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年,200+建筑大奖,350+作品,他的高光背后是“平常”

鱼二 一筑一事 2022-03-22
 


维思平

拿奖拿到手软的建筑事务所


6月1日“言筑”前一天,吴钢一到成都,就向来接待他的人了解成渝两地的不同。


这大概是优秀建筑师的“通病”,新到一座城市总是很好奇。第二天,他中午在宽窄巷子用餐,这个安徽人记得好几个菜名,“茄子包肉、宫保虾仁,回锅肉太肥了,我没怎么吃,哈哈哈……”刚一说完,他就问我宽窄巷子怎么样。


“我希望它有更多普通人家的院落……”


还没答完,他用带着点疑问的眼睛看着我,“你希望它更平常一些?”


“是的”。


“平常”是吴钢从事建筑设计20多年的关键词。


 吴钢,维思平建筑设计董事长、创始主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德国卡尔斯鲁大学建筑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亚洲建筑师协会会员。©维思平建筑设计


在张永和创立事务所3年后,在王澍、刘家琨还没成立事务所之前,吴钢于1996年在德国创办了维思平建筑事务所


这个一直以低调的方式行走江湖的事务所,不仅6次拿走中国建筑大奖“WA中国建筑奖”,还夺得“建筑界的奥斯卡”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建筑奖等等一系列重量级奖项……


6月1日,吴钢在“言筑”讲堂,以“可持续的平常”为主题,分享了他的设计,让人们领略了平常建筑背后的玄机。


 活动现场。摄影:方正©尔见摄影



“平常”背后不平常的履历


虽然演讲题目以“平常”为关键词,但维思平建筑事务所的履历可不平常。


在那个国内建筑事务所才起步的90年代,维思平已经在国外开始崭露头角,完成了奥地利英飞凌总部、西门子特拉特洛夫厂房等等设计。


 吴钢。©维思平建筑设计


13年后,维思平在中国建筑界成为一支王者之师。


2009年,吴钢荣获“中国100位最具影响力建筑大师”称号,2010年的最具价值品牌机构,2011年的中国设计行业最佳贡献奖,2012年的经典城市中国城市贡献奖……


随之而来的,还有中国泰斗级建筑奖“WA中国建筑奖”,建筑界的奥斯卡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建筑奖等等一系列国内外重量级奖项。吴钢说,“20多年里,共摘走200多个奖项,应该是国内夺得大奖最多的知名事务所。”


从不少建筑师的传记里,你都会发现经营事务所需要很大的耐力和韧劲儿,吴钢当然也不例外。更何况维思平在全球慕尼黑、北京、上海、杭州等超过40个城市,已建成超过350项建筑。


从上至下依次为:中信国安会议中心、北京百度科技园、北京用友软件员工服务中心。©维思平建筑设计


但这一切荣誉,在吴钢娓娓道来的叙述中,丝毫不给人浓墨重彩的感觉。而吴钢本人也没有热烈的气势。“平常”亦是他整个人的特点。


他虽然留学德国,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师从LUIGI SNOZZI、JO COENEN等几位建筑大师,但建筑理念、行事风格却并不那么“洋派”。


说起德国,他只提到“大众汽车”,“大众汽车设计很‘平常’,但是经久耐用,能满足更广泛人的需求。”这正好和他的“可持续的平常”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为马云的支付宝大厦做设计

灵感源自蓝田玉


吴钢分享了7个风格不同的建筑。在他详尽的讲解下,那些我只在二维图片上见过的建筑,有了纵深高下,长短曲折。每一个设计,都颇有创意,比如由阿里巴巴邀请他设计的支付宝大厦。


这座大厦里工作的都是数据天才,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我想未婚的女士可以多关注下。”语气一直平静的吴钢总算开了个玩笑。


当时接到阿里巴巴邀请后,吴钢从德国飞往杭州,在航班上,他无意翻看一本杂志,上面介绍的蓝田玉,给了他设计想法,“我觉得杭州是个温润的城市,玉,恰好能代表这种特质。”在深色建筑遍布的园区中,这两栋白色建筑,似两块合璧的“玉”,因为使用的材质特殊,它们也给人玉一样的轻盈感。参观过的不少企业家说,“这个建筑‘很杭州’。”


 杭州支付宝大厦©维思平建筑设计


如果说支付宝大厦很杭州,那么龙山教堂则有北京的硬朗。它不仅比周边建筑大一倍,还通体采用黑色的玄武岩。从外面看去,挺立在白色建筑群的这个黑盒子,充满了神秘、肃穆,甚至恐怖的气息。


等你鼓起勇气走进去的时候,又会被里面的光景所震慑。和外立面的粗糙、黑暗相比,里面则是明亮、洁白,这得益于吴钢对“光”的巧妙运用。几十个长条窄窗,按照有规则的秩序排布在墙上、天花板,光就从窗子里洒进来,充盈着整个空间。


“一道道光束,成为心灵净化的引导。”吴钢把它称作“光器”,“人可以在里面感受宗教带来的精神体验。就算你不祈祷,当光拥抱你的时候,就像神在拥抱。”只是听吴钢口头讲解,就让人很神往。


 北京龙山教堂©维思平建筑设计


吴钢还展示了一张吴冠中的画,“你们看这画,里面的建筑并不是单独挺立在那里,而是与周边的风景化为在一起。”他还谈起清明上河图,分析建筑和环境、城市间的关系。


正如他的恩师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老师所说,“建筑必须和景观相结合才能有生命力。”大概这就是“平常”建筑的关键。


的确,吴钢经常从中国传统园林中获得的想法,“中国庭院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它在建房子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室外的场景,两者会形成独特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回廊’、‘亭子’来表达。”


 “无尽的花园”,杭州西溪湿地艺术村©维思平建筑设计


在杭州西溪湿地艺术村,吴钢设计了总规和无尽的花园。几个单体的建筑,通过“游廊”连接起来,不仅形成紧密的对话关系,还让室外庭院空间得到延续。建筑采用单坡斜屋顶,种植不同种类花草,四季交错盛开,从视觉上降低建筑高度。



深色的混凝土外墙与树干的颜色接近。“不论从空中看,还是从侧面看,建筑自然地‘消失’在景观中。”它们以谦逊的姿态,低伏在绿色的大地上。


 “无尽的花园”,杭州西溪湿地艺术村©维思平建筑设计


相比于其他大型项目,讲到安徽黄山休宁双龙小学这个公益建筑时,才感觉吴钢热情最高,也许是因为它就在自己的老家,也许是因为可爱的孩子,更可能是因为它改变了当地孩子的失学状况。


当地原来的乡村小学,因为建筑条件差,面临拆迁。而最近的学校,离这很远,孩子走路去很费鞋。但对于当地的家庭而言,买鞋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经济好一点的就负担得起,但大部分家庭会放弃。”吴钢说。为了改善孩子们的上学条件,维思平不仅设计了新的教室,原本只有三个年级的学校现在共有七个空间:六个作为一到六年级的教室,一个作为幼儿园。


黄山休宁双龙小学©维思平建筑设计


原来的学校没有任何可供孩子活动的场地。因此,他们除了设计新教室,还拓展了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在教室门口和临湖的空地上,设计了专门的步道。而在教室一头,还搭建了一个活动空间,“我们在里面放了一张乒乓球桌,孩子们整天就在那儿打球玩儿,特别开心。”吴钢说得也很开心。有意思的是,他们还将童趣融入设计里。


“我们把屋顶做成折纸的形式,既可以遮阳,还丰富了空间感。”吴钢说。他有点激动,甚至还两次强调说,“希望我们这些设计能够激发他们对建筑的兴趣,也许未来的建筑家就诞生在这里?”


是的,一个看似平常的建筑,的确可以做很多事,多少种可能性正在孕育?


 “折纸”屋顶。

 他们还特意做了一个“休宁亭”,采用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事务所伙伴们在工作室拼接好,再运送到当地。大家一起完成的这个设计,让吴钢觉得很有趣。©维思平建筑设计

 吴钢在双龙小学©️维思平建筑设计



比分享人还“厉害”的,

是“言筑”的听众,

比如那个99后


在一个半小时内,吴钢还分享了“垂直花园”,“深圳金地梅龙镇”、“层叠的书塔”,讲解生动有趣。虽没到过现场,却像是游历了一场有趣的玩具之城,每个都那么有意思。


大家听得很认真,有个大概是学建筑的学生,边听边在本上画图做笔记。有个姑娘听得非常仔细,向吴钢问起双龙小学的教室课桌颜色为什么不一样。


吴钢笑着说,“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每个教室都长得一样,所以经常走错教室,上课边听边玩儿,下课了都不知道自己走错了。小孩子对色彩比较敏感,我希望通过桌子的不同颜色,让他们更好地辨别教室。”一个小细节,维思平也考虑得很用心。


 从上往下依次为:广州大一山庄别墅、深圳金地梅龙镇、杭州师范大学核心区的“层叠的书塔”。©维思平建筑设计


听众不仅“细致”,有的还很“尖锐”。有个99后的小帅哥就问,“设计建筑,懂得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原则就足够了吗?”


这个问题让吴钢觉得惊讶,“我还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其实现在想来,通过系统学习,我只掌握了十分之一的道理。但更多的是通过不断试错、失败而取得了好的经验。其实要经过很多磨难之后,才知道建筑需要这么设计。”


 观众踊跃提问。摄影:方正©尔见摄影


99后又问了一个让吴钢觉得深刻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建筑很有名,但走进去却看不明白,除非有人解释,你才知道怎么使用。”


吴钢解释说,建筑如书。不同的书对不同的人而言,阅读体验并不相同。他笑着举例说,“有的人看琼瑶哭得稀里哗啦,但我看到第三页就读不下去。我读《战争与和平》则会泪流满面。”所以,在吴钢看来,建筑有时需要被解释,“这既跟建筑本身有关,也跟人们自身的理解方式有关。”


事实上,这就像吴钢设计的建筑那般,因为”平常”,不能一下让人觉得“精彩”,但经过解释,反倒会让人眼前一亮。也许一个好的建筑,的确不在于它拍起来好不好看,网不网红,倒是应该像一片叶子那般,长在树木上,看似平凡,但又不可或缺。


 吴钢解答。摄影:方正©尔见摄影


吴钢说,“我也去过大学讲课,但‘言筑’这种形式我更喜欢。不同领域的人都能来,而且是主动来听,不论是彼此的互动,还是传播建筑思想,亦或是对于让人们产生对空间认知这个方面,都很有意义。”


 认真听讲的听众们。

 活动现场,言几又推出的书单。摄影:方正©尔见摄影


有人问,要是不做建筑师,吴钢会选择什么。就像他的“平常”建筑理念一样,他会选择做个普通人:社区志愿工作者,“我很喜欢和人聊天,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这个过程非常有趣。”


最后,他真的开始问我问题,我反倒成了被采访的人。突然“警觉”到,建筑师的吴钢正在观察成都人。


 正接受一筑一事访问的吴钢。摄影:方正©尔见摄影



500天之后,

言筑归来


500天之前,当青山周平操着标准的普通话讲解建筑的时候,“言筑”的活动现场,人多得早已坐不下,后到的观众只好坐在地上。有个非建筑专业的朋友说,哦,建筑原来这么有趣。


在如今,人们对建筑的兴趣不下于旅游、美食,从书籍到影视,越来越多的展示方式揭开了那层披在建筑上的神秘面纱。


而“言筑”则让人们有了机会和建筑师面对面接触。


“言筑”由言几又出品,一筑一事全程策划支持,来的不仅有青山周平,从王亥、殷九龙、孙莉等大咖,到海外各大知名院校毕业的新锐设计师……13场精彩的分享,共超过30位设计领域的知名人士,以“演讲+辩论+互动”的形式,讲述了建筑与设计背后的故事。


围绕着“建筑与设计”还衍生了更多的话题,摄影、艺术、生活方式,以及人……那些瞬间历历在目。


 “梦想中家的模样”,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正在分享。

 “无跨界、不建筑”活动现场,艺术家、设计师王亥和服装设计师陈兴对谈。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美术馆”活动现场,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和艺术家谢帆对谈。

 “史伦,和他的环球建筑日记”活动现场。建筑家、作家史伦正在分享。摄影:方正©尔见摄影


安藤忠雄就说,建筑家这种职业的有趣之处在于,设计一栋建筑时,除了思考艺术和技术问题之外,还要同时思考地方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问题,可以遇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


蓄积500个日夜后,“言筑”本色不改,重新归来。



延伸阅读

“建筑大师访成都干了什么”系列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鱼二

撰稿  |  鱼二

设计  |  三金©ZASHE杂社

摄影  |  方正©尔见摄影,维思平建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