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教授中风后回忆:中风时身体不是自己的,像在看恐怖电影!
导致中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是什么?
癌症?意外伤害?都不是… …
2019年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研究《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分析》,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份地区(包括港澳台)居民的死亡原因,结果显示:中国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中风!①
2018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发布《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中风(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中风。中风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②
所以不难发现,即使没有致死,中风后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引起巨大的痛苦。
专家中风后回忆:对中风带来的痛苦所知甚少!
Udo Kischka教授曾是牛津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系的脑损伤康复顾问,帮助过很多中风患者。但当自己中风后,他坦言自己对这种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所知甚少。他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进行了分享。③
3年前,62岁的Udo Kischka教授在一次跑步时,感到右脑疼痛,左半边身子有轻微的无力感和知觉丧失。他意识到自己中风了,靠本能支撑着回到家中,甚至没有告诉妻子自己发生了什么,而是继续在办公桌前工作。事后他回忆起来,表示自己的做法并不理智,因为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应该立即就医。
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发现自己躺在地板上,半边身体瘫痪,一只眼睛看不清。他不记得自己是怎么跌倒的。他无法动弹,也无法喊叫。几个小时后,妻子将他送到医院。
1、身体不是自己的,像在看恐怖电影
影像学检查显示,Udo Kischka教授的大脑右侧基底神经节区域有大量颅内出血。刚入院时,他的情况并不严重,甚至可以和同事探讨自己的病情。他预判自己的左侧肢体虽然出现功能障碍,但仍会有知觉。结果发现左侧肢体仿佛不再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完全失去了感知。
经过一系列诊断和评估,他接受了药物治疗。最初的几天他几乎在昏睡中度过,即使在有限的记忆里,他也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动作,以及身体和周围的环境。
而中风对视力的影响也超出他本身对疾病的认知。他认为中风一般只是导致一侧眼睛看东西模糊,但实际上他看到一个令人不安、边缘呈红色锯齿状的黑洞,当看人的面孔时,半张脸消失在这个“黑洞”中,就像恐怖电影里的人物。
2、强烈的焦虑感、持续的疼痛和疲劳
除了身体的感受,还会有强烈的焦虑感。他总是担心自己会从床上、轮椅上摔下来,有关中风的记忆不断在脑海中重复,他变得过度警觉,充满恐惧、焦虑。
康复期间,他回到了曾经担任顾问的康复中心。工作期间,他曾经告诉中风病人,康复期将经历一系列的起起落落。然而当他患病后发现,低谷比他以为的更多,要不断“从头再来”。由于中风后许多功能出现衰退,康复过程极度漫长,困难也非常多,曾让他和家人意志消沉。
康复期简单的活动就能让他耗尽精力,比如,住院后期他曾有一次短暂回家的机会,他做好了各项准备,到了该出发的关头,却因为太累而睡过了头。
当经过漫长的康复训练,终于可以试着站立甚至慢慢走几步时,他的身体又开始疼痛。虽然失去了触觉,但他仍然有痛感,而且比中风前更强烈。持续的疼痛让他筋疲力尽,疲劳加剧,疼痛还会让他无法入睡,再加上嘈杂的外部环境,完全限制了他的康复。
除此之外,让他感到的惊奇的是,中风虽然会导致语言功能下降,但他却常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而且不听别人说什么;或者出现情绪不稳定,病理性哭泣的情况。
要想不中风,做到这几点
在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等编著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中指出,中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8个,分别是:
1、高血压
2、房颤
3、吸烟
4、高血脂
5、糖尿病
6、很少体育活动
7、超重或肥胖
8、卒中家族史
这8个危险因素中,如果有3个以上,就属于中风(脑卒中)高危人群!②
但其实,以上8个危险因素中,多数是可以预防的,主要做到3点:
1、控制慢性病
据2016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2016)》显示,高血压患病人数约为2.7亿,但高血压知晓率为46.5%,也就是说,一半以上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其实不仅仅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知晓率同样不高。据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者人数约1亿。而糖尿病的知晓率仅36.1%,也就是说,只有不到四成的人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而已经确诊的人,有很大一部分人宁愿相信醋泡黑豆,葱头泡红酒等不靠谱的偏方降压降脂,也不愿意按时服用降压降脂药物。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赵钢2012年5月在健康时报刊文中指出,患有高血压的人脑卒中发病机会可高于正常人6倍,如合并糖尿病,危险性升高至8倍。还有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等均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有这类危险因素的人,应注意控制血压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范围内。同时可考虑用手术 或非手术方法治疗血管病变。④
2、戒烟戒酒
2019年4月,《柳叶刀》发表了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牛津大学合作的研究论文,这项覆盖中国50多万成年人,跟踪随访10年的研究发现: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血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风险持续增加。平均每日饮酒量每增加40g,脑卒中发生风险上升35%。如果当前男性人群均不饮酒,可预防8%的缺血性脑卒中和16%的出血性脑卒中发生。⑤
而吸烟不仅会增加本人的患病风险,还会影响其他人,芬兰研究人员对一组被动吸烟的芬兰儿童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与父母不吸烟的情况相比,一方或双方父母吸烟的孩子在成年后发生颈动脉硬化的风险更大。而颈动脉硬化被认为是脑卒中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标志之一。⑥
3、保持运动、控制体重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一项最新发表在《Stroke》(卒中)杂志上的研究中,对大量女性进行了随访和分析,发现只要做出3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减重、戒烟和每天运动至少半小时,可显著降低中风风险。⑦
研究显示,在没有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26年随访中,志愿者中风的发生率约为4.7%。如果能够做到非饮食干预的这3种措施,发生中风的相对风险降低25%,缺血性中风风险可下降约36%!
一般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成人是否肥胖,BMI=体重(kg)/身高2(M2)。一般来说,当BMI>25时则为超重,多余的脂肪会包裹在心脏和内脏周围。所以控制体重,主要是将BMI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最好每周至少从事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身体活动,低于这个标准的人即被认为是身体活动不足。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建议遵医嘱进行运动与康复。
关注健康时报微信,查阅更多疫情信息:
钟南山院士16年前曾突发心梗,如今保持健朗!他的这5句话,每个人都该听听!
新冠病毒传播速度有多快?10小时遍布栏杆和门把手,可存活至少5天!
本文编辑:张萌
审稿主任:杨小明
稿件意见请联系:
电话:010-6536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