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给正在或准备规培的后浪:如何最快成长?
规培结束快一年了,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规培的文章,但又担心自己写不好。一方面,从小菜鸟逐渐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小医生,自认为经过规培还是收获颇丰的;另一方面,相比那些学霸或大牛,感觉自己仍有很大差距。 即便如此,纵向比较,我依然觉得自己成长很多,可以叨叨两句,准备规培或者已经在规培的师弟师妹们可以来看看,有收获笔者甚是荣幸,若觉得胡扯也可以在评论区吐槽吐槽。 那么,如何规培成长最快呢?
一
屁股决定脑袋,平台决定见识比如,枫糖尿症、鸟氨酸氨甲酰磷酸转移酶缺乏症、戊二酸血症、多种羧化酶缺乏症、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解酮障碍、巴特综合征和尼曼匹克病等等,这些病是以前我根本没有听说过的。 而像糖原累积病、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尿崩症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虽然书上看到过,却没有多少印象。但是,这些原本主要出现在生化书上的疾病,在我们中心是十分常见的。而这些,还只是其中一个科室的情况,其他很多科室的情况也类似。
二
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内分泌科刘丽主任
“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要珍惜研究生期间学习科研和写文章的机会。”——内分泌科刘丽主任
“不要因为给熟人看病,而放弃鉴别诊断的必要,或对危险的临床情况没有警惕。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同时,要坚守医疗原则,才不容易出事。”——内分泌科毛晓健主任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检验检查日新月异。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之后你会发现,医生水平的差别在于基本功。一个医生工作前几年养成的医疗习惯,影响着他一辈子的医疗行为。年轻医生在工作的前几年,要扎实基本功、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这样他整个职业生涯都会受益匪浅。”——内分泌科李秀珍主任 “你把一个人关到监狱,他就是犯人吗?非也,他还可能是被冤枉的。你拿着一个病的诊断标准,一条条与患者对应,你会发现他可能可以满足疾病的诊断要求。但是,当你拿着另一个病的诊断标准去套他时,你会发现他也满足另一个病的诊断标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先入为主了。正确的临床思维应该是,从一个点出发,进行鉴别诊断,从常见病到少见病,再到罕见病。列出支持点和不支持点,如此才能做到不过度、不遗漏,才能做到准确诊断。”——心脏内科黄萍主任 “你首先是一个儿科医生,其次才是一个小儿心内科医生或其他专科医生。不要认为收到心内科的患者,就是心血管疾病。要发散思维,做好鉴别诊断。”——心脏内科黄萍主任 “经历人人都有,不总结你就没有经验。”——神经科杨思达主任 “我研究生的时候,老板总是让我写综述,不要求发表的那种。每隔一两周,就写一篇综述,交给老板检查,到毕业的时候,就把儿童血液科的大部分疾病都写了综述。虽然没有发表,却因此让我对儿童血液专业的各种病种有了深刻的了解。”——血液科江华主任 “在有人带着你的时候,要用心学好每个不起眼的知识和技能,当有一天你需要独立应战时,才能独当一面。”——感染科张芬师姐
……
三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举个例子,小儿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六大板块,一百多项内容,我相信大部分非神经专科医生都很头疼。 笔者也曾经饱受烦恼,于是总结了一份口诀,把这六大板块内容全部串联起来,每次忘记的时候,就把口诀背一遍→《我看过最好的神经系统查体记忆策略》(口诀并不适合所有人,可以根据自己理解调整,只是抛砖引玉)。 即便经常无法做到完全不漏项,却也能记住其中大部分内容。而此类知识点,如果没有下点狠功夫,是很难解决的。
比如,这个案例《这个儿科病例,一辈子只能遇见一次!》,经过急诊科、内分泌科、神经科和重症医学科的诊治,最终发现其实是心血管疾病。详细分析这个病例,会发现最为基础的病史询问和血压测量都有这么多学问。 还比如《4次呕吐入院,从最普通的血气和尿液分析中,你发现真凶了吗?》,你可能会发现,文中的疾病病名都未曾听过,但是却可以从最普通的血气和尿液分析发现问题之所在。
后记
我想成为一棵树深深扎根于岐黄之林不在过去不在眼前在那希望的田野上
你是一棵树傲然挺立在杏林之春无论过去无论未来在我青囊的年轮里
——仅以此诗敬赠「医路」上的带教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