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当我们谈论天府之国,却不知“林盘”是什么?
川西坝子的农家,多聚集于一个个绿荫覆蔽的林盘。
在广袤的川西平原上星罗棋布着15万余林盘,形成了成都平原独有的田园风貌。“远近林盘似绿岛,万顷嘉禾如海洋”便是成都平原的真实写照。
┇ 郫县三道堰镇一处林盘——“刘家院子”俯瞰。摄影:十三©ZIPART
“林盘里的‘扎堆儿’生活”
林盘里一般三五几户或数十户聚集而居,因而其名称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某个姓氏是某个林盘中的大姓,人们就称它是某某院子林盘。
坐落在郫都区三道堰镇的刘家院子林盘,便是以刘氏家族的姓氏命名。
┇ 刘家院子和它的女主人刘姐,刘姐头发乌黑,容光焕发,如果不是她亲口所言,很难相信她只差一岁便满五旬了。摄影:十三©ZIPART
如今还住在刘家院子里的刘氏家族,只剩刘姐一人,从出生到出嫁、生子,她的人生都发生在这座院子里,一如她的祖辈们。
分不清房梁屋柱的种类,也说不上窗柩屋檐是什么工艺,刘姐只知道这座院子的年岁大约有100多年了。
┇ 刘家院子建筑局部。摄影:十三©ZIPART
这座院子最初的主人是一位外来的地主,后来因故不得不返乡,便把院子赠予了刘姐曾参与房屋修建的祖父。
因由此处耕田广袤,另外三户人家相继迁来开荒播种,也就挨着正宅两边加盖起耳房,“一正两厢一下房”便形成了四合头的院落形态。
四户人家比邻而居、互为依傍,祖祖辈辈延续至今,邻里之间亲密无间,活脱脱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 刘家院子。摄影:UU©ZIPART
这样浓厚的“群居”文化色彩,似乎深根于四川人喜好“扎堆儿”的生活习性,也离不开院落为邻里间提供的交往便利。
宽敞的院坝以及街檐正好为居住者创造出大片“公用空间”,妇女们一边拉着家常,一边浆洗缝补;男人们嘬着叶子烟,围斗一盘激烈的象棋;几个“细娃儿”围着院子“逮猫儿”,你追我赶。
这是刘家院子原住民们共同的生活记忆。
┇ 生活在刘家院子里的小女孩,在宽敞的街檐下啃食香甜的玉米。摄影:十三©ZIPART
如今年轻人们也纷纷外出务工,刘家院子的原住民除了刘姐只剩三位老人和一个小女孩。
虽早已没了当初那般热闹,但邻里间闲来无事依旧会围坐在宽敞的屋檐下,摆一摆农事家常,煮一锅香甜的玉米分食;
逢年过节时外出的儿女们也悉数归来,大家就在院坝里摆上两方八仙桌,围坐着享用一桌鸡鸭鱼肉,彼此慰劳一年的辛勤。
┇ 刘家院子的原住民们。摄影:十三©ZIPART
城市单元楼里的住户“关了门便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对于生活在刘家院子的人们来说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没有林,便不会有林盘”
所谓林盘,是指中心民居被乔木、竹林围绕,外围连接大片耕地所形成的农村聚落单元,自内向外呈现出宅-林-田的空间景观模式。
┇ 刘家院子俯瞰。摄影:十三©ZIPART
但正如四周环绕着数亩树林和竹林的刘家院子,除却百年古宅,四周大片未被破坏的“林”,才是弥足珍贵的所在。人们对其精心培护、伐植有度。
譬如慈竹林,一旦栽下一株竹,便会蓬勃生长为一丛,盘根错节慢慢扩散;此外种类繁多的树木,诸如皂角、槐树、银杏、枇杷、香椿、柚子树等也环绕林盘茁壮生长。
这些植被在成为人们制作生产生活用具和搭建房屋的用材同时,也创造了宜人的气候。人们也就在后方的林盘开辟出一方空坝,摆上几个竹椅,点上一盘蚊香,三五几个邻居摇着蒲扇,夏日炎炎便不复存在。
┇ 刘家院子老屋后的竹林。慈竹一般修长二、三丈,挺拔秀丽,四季常青,而乔木亦是树体高大,树冠繁茂,因此林盘里的院落往往被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竹林、树林中,院落的四周往往遮天蔽日。摄影:十三©ZIPART
带来凉爽的还有在林盘中缓缓流淌的一条柏条河,它让林盘里的空气都泛着丝丝润泽。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成都市及周边的生活用水取水源头就是柏条河,成都市自来水六厂也建在它旁边。
因此,柏条河的水质自是不必说,水量也很充足,刘家院子饮用的地下水便取自于柏条河。而这条河也便利了林盘里生产劳动,给林盘外围的耕田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灌溉用水。
┇ 柏条河,内江水系干渠之一,起于都江堰市太平桥(今蒲柏闸)。
┇ 成都平原土壤肥沃,降雨充沛,加之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密如蛛网的灌溉体系,大大小河流、沟渠在村庄旁、田垄间纵横交错,滋养着蜀地千年的农耕文明,川西林盘便在自然地理环境与水利农耕文明的协调共生中便孕育而生。摄影:Icy©ZIPART
一座院子、一片林地、几亩耕田加上一条河便组成了一座林盘,俨然一个小型立体的生态系统,人们在此生产,也在此生活。
“天人合一的川西民居”
大多数人对川西民居的印象不外乎是穿斗结构、白墙青瓦,之于北方的厚重华丽、江南的婉约秀美,川西民居显得更为朴素淡雅。
┇ 明月村里的典型川西民居。摄影:宁远
这是因为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使用自然的乔木、竹子、青石、黄泥等,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
梁实秋曾这样描写川西民居:“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这与刘家院子的建造不出一二。
┇ 刘家院子的一处下房。摄影:十三©ZIPART
刘家院子的建筑均采用穿斗木结构,以柱承檩,主宅呈“三柱四挂”的构架形制,木柱使用直径较小的柏木,柱脚连接地脚枋,放置在覆盆式连磉石基础上,这样的构造既经久牢固,还使建筑整体极为轻巧。
┇ 刘家院子正房堂内。川西民居多采用穿斗木结构,即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摄影:十三©ZIPART
屋面为大坡度悬山顶,以小青瓦铺就,加上屋檐出挑跨度大,便极好地解决了四川地区多雨季节的排雨问题,而挑高的屋顶也预留出可利用的二层空间,架上楼板便是防潮的仓储之地。
而墙壁则用竹编为骨,外部敷泥做墙,这种工艺在《营造法式》中被称为“竹遍造”,亦是唐宋民居的典型做法,到现在除了四川外鲜有分布,而如此造出的墙面不仅轻巧,也透气吸潮。
┇ 刘家院子建筑局部。摄影:十三©ZIPART
事实上,房屋用料虽取材于自然,经济节约,但木刻的花格窗、雕花的月梁、莲花状的垂花柱等装饰细节仍透露出主人家对于生活的讲究和对美的追求。
┇ 刘家院子建筑局部。摄影:十三©ZIPART
┇ 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木结构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形如月亮,故称之为月梁。而垂花柱是梁柱间使用的悬柱,就是在伸出的梁枋之间加一段瓜柱,下端制作成垂花柱头。摄影:十三©ZIPART
“院子老了,院子里的生活还在继续”
如今的刘家院子历经百年,部分房屋只剩颓壁残垣或被改建得大变模样,只有正宅保存尚好,建筑架构依旧牢固。
但一处连磉石已被拴狗的铁链磨损得只剩一半,墙泥开始脱落裸露出竹编骨架,逢雨时屋顶也会滴漏雨水……但于刘姐而言,祖辈们曾经的生活细节依然有迹可循。
┇ 刘家院子建筑局部。摄影:UU©ZIPART
站在屋檐下抬头便能望见一柄悬挂于横梁的犁头,其上斑斑的锈迹仿若在诉说着上个世纪的农耕记忆,旁边还搭着一把留作播种的蒜头,个大饱满好似预示着下一次丰收。
而跨过正堂那整块楠木做成的高门槛,脚下便踩着无数个凹凸不平的黢黑泥包,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千脚泥”——人们进进出出,鞋底沾着的杂泥湿土被带进室内,再经过千百次的践踏,年深日久、日积月累而成。
┇ 一方横梁被充分利用,成为自然风干大蒜的蒜架。摄影:UU©ZIPART
┇ 厨房入门处可看见“千脚泥”。十三©ZIPART
守护属于自己的那份老院记忆,正是刘姐坚守于此的缘由。于她而言,院子已经老了,但院子里的生活仍实实在在地继续着。
┇ 刘家院子建筑局部。摄影:十三©ZIPART
“等待被唤醒的林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迅速消失,川西林盘也不例外。
┇ 距离刘家院子不过三百米还有另一个林盘——肖家院子,腐朽的房梁参差不齐地孤零零吊在房顶,空空留下残破的房架。院子的主人肖大爷虽住在挨着老院建起的砖房里,但他与老院的联系依旧紧密,他在老院的废墟上种起了南瓜,藤蔓顺着木桩缠绕攀爬形成一面面绿墙;残余的一面屋顶下成了堆放闲置桌椅的好地方,他亦将自己心爱的鸽子挂在房檐下圈养……摄影:十三©ZIPART
但如今川西林盘的经济、文化价值被重视起来,林盘的修缮保护也被提上日程。
到2022年底,成都市拟保护修复1000个川西林盘,打造100个精品林盘,于今年建立和完善规划建设标准体系、制定支持政策。启动了100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计划打造20个精品林盘,这系列名单里也包括了刘家院子所在的三道堰镇的部分林盘。
不少林盘的打造已初具成效,譬如蒲江县的明月村、崇州市的道明竹艺村和徐家渡林盘的凡朴生活圈早已成功“转型”,成为备受追捧的乡村旅游热点。
┇ 位于蒲江县的明月村,过去是隋唐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皈宁驿站,经由规划和营造后成为文创新乡村。拥有拥有7000亩生态雷竹、3000亩生态茶园,引进了近20个文创项目,包括剧场、陶艺工作室、画廊、艺术馆、图书馆、咖啡馆、民宿等业态,例如作家宁远创办的“远远的阳光房”,不定期举办草木染体验课。摄影:HB
┇ 道明竹艺村俯瞰。
┇ 道明竹艺村是历史悠久的竹编之乡,占地123亩,这里的院落被改造为来去酒馆、三径书院、遵生小院、竹编博物馆、青年旅舍等多元业态空间。
┇ 道明竹艺村里有一座名为“竹里”的公共建筑,由建筑师袁烽担纲设计,入选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摄影:Icy©ZIPART
如今亦有不少人慕名到刘家院子探访,大多是研究川西林盘文化的学者。每每有客到访,刘姐总是热情地招待,端来热茶、搬来电扇……老院的历史不知讲过多少遍,房前屋后也带着访客来回察看。
有人告诉她,将来刘家院子会被开发打造出来供人游玩,她对这件事抱着些许期待,又掺杂着几分纠结,一方面院子可以得到很好的修缮和保护,但另一方面,她并不想离开生活了近五十年的家。
于刘姐而言,她想要留住的是林盘里的生活和记忆;于我们而言,值得探究的或许应是林盘背后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
『关于川西林盘的其它声音』
『陈岚』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建筑学与城乡规划设计领域的教育与科研工作
事实上,川西林盘真正赢得大规模的关注就是从2017年开始的,这跟2017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有很大关系。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实际上我们川西平原传承了几千年前的林盘就是典型的田园综合体。2018年,成都出炉了100个林盘保护修复项目,可以预计未来林盘将会成为四川又一个大的旅游IP。
我很高兴能看到树木环绕、流水人家的林盘得到修护和复兴,更重要的是,林盘所代表的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反思的重要课题。
『十三』
ZIPART摄影师
之前没有去过林盘,拍摄刘家院子这样的老房子也是第一次。
当我记录下那些破损的墙面、裂开的木桩、漏雨漏光的瓦片,心里不甚唏嘘,但是这里的原住民都生活得特别乐观、满足,对待我这样的外来客也很友善、热情。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不了解什么是林盘,对川西民居也没什么概念,所以我希望他们可以通过我的镜头了解到这些值得保护的文化,去了解原住民的生活状态。
『刘姐』
刘家院子主人
其实好多林盘里都没人住了,房子也垮了到处都是杂草断木,但是我还是想好好把刘家院子维护起来。
这个院子虽然老旧,但是屋后好几亩的林盘很宽,树子又高又茂盛,夏天凉快得很,我又在院坝里栽了香椿、仙人掌、枇杷树......住起来还是多舒服的,要是有人过来耍我也很欢迎。
┇ 刘姐在院坝里种植的植物。摄影:UU©ZIPART
【城市的里子】
“西区六城”系列选题
(成都、重庆、昆明、西安、武汉、贵阳)
本文刊登于《西派荟》6月刊
中国铁建地产西南公司美好生活读本
一筑一事 × 西派荟
联合出品
.
.
.
END
创作团队
主编
编辑
撰稿
摄影
栏目
牧之
UU
UU
十三、UU©ZIPART,或来自网络
空间志/人物圈/筑事研究院/小蓝书百科/筑事会/言筑
特别鸣谢
感谢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陈岚副教授
为本文提供的帮助。
陈岚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学与城乡规划设计领域的教育与科研工作,她成立的乡村所陈岚工作室,主持了多项林盘专项规划与设计研究项目。如成都市锦江绿道林盘专项设计、袁隆平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项目等。
📂
延伸阅读
【城市的里子】
“西区六城”系列选题
昆明:这座城市的故事,从马家大院的“一颗印”说起
⚲ 成都 2018/08
重庆:清朝大院、民国公馆、厂区小院,跨越300年的院落情节
⚲ 成都 2018/08
凡一筑一事刊载的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如违反上述声明,一筑一事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