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夏坝小岛:一个“未来”的艺术空间和一座活在“过去”的失落之城

十一 一筑一事 2022-03-22


“失落之城”


黎光波开着Jeep在210国道上飞驰,我瞄了一眼,速度140迈。


他一手掌着方向盘,一手夹着烟,车里放着Kendrick Lamar的《All The Star》,这是他最爱的漫威电影《黑豹》的主题曲,音量大到盖过了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声。


下高速,车拐进了歪歪扭扭的山路,速度并没有降低,在曲折的山路上依旧飞速地行驶着。我脑海中浮现出藤原拓海在秋名山挑战五连发卡弯的场景。还好,我们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不然我真的要吐了。


夏坝——一座曾经光芒万丈的工业重镇,位于江津区东南部,是当年“三线工程”的重要地点之一。这座曾经风光无限的小镇,在经历了一系列“战略调整”后慢慢落没了。


 晋江机械厂。摄影:黎光波

 废弃的江钢厂。摄影:十一


废弃的铁道、人去楼空的学校、荒废的钢铁厂、破败的家属院。杂草与各种动物,在这里肆意生长,对于它们来说,这里如同天堂。


 废弃的铁道&学校。摄影:小枝


黎光波是自然生长艺术计划的负责人,他们将这里曾经的水电站办公室整栋租了下来,改造成了自然生长团队在夏坝镇的工作室,从2019年4月开始,他们计划隔三差五邀请不同的艺术家&摄影师在这里驻地一两个月,产出不同的艺术作品。


终于到了,我们拿着行李,穿过一座铁桥,走进了这个汇集了黎光波以及他的团队几乎所有心血的地方。


在来之前,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距离重庆60公里车程的地方藏着一座“失落之城”。这次的拜访,更像是一次穿越之旅。




自然生长

一间开在精神病院旁的艺术中心


在前往夏坝之前,我们和黎光波约在了他的工作室见面。


走进重庆渝北区的一片老旧居民楼,自然生长艺术中心就坐落在这里。我们约在十一点见面,但由于堵车,我迟到了。


因为年初才开馆,网上的资料并不多,只知道是一家“开在精神病院旁的艺术中心”。因为实在太隐蔽,我们又兜兜转转了大概十分钟才找到。


够酷,也够神秘。


自然生长艺术中心的大门。摄影:小枝

 摄影:小枝


走过铁质的长廊,在一方不大不小的庭院中,黎光波坐在那里喝茶,整个空间被银色的材质浸染,很像一个似曾相识的梦境。


“来啦,有点堵哇!”他热情的招待我们,我递给了他一根三五爆珠,“你嘞个太淡老,没得劲得。”说罢点了一根紫云,与黎光波的初识就这样自然地展开了。


黎光波是近两年艺术圈炙手可热的90后新人,靠摄影起家的他这两年自立门户,与好友们建立了工作室,承办一些商业合作与自主的艺术创作,在圈内名气不小。


 眼神犀利,内心细腻的大男孩


这里还举办着年初的开馆展览《抄袭菌创建了游戏房间:023》,他最近太忙,新展的事儿只有先拖着。


 自然生长艺术中心内部。摄影:小枝


整个空间依旧被银色包裹,黎光波说银色是最纯粹也是最包容的颜色,不管什么东西放在里面都不会显得太突兀,同时,银色又是一个很冷的颜色,越冷显得其中的人越有温度。


“未来还会有不同的艺术家在这个基础上叠加创作,或保留或替换这都取决于他们。”他说。


里面的货架上放满了书,其中包括黎光波主编的《自然生长——百名85后中国摄影师个案剖析》,剩下都是一些艺术家放在这里寄售的。


 摄影:小枝


同时,这里大量放置了银色排气筒的艺术装置,黎光波得意地向我介绍:“这些银色的管子就像建筑的血管一样,我们穿行其间就能感受到建筑所带来的那股生命力。”


再往里走,一间几平米的小房间才是展览的本体。


 墙上的展览海报有点webpunk的感觉。拍摄:小枝


小房间依旧延续了整体的银色色调,桌子上放了一台老式“坨坨”电脑,一块鼠标,一副键盘。装置相对纯粹。


有点上网经验的朋友都知道,这不就是以前中国黑网吧里的标配吗?不自觉地想起了当年在网吧里与同学酣战CS的场景。


 摄影:小枝


他们把这几年各行各业里发生的抄袭案例做成了一款游戏,希望通过这个装置能让人们认识到版权意识的重要性,同时向大家表达这里支持更多独立思考的立场。


逛了一圈后,我们和黎光波坐下来喝茶聊天,一旁坐着他的伙伴兼同事小阮,我们谈天说地,几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黎光波看了一眼表,提议想带我们前往夏坝参观“自然生长驻夏坝办事处”。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我能隐约感觉出来,跟着这个大男孩一起玩肯定会很有意思。



“夏坝小岛”

一栋涅槃重生的废弃办公室


在经历了开篇的“速度与激情”后,我们见到了“自然生长驻夏坝办事处”的全貌。


这里的前身是车滩水电站的办公室,仅有一座铁桥与夏坝镇相连,有上百人曾在这里办公。千禧年,工作人员全部搬离到了别处,这里人去楼空,留下孤零零的三层楼房。


 “夏坝小岛”。摄影:佘中云

 链接夏坝镇的铁桥与“夏坝小岛”的大门。摄影:小枝


黎光波与他的团队几乎没对这里的外貌进行任何改装,曾经长什么样,现在就长什么样。很多村民甚至不知道这里已经改造过了。


 摄影:小枝

 墙上挂着“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标语很是惹眼,这里被计划用于摆放大型的装置艺术品。摄影:小枝


大厅的整体结构也得到了保留,他们用砖头搭了一个前台,用来经营这里的民宿业务。很荣幸,我们是第一波客人。


大厅的右侧打破了一面墙,里面计划会展出各种艺术家的装置作品。因为这里才建成不久,所以目前并没有多少装置艺术品,期待接下来的玩法。


 一楼大厅。摄影:小枝


走上楼继续参观,这里仍旧保留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格,不管是门牌的字体还是内部的装饰风格,不过在尽可能保留原样的基础之下,他们还是做出了一些尝试。


让人觉得复古的同时又不那么复古。


 门牌在向人们展示这里曾经的属性。摄影:小枝

黎光波与他团队的办公室。摄影:小枝


黎光波还将这里的一个房间改造成了团队的工作室,无数个创意的火花都是在这里碰撞出来的,至于装修风格......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依旧保留了老式的办公室环境,最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复古的感觉。


 摄影:小枝


黎光波特意跟工人师傅说:“之前的老物件都给我留到!”当作一个小的装饰品,所以不管是客房还是办公室你都能看到这些老物件的身影,他希望能将这股复古的风格延伸到极致。


二楼走廊的尽头是一间会议室,墙上挂满了奖状,向我们描述着这里曾经辉煌的模样,如今倒是多了点没落的意味。


 奖状上距离最近的时间停留在了2000年。摄影:小枝


客房的风格也和其他房间大同小异,这些客房都是由曾经的办公室改造而来,推开门走进去,似乎还能隐约闻到曾经弥漫在这里的纸张味道。


 摄影:小枝

 摄影:黎光波


客房的种类并不多,黎光波说前期基本上只会邀请艺术家朋友来这里住,毕竟这里山高路远,一般游客很少会来这里玩,当然,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没准儿哪一天就火了。


 客房内老旧的木窗户像是一幅画,装裱着窗外的一切。摄影:小枝


今年四月份刚开业的“夏坝小岛”正在这个曾经辉煌的小镇谱写着新的历史,在参观完整栋建筑后,黎光波又约我们去岛旁的綦江边玩。


 摄影:小枝


顺着狭长的石板路走到底,便是水库的全貌,一路上黎光波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自然生长-夏坝计划”的来龙去脉。


2017年,身为摄影师的黎光波来夏坝取材拍摄,早就听闻了这里的历史,所以来之前他对这里充满了期待,对于一个专注于人文拍摄的摄影师来说,这样的题材永远都充满魅力。


他发现夏坝镇的人有种莫名的亲和力,由于大多数村民都是曾经钢铁厂的员工,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当年都是知识分子,对于黎光波这个外人并不排斥,反而很欢迎。他回想起那段日子,脸上总会不自觉地露出微笑。


 黎光波叉着腰,看着一旁的小阮在捡石头。摄影:小枝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租下了这座办公室,为的是能在这里创作出具有人文价值的艺术作品,对他来说,这样具有纪念和历史意义的创作,他义不容辞。同时也希望能为当地的孩子带去自己学到的摄影知识,并且能将自己的艺术家资源合理运用,从而让他们义务参与到乡村的一些改造项目中。


天色渐晚,我们回到“夏坝小岛”共进晚餐,有关于夏坝镇的前世今生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今天早点休息,明天我带你们去镇上赶场,如果饿了的话我给你们煮碗小面。”黎光波说。


“真该死,你这个令人着迷的宝藏男孩。”我心想。



夏坝镇

一座工业重镇的前世今生


严格意义上来说夏坝镇的历史离不开我国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


所谓“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在建设开展前期,正值中苏关系恶化,国际局势动荡,国防安全成为头等大事,当时的判断是“战争会早打、大打,因此要抢时间、争速度”,“三线建设”显得迫在眉睫。


 在当时投身于“三线建设”的年轻人们。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线建设”期间诞生了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项目,如:葛洲坝水利工程、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成昆铁路等。


当时的四川(含重庆)由于矿产资源丰富,承担起了发展重工业的职责。夏坝镇的前身就是一座因为工业发展建立起的小镇,镇上大多都是钢铁厂里的员工。


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原因,造就了如今夏坝镇民风淳朴的特点。年轻人都出门在外,镇里的老辈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认识。


 摄影:小枝


如今的夏坝镇早已没有了当年那股特殊的工业气息,经过时间的磨砺,如今剩下的更多是安静祥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世无争,过着自给自足的悠闲生活。他们对于我们的镜头一点不躲闪,反而非常乐意在镜头前展示自己,甚至还会跟我们打招呼。


夏坝镇有一条綦江,镇上的人们每天就坐着一艘摆渡船往返于两边。如果你在江对面,只要喊一嗓子老船长就会开过来接你,一趟两块钱。


 老船长和他的乘客们。摄影:小枝


只要是每天赶场的居民都会坐他的船,下船前他还特地跟我们悄悄说“你们是电视台的哇,还是想麻烦你们跟领导说一声,我这个工作还是多辛苦的,挣得也少,你懂的噻。”


在回去的路上我们还遇到了这里的著名“地标”——燕窝寺。黎光波向我们介绍,这是由一个老人家出资修建的,几乎花光了她全部的积蓄。


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信仰往往是支撑他的全部。


 摄影:小枝


行走在夏坝镇的街上,你经常能见到各种各样的老人,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年纪在那儿摆着,但身子骨还算硬朗,每天都会在镇上转悠,活动活动筋骨,但她的闺女似乎嫁的不太好,这令老人非常头疼。


这全是一旁路过的大妈跟我说的,看来无论在哪儿,中国大妈的牙尖属性都点满了,即便是对于我这种陌生人依旧滔滔不绝。


 老人走的很慢,但很稳。摄影:小枝


在结束了赶场后,黎光波动身前往夏坝小学,给那里的孩子上第二节摄影课,他班上的孩子很听话,也很有想法,往往能让他得到一些出人意料的回答。


虽然备课与教学的过程非常辛苦,但面对着台下几十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神,黎光波还是觉得很值。


“虽然我擅长摄影,但面对小朋友我还是会紧张。”他说。


 摄影:小枝


采访结束前,我依旧沉迷与这两天一夜的夏坝之旅。


一座曾经辉煌的工业小镇在如今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正用自己的节奏,缓慢前行。自然生长团队对于夏坝,是推动者更是一个旁观者,他将用自己的视角向人们一步步揭开这个失落之城的神秘面纱。


对于夏坝来说,曾经的一切早已结束。对于黎光波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1998年2月的“夏坝小岛”。图片来自车滩电站办公楼文献



延伸阅读

这些重庆的“老地方”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十一

撰稿  |  十一

摄影  |  小枝、黎光波、佘中云或来源于网络

设计  |  三金©ZASHE杂社


档案  |  164

拍摄  |  1904

发布  |  190521

类型  |  艺术空间

面积  |  约100m²/约3000m²(夏坝)

设计  |  自然生长团队

位置  |  重庆市渝北区金紫山104号1栋1单元1楼1号


- 重庆影像征集计划 -


 摄影: Icy



我们正在收集关于重庆交通的影像,可以是地铁、轻轨、汽车、自行车、船、火车......也可以是公路、高架桥、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爬坡上坎的行人或者“棒棒军”......


可以是宏观的城市大景,可以是有趣的细节捕捉,可以是交通工具里的一切人、事、物......总之,我们期待看到你们镜头中的“重庆交通”。


你的作品可能会被收入我们之后的推文和书籍中,成为我们的“共同创作者”,将有10w+的公众号读者和更多的书籍读者看到你的作品。我们也会邀请你来聊一聊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你眼中的重庆。



.

.

.


投稿请发送至一筑一事邮箱:


info@yizhuyishi.com


投稿要求:


1. 不限制摄影器材,可以是手机。

2. 照片精度不小于2MB;提供原始图片及修片两个版本;无压缩,可用于打印输出。

3. 邮件标题格式为【重庆影像征集计划-作者名】

4. 邮件内附上作者简介和作品信息(作品名称、拍摄地点、时间、设备型号)。

5. 一旦提交就表明同意参与本项计划。



投稿后扫描二维码

可添加“一筑一事大管家”微信

加入“一筑一事重庆探访计划”微信群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重庆探访



© 凡参与“一筑一事重庆探访计划”的照片版权及著作权归照片拍摄者所有,本计划在征得同意后享有使用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