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国栋:籍籍“無名”,为什么敢给百年村落“做手术”?

鱼二 一筑一事 2022-03-22


Who is he ?

讲完后,

几个听众还围着他不走


归来不久的“言筑”,陆续来了不少优秀设计师分享。但演讲结束后,几位听众追着设计师请教问题的现象,还是头一回。我们好不容易,才将主讲人“解救”出来。


这人是谁?


他就是乡村建筑营造师陈国栋。在一个设计成品流行一时但又很快消失的今天,“陈老师的乡村设计实践,让人看到如何让‘完成的设计’持续运营下去。”一位设计师听众如是说。这大概说出了整个设计行业的心声。


 陈国栋,近两年,陈国栋带领团队“無名营造社”,完成了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茅贡镇系列新乡土建筑设计、黎平县黄岗村村落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雷山县白岩村村落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通过乡村营造,持续地让“设计”介入实际,留住一个古村落的美丽之时,加强城市和乡村的对话,在物质和精神上延续乡村的生命,以及在现代化和传统之间找到“保护和发展”的平衡,这是一个既挑战又有趣的过程。


8月25日,陈国栋以“造村行动—無名实践”为题,分享了如何通过设计“复活”古村落的故事。



一个厕所,

也需要设计?


在日本学习工作的经历就让陈国栋对古村落产生兴趣。2017年回国后,他的设计实践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茅贡镇开始。


这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村落,像是穿透了时间,在21世纪还保留了不少原生态的文明风貌。但经济贫困、发展迟滞等问题让它岌岌可危。如何抵挡它消失的步伐,促进发展并使之延续?这正是無名营造社的思考所在。


● 茅贡镇俯瞰图。

● 茅贡镇的百年村落。


设计一个村落,也是理解一个村落的过程。


古村落有很多令外来者感到新奇的事物,但当地建在水田上的“厕所”会更令人吃惊。有的没有任何遮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人,还能和路人打招呼说话,“刚开始我还觉得很好笑,后来理解了他们的农耕生产、交流方式,就觉得很有意思。”他们在厕所三面围合的木板上开出长条口,既保留隐私,也作为内外部交流的有趣窗口。


陈国栋把它看成乡村的空间小实验。虽然看似不是惊人之举,但我想,这个很可能未来因为现代化改造而被淘汰的厕所会因此得到保留,而它所折射的文明,也将得到延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無名营造社”设计的厕所。


木结构建筑是当地一大特色。木结构连续循环、组合自由的形式,给予建筑形式的多种可能,而当地师傅们的技艺也颇为惊人:当地师傅们联手,能徒手在3天内建好一座高大木楼。这不得不令作为建筑师的陈国栋惊叹。


在乡村营造中,無名营造社根据本有的木结构建筑进行改良设计。用本地材料、本地技艺设计新的木建筑,并且让本地人参与修建完成,这本身就体现了“在地性”。


虽然是新建筑,但因为遵照了原有的风貌,它们得以低调地融合在片区中,并不突兀。而室内设计通过不同于传统的构造,使得建筑能满足新的功能,新旧建筑的“对话”并无太多阻隔。


 看得出来哪些是新建的建筑吗?


茅贡镇经过设计,成为一个创意小镇。不仅满足文化休闲,也满足生产,还提供了本地产品、文化展示的空间。


孵化中心的木结构书屋,让村里有了专门的阅读空间;砖木结合的乡创学院,既可用作村委会的会场,也可用于聚会;木构工厂则设置在便于取材的村外……


粮库艺术中心,则展陈当地的文化、艺术家的作品,认识茅贡镇具有活力的精神,可以从这里开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茅贡乡创接待中心/书屋。

 乡创学院,会场。

● 茅贡百村木构工场。


百工展示馆展示本地工艺农产品,而百工集市是一个交易场所,方便本地物品进入交易流通,为传统产物转成经济打下基础。


他们在古村落之中,因地制宜地分散“安插”不同的新建筑。


新空间的出现,让当地人有新的生活内容,也能集中地整合当地资源,既作为浓缩展示茅贡镇物产、文化、工艺的平台,也为外来者进入乡村提供了进入的切口。



民宿空间偏偏设计在村落外?


就像在茅贡镇因地制宜、因需而设的实践,無名营造社在黎平县黄岗村的营造又呈现了另一种思路。


“黄岗村虽然还有较为完整的形态,但很多原有的生活方式、文化消失得很厉害。”陈国栋惋惜地说。如果茅贡镇重在通过“创意”促进村落发展,那么黄岗村则重在保护现状。


他们重新规划了集村委会、供销社等空间的老旧建筑群,增设了餐厅、接待中心、文化交流馆等等新空间,改造成“禾仓公寓”组团


● 黄岗大会堂保护修缮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禾仓公寓”设计图,以及最终实景外观图。

● 游客接待中心。


但供外来人落脚的民宿,不在村中,却偏偏设置在村子边上。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不破坏原有的建筑群。


为了争取到这个不利于盈利的位置,陈国栋使尽了“浑身解数”才说服了委托方。


 位于村边上的“民宿组团区”,以及设计图。


民宿组团区,并不是通常认为的那种简单、千篇一律的住宿空间,它将不同类型形式的空间融入一个区域;联排民宿,独栋民宿,公共空间,以围合的状态,呈现了一个有趣又富有变化的状态。


是民宿,倒更像是个小村落——这样的设计,能让入住者真正体验到住进乡村的感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民宿设计图。


一个古村落的历史、现状、物产、工艺、本身的生活风貌,是决定乡村营造的基础。如何通过新空间,让本有的东西“活化”起来,什么位置,什么功能,有什么影响,如何促成城市和乡村产生实质的交流,在实际过程中,又要经过多方考虑。


从以上两个村落的改造可以看出,無名营造社的营建,并没有大动干戈地破坏原有村落的形态,而是将废弃空间重新利用起来,整个过程,像做了个小手术。这既为外来人的进入打开一个窗口,也让古老的村落长出了新"肌肉"。



用设计激活人文景观


而在白岩村层层叠叠的稻田上,無名营造社把原本废弃的建筑空地,重新改造设计成集作坊、学堂、民宿、接待中心等空间为一体的聚落,通过设计激活在地的人文景观。


 白岩村稻田上的民宿组团区。


木结构的建筑群,以较为疏离的方式,和原有的村落保持一定距离,但在风格形式上,又与当地风貌形成统一。


它们不仅仅是建筑,还形成了新的人文景观,承诺成为古村落一部分的同时,也让一个村落打开“生长”的按钮。


 民宿组团区的功能分布图。


民宿区的亭子通过特意设计的开窗,可以远观幽静的美景。被“顽皮”拉伸的屋顶,曾被住的人用来投影观看电影。在看似简单的布局上,试着让进入空间的人更好地感受自然。


“早上有很多云雾,非常棒~”听陈国栋陶醉地描述,不禁让人对白岩村神往起来。


● 院落民宿组团(第一期)内部空间。

 院落民宿组团(第一期)夜景。

 院落民宿组团(第一期)夜景。


他们还挖掘那些日常的小空间,通过活动展陈等方式,不仅呈现当地的农耕文明,也让这些不易被察觉的建筑赢得关注。


在原本用于晾晒糯米谷物的禾仓,無名联合了建筑师、摄影师、电影人等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策划了“禾仓有展”,在里面可以看到出自本地的不同物品。这个活动不仅是城里人的活动,还吸引了村人前来参观,一种交流的氛围自然形成。


你会发现,千万变化的设计,可以让每一个角落充满乐趣,带领着你去领略村落的小秘密。而那些被忽视的建筑能够以新的姿态和人的生活发生联系,它们的“生命”得以延续。


 禾仓有展,艺术家羊高兴在现场。


無名营造社举办过很多活动,陈国栋将之称作“新上山下乡”。除了圣诞节、周末派对,还开展了乡村游学、建筑师参访等活动……一个可能永远埋没于历史、逐渐消失的古村落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其实不论怎么做设计,我都只有一个希望,让更多人来到村落,了解它,并能和当地人产生交流联系。”陈国栋说。


认识一个古村落,如果从进入他们的空间开始,那么村落不再只是一个旅游景点,人们也不用做一个匆匆过客。


想必,这样的体验,那些“驻村营造”的小伙伴感受最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依次为“圣诞节”、“新上山下乡·游学活策划·少儿下乡”、“新上山下乡·游学活动策划·大学生下乡”。


陈国栋现场分享过一个故事。冬天,某天無名的驻村小伙伴因为室内太冷,就到可以烤火的鼓楼里取暖。


一个小伙伴拿起吉他弹奏了起来。听到音乐的村人逐渐也聚集到鼓楼里来,大家一起享受音乐的美妙,彼此之间的距离消失了,只任时间静静流去……


 鼓楼音乐会。

● 無名营造社的80后、90后们。


乡村营建是一个复杂过程。资金不足、沟通繁琐等等,都让这个过程变得非常艰难。但这都没有浇灭凝聚了無名营造社里80后、90后年轻人的热情。


乡村营造,有很多方式,或许没有最佳解法,正如陈国栋自己也说,”其实我自己都在不断思考,我们每一次的实践是不是合理的。”


乡村需要被关注,需要以新的方式被发现、认识,人们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它的美景、食物、生活,还有它的文化以及人。而这个探索,是个还十分漫长的过程。


 现场坐满了听众,不少设计师积极提问。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延伸阅读

 “言筑”开讲ing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鱼二

撰稿  |  鱼二

设计  |  三金©ZASHE杂社

摄影  |  雨婷©一筑一事,若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無名营造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