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古代的南北方战争为什么总盯着徐州,而不是河南、安徽?

团队作者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4-11


本       文     约 2854 字


阅       读       需       要


9 min


在中国古代“南北交兵”的战场上,同处南北交界的江淮平原,徐州比起其他地方,究竟重要在哪?

春秋战国时期,“九合诸侯”的齐桓公,就在徐州“兵车之会”,确立了“尊王攘夷”的霸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王夫差后,也是“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一鸣惊人”的齐威王,也是与魏王等人“徐州相王”。

汉初,造汉高祖刘邦反的“九江王”英布,对徐州(彭城)也是一把辛酸泪。他跟刘邦正式决裂时,麾下谋士为他献“上中下”三策。其中的“上策”与“中策”里,都有“西取楚”,即“先打徐州”的战略,可惜全被英布否决,结果在战场上惨败。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的刘邦与英布

那么,徐州为何这么重要?

从先秦开始,徐州所在的江淮地区,是南北水陆交通的要冲。战国晚期,江淮平原就形成了发达的水运网,徐州本地也是丹水和泗水的交汇处,等于是江淮水陆交通的枢纽。

战国时期的徐州位置。底图:中国历史地图集,制图:地球知识局

不过,中国古代战争中,大多是“东西之争”。虽说江淮平原很发达,但秦汉时代的中国,往往是“东西争霸”,中国的核心经济带,也集中在关中与山东地区。所以,尽管徐州的交通地位重要,却还谈不上核心。

可东汉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东汉后,中国历代割据时期多是“南北对峙”,徐州的地位随之升级。东汉末年,曹操、吕布、刘备等人为“抢徐州”打得头破血流。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的多次大战,也都爆发在徐州。


为什么徐州变重要了?首先是交通问题,这里不得不提“泗水水系”。在12世纪黄河改道前,泗水是黄河、淮河之间最大的水系,从鲁南发源的泗水,一路经过鲁南苏北各地注入淮河,是当时北方唯一一条南北贯通的天然河流。而且泗水四季水量充沛,在江淮平原构成了密集的交通水网。徐州恰恰是这水网的中心,其东面汴水泗水交汇,城池西北东三面环水,不但交通便利,且易守难攻。

值得一提到的是,徐州城地位的提升有赖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原本徐州地区多山且北高南低,泗水经过徐州时落差高达三十多米,因此常有水灾,泗水沿线的“吕梁洪”“秦梁洪”“徐州洪”,原本都是水灾多发地。当年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曾惊叹吕梁洪“悬水三十仞”的惊人景观。

这“壮观景象”,在魏晋之前被公认是徐州航运的巨大威胁。但从三国时期起,“筑埭”技术应运而生,这个从江南传来的新型施工技术,像一把把牢固的铁链,把泗水河道牢牢锁住。在“徐州洪”等路段,更形成了“梯级拦蓄”,因此,徐州的水路,不但更安全快捷。“要道”的地位大大提升。

如果了解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就知道徐州有多重要。无论是东晋与“十六国”对峙,还是“宋齐梁陈”与“北魏北齐北周”对峙。谁拿下徐州,谁就掌握了泗水水网。南方政权得到徐州,就可抵消“缺骑兵”的劣势,凭着发达的航运进击北方。北方政权拿下徐州,就等于卡住了南方政权的咽喉,任你有百万雄兵也别想过来。

所以,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南北双方的几次激烈碰撞,都围绕着徐州展开。桓温与刘裕的北方,都是以徐州为跳板进击北方,一度打出辉煌战果。北魏太武帝南侵时,也曾以数十万大军围困徐州。南北朝的多次大战里,徐州多次经历战火,却从未被攻破。几次易手都是由于守将的投降——这不止是南北双方“都惦记”的宝地,更是一座攻不破的坚城。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徐州的物产与产业:山水环绕的徐州城,周边却地势平坦,自古是重要的粮食产地。更重要的是,徐州地区的铜、铁、煤储量都十分丰富。徐州出产的铜钱、铜镜享誉天下,宋代时徐州的铁产量一度占到大宋的四分之一。这样一个“黄金地段”且“家里有矿”的地方,放在历朝历代都是宝地。放在乱世,当然也惹来争抢。

两宋之交,黄河因战乱“夺淮入海”。徐州地区的水文地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由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徐州的“南北枢纽”角色依然没变。元代整修京杭大运河后,大运河经徐州的路段变成直线,从此,南北的往来“必由彭城(徐州)”。 

明初朱元璋北伐时,也同样围绕着徐州做文章——明军悍将张光祖从徐州出发,沿京杭大运河走水路,一口气横扫东平济宁等重镇,直接斩断了元王朝的一只胳膊。中国历史上这场“由南向北一统天下”的奇迹,就有徐州城的助推。

但这类奇迹背后,更有历代百姓的苦难:两汉以后,每当中国陷入乱世,徐州必然沦为主战场,和平时代的繁华,经常转瞬间毁于战火。

三国时代,七年里徐州曾六次易手,“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唐末枭雄朱温攻打徐州,以至于“民死十之六七”。元末农民大起义里,徐州城也一度毁于战火之中。


在和平年代里,徐州的稳定关乎着王朝的安定:定都北京的元明清三朝,极度依赖东南的漕运供应。明代的《徐州志》记载,来自东南地区的税粮钱财,以及西南大地的贡品,这些至关重要的物资,“悉由兹抵北”。仅来自东南的船舶,每年就有数万艘经行徐州。如果王朝的南北,如秤杆两端,徐州在当时,就是“定盘的星”。

为了这“定盘的星”,历代王朝在水利方面,也是不遗余力,比如前面提到的“吕梁洪”“秦梁洪”“徐州洪”,在元明清三朝也发生了重要改变。为保漕运畅通,明王朝在“吕梁洪”洪口建立水闸,又在“秦梁洪”上游修筑堤坝蓄水,“徐州洪”险峻的地势也“其险尽平”,这条南北大动脉从此成为通途。

这“造就通途”的相关技术,在明清年间造访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笔下,曾留下啧啧惊叹。明朝弘治年间,漂流明朝的朝鲜官员崔溥,沿大运河北上归国。在途径徐州吕梁洪时,竟不敢相信那平坦河岸是人工修建的,下船查看后才心悦诚服。随行的明朝官员,更自豪道出了这些工程的意义:“一带脉络,万里通津,舟楫攸济,功保完全,民受其赐,万世永赖。”

比起历代的“兵家必争”“征战杀伐”来,这些见证历史的工程,浓缩着历代劳动者智慧心血的建设奇迹,才是后人更值得珍藏的记忆。

一部古代徐州历史,不止缩影古代的战争史,更是中国古代的交通史与王朝经济运转史。多少关于兴衰的重要记忆,都在其中。

参考资料:
刘磐修《魏晋南北朝时期徐州战略地位的形成》
朱玉湘《徐淮地区的战略地位与台儿庄战役》
邢启振《唐后期武宁镇战略地位研究》
王云度,魏裕功《徐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胡梦飞《朝鲜人眼中的苏北运河风情》

经公众号“朝文社”(微信ID:ailishi777)授权转载






“果粒历史”限时特惠



足不出户畅读《国家人文历史》杂志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享89元/年会员续费168元/年新会员优购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