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来的“神仙眷侣”?我只是守着他做了一些家具

空间志 一筑一事 2019-04-18

摄影:牧之、方正、王雨婷|撰文:陆奂[一筑一事独家报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成都的东南郊外有个三圣乡,乡里有个东篱菊园,园内有个菊园路,小路弯绕而植被茂盛,直通一个“驸马村”。
“边度时光”就藏于此地。这里是大班、丁丁夫妇创作木器和日常生活之所。

小楼两层、前后两院,一目了然。工作室、展厅、木工坊、起居空间……随意而安稳地杂糅其中。

前院空旷,摆着露天聚会用的长桌长凳;一猫一狗徘徊其间,一个充当门铃(认生的狗),一个前厅接待(粘人的猫)。

一楼,喝茶会友兼展示。蹲在门口的老壁炉、摸索不出使用方法的古董计算器,50年代斑驳的油纸伞……深深浅浅,这些被收藏的“岁月划痕”,为整个空间填充了微妙的质感与意趣。
夫妻俩的家具半成品、样品,与收来的各式老物件,自然而然的交融在他们真实的起居、工作场景中——创作者与创作品的生命脉络,都得到了最生动的呈现。

客厅开门直面后院,就是大班的木工坊。各式钢铁车床、满墙工具、粗粝木料,还有沾满碎屑的围裙、尚待打磨的部件——男性世界里,对机械构件的热爱,对力量对抗的渴望,对钻研琢磨的痴迷,好像都集中在这个简单堆放而信息量巨大的院子里。

砂纸在家具的某个部件上来回摩挲,整个后院便沉浸于一片“飒~飒~”声中。当专注被如此听见,简单的节奏也有了别样的旋律。“飒~飒~飒~”

同行的牧之感慨,这必须是一个属于一对夫妻的小院。


哪里来的“神仙眷侣”

女主人丁丁,原本从事金融工作——与“任务”和“指标”为伴的“金饭碗”。这是一种必须“抢时间”的日子——然而越成功却越背离自己的内心。她厌倦了以速度为度量衡的生活。

  丁丁我能为自己留下的,难道就只是每月的数据表格吗?

有一天,她遇到了有着同样疑惑的大班。

在布置自己的小窝时,因久久没有选到合意的家具,夫妻俩萌生了亲手设计打造的念头,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拾。对传统家具结构和工艺的巨大好奇,催促着他们开始走访当地的老木匠,拜师学艺,研究古家具修复。而在不断的积累中,生活的方向和诉求慢慢清晰。

——将生活的真实感受沉淀到“物”上,也因此收获“可以被把控、被留存、被看见”的人生。

所谓的“神仙眷侣”,大多是外界因好奇欣羡而产生的想象——人们往往乐意将自己对生活的不甘与期望打包,快递到别人那里。
而在大班夫妇自己看来,世界上并没有多一对潇洒“神仙”,有的仍是一对会为日常琐碎小小争执的寻常夫妻,分享着同一份喜好,相互守望,甘于脚步更慢却更有把握的日子。


边度?边界无度

边度,这是夫妻俩为自己的木器品牌选定的名字。B/D,悄悄嵌入了大班与丁丁名字的缩写。

边度,也是广州话的“哪里?”,崭新的生活方式、属于自己的手艺风格,一切都从寻找开始。
边度,经过4年摸索,又被赋予了“边界无度”的解读——万事万物的边界是人无法轻易度量的。只有往前多走有限的一步,才能离无限的可能更近一分。

4年,对于做慢活儿的人来说只是个开始。边度这个有着充分留白意蕴的名字,或许最终会成为某种风格符号,留给接受者们各自揣摩体会。

边度的作品,意图阐释生活的极简而丰饶。设计上只有三个简单而坚守的诉求:
1、适用:所有创作因生活中的真实需求与习惯而产生。好用、舒适是第一准则。

在大班夫妇看来,家具提供的是最私人、最放松、最长久的陪伴,是以绝对的舒适表达对自我的体贴。选择怎样的家具,也许最能映射出对待自我的态度。
渐渐匆忙的日常生活让快捷成为新的标准,平日里对自己极尽敷衍,只为了积攒下时间与金钱,去远方寻找安坐于一张躺椅的舒适与抚慰。想起来怪不好意思。
2、结实:
即使在不良使用习惯下,依然坚实不坏。爱家具的人,一把躺椅用二三十年,说得出其中点滴好处。足够的品质担当,方能以时间为载体,培养人与物之间的感情——这是所有治物者的理想。

3、美观:边度对美的表达,在于“没有一处多余”。不断的去除和保留,保留再去除……只留下那些最合适的线条。

“物”是载体,足够简单,“人”就能更轻松的接近,更自由的驾驭,并在其上充分释放自我的审美与个性,而不被它本身的风格禁锢。但越简单,也越会叩问主人内心的丰盈。


记忆房间 | 系列

一组70后80后童年记忆里的桌椅灯柜,足以造就一个时光倒流后的房间——家具是这空间的书写者。

那个年代的家具,设计、材料、造型都不完美——因为要迁就匮乏的物质水平和筒子楼狭窄逼仄的室内空间。大班希望这组作品,能在保存那个“年代记忆”的同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倾向和生活需求。

现代匠人之心

现在谈“匠人”,好像总有些刻意和忸怩。
时间无处不在,它记录、创作并改造着一切,当然,也打磨着对“匠人”的定义。
工匠师承和治物戒律在经年累月的流变后,与“当下”相遇——在“现代匠人”的定义里,必定绕不开“设计师”的身份。

匠人不会拘泥于“手作”,匠心期待着与现实对话。传统工艺未必要与落后或低效挂钩,技术或物流的进步,最终“拿来”全世界最好的材料与工具,最应专注的是对设计和工艺细致到每一个角度、尺寸、重量或比例的“死磕”。

除了设计师与工匠的身份,大班还是自己作品最苛刻的试用者。在实物作品上的首次体验、反复修正改造才是不可复刻的设计精髓。被拷贝的可以是某种风格,但一定不是设计和作品。

  丁丁在中国,很多时候,大的东西都到了,就差那么一点,却差之千里。

最关键的价值往往在细微之处。我们所差的就是那么一点更仔细的解读,和对大量真实体验的忠实沉淀。

有时觉得,建筑、空间、器物何其相通,或大或小,却都是对时光的收纳,无法复制。

摸索了4年,大班、丁丁夫妇已经从“市场纠结”中走了出来。茫茫人海,需求迥异,反而需转化出一种稳妥的保证——无论你做什么,一定会有同类。其实真正的同类并不多。
因此治物者可以全身心寻找自己最理想的设计表达,放心让作品代替自己去寻觅知音——“物”在此实现了人格属性。

大班  手作有天然的差异性。心情好时打磨出的弧线与心情差时做出来的也许完全不一样。多年以后它的主人摸着这物件,也许会好奇“做这弧线的师傅,当时在想什么呢?”

匠人的思想与情绪,借由物件得以封存,进而穿越时空。创作者在一件“物”上投入的心血,也许就决定着它陪伴主人的岁月长短。
——这就是匠人的寄情与无私。




[后记]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边度的小院,或会再次萌生“重新出发”的念想。然而太多对“理想”与“初心”的追随者最终倒在“浅尝辄止”,目睹这一切,大班和丁丁更愿意发出劝诫——对于生活的正视与改变,需要的是充分的“内观”,而非外界触动下的一时兴起。
没有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没有纯粹浪漫的想象,有的只是不断寻找如何“对自我更负责”。
有改变生活状态的信念,有乐于投身其间的事情,有保证自我安全的能力,只有这三者都完成了足够的积累,才有了外人眼中“对生活之美游刃有余的追求”。
大班&丁丁


这样的积累根本不简单。
“理想生活”所需要忍耐的琐碎与辛苦,从来不亚于忍耐长久的庸常。如果期望生活因情怀而美,所需的除了明确的意愿,更有理性的思考、切实的能力和恒久的付出。 毕竟,对待自己,才最需要匠人之心。

空间志034档案输入标题拍摄:1510,发布:151014
空间类型:木器工作室 / 原创家居店
空间面积:500-1000平米
空间位置:成都市 三圣乡 东篱菊园 菊园路 驸马村6组66号
设计时间:2011年
创意设计:大班、丁丁


点击阅读原文展开《成都文艺空间地图》开始发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