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23456
3
中共中央
4
帝国政界往事
5
@调研纪要
6
@福州大学
7
@中国警察网
8
@i商周
9
@律法帝国
10
@山西新闻联播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23456
3
中共中央
4
帝国政界往事
5
@调研纪要
6
@福州大学
7
@中国警察网
8
@i商周
9
@律法帝国
10
@山西新闻联播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关于加快推进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全面应用工作的通知(附下载链接)
2025.1.1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附下载链接)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突然意外坠落!2人身亡!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城市,像你的家一样吗?
一筑一事
2019-04-18
有
一天,你的女儿拉着你的手:爸爸,周末了出去玩,爸爸去哪儿?
城市与建筑,这是我们日夜生存和感知的地方,但我们每个人,离建筑美与空间美有多远?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有多远?
成立一年,一筑一事共探访和记录建筑/空间50余个,拍摄照片10000余张,在自媒体发布建筑/空间专题图文30余篇,累计线上阅读量超过40万;同时编制《成都文艺空间地图》,发行倡导线下建筑/空间体验的“一筑一事会员卡”,成为建筑美学与生活方式领域的自媒体新锐。
创办者牧之、纾苨
在一筑一事成立一周年时对谈:
“我们为什么要创办一筑一事”。
1
“他们是缺少空间审美意识吗?当设计师为他们完成改造以后,他们都很懂得欣赏。”
牧之
一个文化生态比较成熟的社会,大众往往对建筑美学的参与度也越高,但中国的现状恰恰相反。这也不仅是建筑领域,包括艺术人文的很多领域,常常是自己玩自己的。
牧之
建筑实践很难引起民众关注。如果说有过,也仅仅停留在类似“CCTV新大楼像大裤衩,造型很奇怪”这样的一片哗然和粗暴批评上。
CCTV总部大楼由荷兰人雷姆·库哈斯和德国人奥雷·舍人带领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设计。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其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世界高层建筑学会给予“2013年度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
↑
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图自网络)
纾苨
公众的意识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这个社会没有提供足够多的美学素材去熏陶公众。如果你天天接触的都是没有设计感的环境,你这方面的审美意识也会很麻木的。
牧之
是的。有设计感的建筑与空间很少,就更需要一些发现者去挖掘、展现,去唤醒。我们这一年对建筑与空间的探访,让在成都生活了十几年的我也对这座城市刮目相看。
纾苨
最近很热的《梦想改造家》节目,那里面的委托人都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日复一日地生活,我们都很难想象他们怎么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忍受下来。他们是缺少空间审美意识吗?当设计师为他们完成改造以后,他们都很懂得欣赏。所以还是创造和欣赏互相促进的。
↑
东方卫视推出的电视节目《梦想改造家》广受好评
牧之
大概2011年,我在上海工作时的一位建筑师同事向我极力推荐了好几个日本的电视节目,其中有《全能住宅改造王》,没想到3年后,我们自己也有了类似的节目《梦想改造家》。
《梦想改造家》是由东方卫视打造的一档大型家装改造节目,节目借鉴了日本的的《全能住宅改造王》。节目大胆突破了以色彩和软装为主的传统装修形式,聚焦在空间改变和功能实现上,由顶尖设计师在有限的资金,有限的空间里根据委托人的特殊需求进行彻底的改造,通过聚焦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域特色的建筑物,不同类型和背景的家庭故事,揭示家给予人的意义,见证家装改造给予人的幸福。
纾苨
而像CCTV那种,人们无法参与体验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评论上。
2
“有些时候,我们太急于去远方,却往往忽视了眼前,‘生活在别处’。”
纾苨
其实不用去很远,一座城市应该足以提供丰富的空间美学体验了。
牧之
是的,一筑一事倡导的就是“实地”。有些时候,我们太急于去远方,却往往忽视了眼前,“生活在别处”。
牧之
现在创造的美学空间相比这个社会现有的物质基础来说,你觉得数量和质量如何?
纾苨
我不觉得这个跟物质基础关系很大,其实一座城市空间的魅力更多是这个城市精神的反应,贫瘠的空间反映的是贫瘠的精神,或者极权的控制。
纾苨
如果在北京的话,很多时候是跟这个分不开的。比如大院的存在,比如巨宽的马路,都破坏了城市的整体氛围。先有城市整体空间尺度,再有城市微观空间,如果城市做不到给所有社区都提供咖啡馆、书店这些基础设施,那首先就减分了。单个的空间再美城市也很难及格,不过还好北京有旧城,还有一点人性化的土壤。成都好像还要好一点。
3
“恰如其分地使用空间,就是对空间的最好体验。”
牧之
对建筑空间美的鉴赏,是一种能力吗?
纾苨
这个跟其他所有艺术一样,都是在不断欣赏的过程中慢慢培养的,其实每个人都有原始的鉴赏力,知道什么是好的美的,只是如果不常接触到,就慢慢变得麻木退化了。
牧之
一位做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的朋友说,每个小孩天生都是艺术家。她做了很多针对儿童的艺术互动。
纾苨
嗯,其实艺术没那么神秘。
牧之
如何让更多的人进入建筑空间去体验呢?
纾苨
这个也许就是一筑一事可以好好发挥的领域,比如组织各种相关的文艺活动。其实很多空间是有它正确的展开方式的,比如剧场,你去看一个空的剧场,和看一个演出时的剧场,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常常有很多“真空”的空间,就是不可能被使用的,比如每个城市火车站前都有超大的广场,当然现在有广场舞了。恰如其分地使用空间,就是对空间的最好体验。
牧之
我们对建筑空间美学的感知,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审美,更重要的是切身参与建筑里发生的事,就像你说的“正确的展开方式”。比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我们去到那个十字架前体验光影之美是一件事,而作为一个日常使用者在那里祷告又是另外一件事。
光之教堂,是日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是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成名代表作。光之教堂也是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风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中最为著名的一座。
↑
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图自网络)
4
“如何让这些改变,真的改变到每一个人的生活。”
纾苨
最近这十年中国的设计水平真的提高得非常快,从业者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我们有了“普利兹克奖”,也有了水平直追SOM、KPF这种国外老牌设计公司的设计院,优秀作品也层出不穷。一筑一事想要做的我觉得是如何让这些改变,真的改变到每一个人的生活。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被看作是“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2012年第三十四届普利兹克奖颁给了中国的王澍。
↑
建筑师王澍的代表作:宁波美术馆(图自网络)
牧之
“让这些好的改变,真的改变到每个人的生活”,这也是一筑一事通过实地探访的形式和自媒体传播的路径想要达到的。一筑一事所提倡的是一种观念和态度:寻找好的建筑,体验好的空间,让自己的生活去接纳这种改变。
纾苨
另外,我最近一直在想比如地产运营这方面的可能性,因为中国地产疯狂开发的时期差不多已经过去了,接下来一个阶段需要好好解决“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建筑空间”的问题。
牧之
是的,规模化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就是精细化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纾苨
听起来蛮不错的。
牧之
你提到的“使用这些建筑空间”,是指的在已建成的房子里做内部空间的文章?
纾苨
差不多吧。另外,除了物质空间的美化以外,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购物、办公方式也会引发建筑的变化, 比如面向大公司的办公空间需要面向联合办公,那就是包括使用模式也需要一些创造性的设计。
牧之
互联网时代下建筑与空间的设计与使用会有什么改变,你是怎么预判的?
纾苨
目前的趋势是与二十世纪的功能主义背道而驰。比如城市的功能分区会变得模糊,什么居住区、办公区、商业区全都混合在一起,而建筑本身原来集成起来的功能会变得松散,专业性和社会协同度会更高。比如以后可能人们卧室在某个四合院里,厨房在另一个楼里,餐厅是公用的小咖啡馆,客厅是另一个画廊。
牧之
对二十世纪功能主义城市的批判其实从几十年前就开始了,但也许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最终找到转变的可能。
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简称CIAM)通过了著名的《雅典宪章》,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通过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达到解决城市问题的目的。
1977年,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LIMA),提出了包含若干宣言的《马丘比丘宪章》,对《雅典宪章》不仅有继承,还有批判。它摒弃了《雅典宪章》的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确定了城市文化在城市生活中同样重要的地位,不再为了过分追求功能分区而牺牲城市的有机组织,并且强调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5
“设计最重要的不是艺术性而是对社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应是通过社会运动,而是靠设计本身的力量来达成。”
牧之
在将来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你将与建筑发生哪些有趣的事?
纾苨
设计中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它接触到人的那一刻。有些设计师关心建筑本体的问题,做学术性、艺术性强的设计。另一些关心建筑的社会性,热衷于以建筑为武器参与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
纾苨
我觉得自己介于两者之间,设计最重要的不是艺术性而是对社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应是通过社会运动,而是靠设计本身的力量来达成。这种力量或许柔弱但是长久而坚定的,好的设计会像光一样照亮人的精神世界。
牧之
但这样的“光”在我们身处的环境中还很微弱。即使在文艺底蕴相对比较深厚的成都,我家小区附近几乎没有坐得住的地方,要去到离我最近而又喜欢的咖啡馆需要开车半个小时。但即使这样也值得,在那个空间里能得到某种满足感。
6
“会不会有一天,通过一筑一事这样的平台自下而上的努力,我们也能让自己的城市变得像家一样?”
纾苨
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在费城住了两年。费城是一座个性不怎么鲜明的城市,没有纽约、洛杉矶那么让人兴奋,没有旧金山、西雅图的自然美景,当然更比不上欧洲众多城市的悠久历史,她有许多肮脏而充满安全隐患的街道,陈旧而运行缓慢的地下铁时时散发出令人不快的气息。
纾苨
但久住之后,竟会舍不得离开,因为自己住的那条街上就有一家灯光温暖的咖啡馆,无事的星期天下午可以在那里看看书再看看周围的人消磨时间;有一家以薯条著称的爱尔兰酒吧,在工作室画图到凌晨三点还可以去吃一个热腾腾的汉堡;有一家经营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旧书店不时能发现白菜价的好书,坐在地上读完再走也没关系;有一座树木繁茂的街心公园以某个本市杰出人士命名,下雪时附近的居民都来滑雪橇;心情不好时可以沿着主街一直走,走到城市另一端的码头看从入海口沿河飞来的海鸥,再回头看看贝聿铭设计的河景公寓。
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
费城街区的咖啡馆(图自网络)
牧之
你描述的感受在成都也有一个类似的街区能体会,叫“玉林”。多层低密度,亲切的街道尺度,繁荣的社区商业,终于让整座城市的文艺、美食和生活方式得到了安放。而在高楼大马路的街区,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可能。有趣的是,玉林的房子可以称作“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而那些邀请著名建筑师设计的高楼,却往往让人望而却步。
纾苨
是的,在中国的大城市,大概很少有人能幸运地拥有邻家咖啡馆、通宵小酒吧、旧书店、小公园和一条可以散心的路吧,所以城市总是很难有家的感觉。我想会不会有一天,通过一筑一事这样的平台自下而上的努力,我们也能让自己的城市变得像家一样?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我们这一年都去过哪些地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