-03-28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当今世界,以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传播,从技术、平台、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在形成全新的样态、方式与格局,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信息传播的价值。一方面,我们获得信息的内容日益丰富多样、方式日益便利,浩如烟海的数量、多元的表达方式与形态让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观。数字化技术的普及让“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传播者”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现实,大量的自媒体平台和各种社交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掌控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格局。信息传播呈现出海量、丰富、多样的令人欣喜的景象。我们必须看到,这种信息传播主体的下沉和位移,使得信息传播在内容来源、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等方面达到了空前的自由度和开放度,也使人们释放出不可限量的想象力与可能性。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传统媒体平台依托传统媒介技术所形成的媒体景观,尽管相比较而言呈现出保守、封闭和各种限定,但是却拥有着相对严格和严谨的规范、约束,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所秉持的真实性、公共性、严肃性乃至经典性等信息传播规则,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践行。而当下新兴的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传播景观,却由于无限扩容而呈现出过于碎片化、个性化和自由化等状态,难免出现与传统主流媒体信息传播所秉持的价值准则相背离的情况。很多新媒体平台的内容过度张扬自由与个性,进而呈现出虚假的、卖弄的、低俗的,甚至是充满戾气的问题,这些内容无疑给信息传播带来了相当负面的乃至恶劣的影响。


数字技术,尤其是数字虚拟技术,为信息的生产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为虚假低俗等带有负面价值的信息造就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导致信息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喧嚣、混乱和无序的状态。面对当下日趋复杂的传播环境,我们应当秉持怎样的立场和价值观呢?在我看来,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诸多信息传播的进步是大势所趋,回到传统、回到过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但当我们在拥抱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信息传播的新世界、新景观的时候,也不能一味地随波逐流,因为当信息传播一旦离开个人的私密空间,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公共行为,这必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理应以人文主义的立场和价值观,也就是站在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高度去审视、判断和选择最符合这一核心价值观念的信息内容,通过国家立法、行政监管、社会监测等多种渠道与方式,对各种信息内容的传播进行观测、监控与评估,让那些充满正能量的,给人带来温暖与希望的,更具积极的建设性意义的信息得到更大的鼓励、推动与传播,而让那些充斥着负能量,对社会带有更多消极意义乃至起到破坏性作用的信息得到适度的控制与限定。


当然,什么样的信息才符合这样的标准与准则,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进行遴选与评估,这既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紧要的现实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主张在遵循信息传播技术进步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支持信息传播多样化、开放性的探索与创新的前提下,以前瞻性、建设性的态度去推动和鼓励信息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我们始终要保持信息内容需符合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初心,只要是基于生活真实基础的,能够温暖人心、给予希望的,总体上积极正向的信息都应当给予推动、鼓励与支持。


总之,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传播新景观、新局面,我们既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随波逐流,而是应当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旗帜,以让世界更美好作为信息传播的价值准则,不断推动信息传播的创新发展,助力我们去营造更加真实而健康的信息传播生态格局。


本文引文格式:胡智锋:《传播应让世界更美好》,全球传媒学刊,2022年第4期,1-2页


往期回顾

1

目录 | 《全球传媒学刊》2022年第4期


全球传媒学刊

微信号  |

GJMS2014 (←长按复制)

邮   箱  |

gmj2014@tsinghua.edu.cn 

唯一指定投稿系统地址  |

http://qqcm.cbpt.cnki.net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向作者及单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中介费等费用。


望学界业界垂青,我们共同助力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