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误入鸳鸯楼
毕业两年的陈浮生从老师手里租了一间30㎡的一居室,位于川大望江校区旁、红瓦寺街共和村职工宿舍区内的“网红”鸳鸯楼二楼。今年5月份,他将原本破旧弃住的房间重新布置,摇身一变成为复古风摄影棚,吸引了周边不少大学生群体来拍写真。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40年前,成都并无“鸳鸯楼”之名,它只是附属于川大家属区的一栋普通居民楼而已。
40年后,由于它奇特的建筑风格、破旧的门窗家具等神似香港电影中的场景,引来无数摄影师前往拍片,各路游客更将其视为“老成都”地标忙不迭打卡留念,这让原本慢慢老去的鸳鸯楼似乎重焕新生。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说起来,成都老楼不少,鸳鸯楼却算是鲜明到独树一帜的“特例”——按房屋建造年份和劳损度来看,鸳鸯楼其实已是“危楼”,该拆了。但如果邀请市民在一张《拒拆鸳鸯楼请愿单》上签字,考虑到它的独特性,相信有很多人愿意为保留鸳鸯楼而在纸上留下自己的大名。
可是,这样的存在和“新生”,对鸳鸯楼和住在鸳鸯楼的人来说,意义大吗?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两栋连体楼,百余户居民
封存40年岁月的时光“监护人”
走进红瓦寺街18号大院,围着中间的小广场转不到一圈,五分钟后就能在拐角处看见挂着鲜红大字的铁牌——鸳鸯楼。
这是一座以“之”字剪刀梯连接了两栋住宅楼的老红砖建筑物,修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楼间多处连接体的存在,使原本独立的两栋单体建筑形成了一个整体空间,也方便了各单体的空间联系。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在广西南宁也有一座十分有名的鸳鸯楼,除了代表性交叉式剪刀梯外,每层中间还有个休息平台。和成都鸳鸯楼一样也是有7层,两边住户可以通过交错的楼梯互通有无。很明显,无论是南宁鸳鸯楼还是成都鸳鸯楼,就算拆掉楼梯、对左右的楼体也是影响甚微的。
比起成都鸳鸯楼,南宁鸳鸯楼显得更结实也更“现代”,多了几分宏伟,少了一些成都鸳鸯楼的“电影感”。两栋楼之间的距离很宽,而成都鸳鸯楼的楼体距离很近,两栋楼形成高差的呼应,极具烟火气,就像成都人“集伙中有矛盾,矛盾中又有市井生活”的真实人生。
● 左图为位于广西南宁唐山路一居民区里的鸳鸯楼,图源网络;右图为鸳鸯楼正面图,图片©流浪阿叶
正是这些因素,才造就了成都鸳鸯楼的特别。40年的光阴仿佛被封存在这栋造型奇异的建筑中,尽管进出的人在不断变换,可都会被气场强大的鸳鸯楼影响,慢慢融入到与当下甚至有些格格不入的旧时光里。
鸳鸯楼旁边就是川大望江校区,距离九眼桥也不过一条街的距离,可楼内楼外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气息。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繁华与寂寥,现代与古旧。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从“吃大锅饭、睡通铺”到现在房屋私密性的选择。
当然,这种变化不是绝对正确的。直到现在我们仍在探讨到底什么是最好的社区,人情味、安全性、居住环境和品质……好与坏不可一言以蔽之,正如城市发展在矛盾中推进和变化着。
只不过在此期间,有的人选择回到过去,有的人却迫不及待地想奔向未来。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在这里,时间生了锈
留下老人孩子,猫和狗
早上8点左右,随着卖煎蛋饼的早餐棚车缓缓推入小区,一部分早起的人们套上两件衫,踩着双凉拖,不紧不慢地下楼买吃食。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而过了9点,桃红色的水蜜桃车、金黄色的柑橘车,还有鲜绿色刚喷过水的蔬菜车便陆陆续续进了小区,转了一圈最后停在鸳鸯楼门口。似乎小贩和住户们已达成某种默契,无需吆喝计时,买卖在差不多正好的时间里可以自然进行。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精力充沛的小孩子们被使唤着去买东西,老头老太太则开开心心地围坐在小区内的广场里窸窸窣窣地聊天。出现在这里的年轻人不多,且基本只有几种:租房暂住的大学生、打工者,以及专程来鸳鸯楼拍照的男男女女。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鸳鸯楼上约有百余户,现在还住着的人其实不到一半。住在二楼的婆婆有80多岁了,她边择菜边和我们介绍:鸳鸯楼以前是给川大教师及家属专门修建的,特别是为新婚夫妇。所以一楼设立了空间相对狭小但很便利的“保姆房”,二楼及以上的一居室则比较宽敞。
虽然和传闻中“让原本住这里的单身青年脱单,因此称为‘鸳鸯楼’”的说法稍稍有些出入,但仍与缠绵悱恻又浪漫的“鸳鸯”二字相系。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当然,现在还住在鸳鸯楼的人也不全是“原住民”,甚至有很多并非是成都人的“外来客”。几十年前,鸳鸯楼完全属于“高端住宅”,但那时只有川大教师家属才有资格入住。
时过境迁,原本住在这里的很多人都离开了,而很多“羡慕别人住在鸳鸯楼”的人终于如愿以偿搬了进来。
“现住民”构成复杂,除了少部分川大教师家属外,还有美团或饿了么的外卖员、临时务工人员、一些做小本营生的摊位老板等。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特别令人迷惑的是,尽管是在工作日的上午,可除了卖菜商贩、来收垃圾的人发出的细微嘈杂声,丝毫没有平时我们看见上班族的那种紧张忙碌,鸳鸯楼乃至整个小区都出奇安静。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风吹落叶声,洗衣晾晒声,猫儿肚子饿发出的喵喵声……就算三三两两的人聚在一起闲话家常,分贝也属于嘤嘤嗡嗡那种。这些存在日常生活里的“有声”,更衬得小区静谧近“无声”。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鸳鸯楼每家每户外是厨房,并且楼层是四通八达一贯到底的。也就是说,如果要去最里面的房间,必须得穿过前面别人家门外的厨房才行。站在过道就能听见邻居切菜炒菜的声音,足不出户也能闻到旁边人家煮火锅的味儿。
奇怪的是,尽管地理位置看上去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但家家户户的关系却并不亲密,相反陌生而疏离。或许是由于经历了频繁地迁出迁入,原本认识的人都换成陌生面孔了,人们自然而然断了交际。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一大早,川大的唐师傅便提着一桶水泥来砌楼。经过40多年的风霜岁月,鸳鸯楼早已身形残损:楼梯扶手由木材和铁片共同组成,多处扶手都断裂了,甚至有很多段已不翼而飞;水泥台阶裂缝明显,有的地方已经没有可以落脚踩踏的空间。
整整7层高的鸳鸯楼,越往上走越让人心惊胆战,对有恐高症的我来说,冷不丁打了寒颤——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踩空坠落,上楼时也根本不敢靠外沿走。所以在我看来,唐师傅修补鸳鸯楼起到的实际作用可能微乎其微。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我们是在周一上午10点左右到的,在此之前已有人正在“咔咔”拍照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有不下10波人来到鸳鸯楼或拍写真或录制视频节目。
“不错,换个姿势!嘿,就这样!”部分摄影师的大声指导在空荡的楼梯间显得异常刺耳,这也吵醒了几位可能要值夜班的大叔。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去或留?
网红楼的新与旧。
“大部分住户是欢迎大家来打卡鸳鸯楼的,毕竟以前挺冷清的,平时也没什么人”,陈浮生表示鸳鸯楼“走红”所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当然,前提是不要太吵,别乱扔垃圾。”
有人说,鸳鸯楼像极了王家卫作品里的老香港,凌乱破败,却给人最真实的生活气息。于是,复古风的旗袍写真、婚纱摄影,怀旧风的节目取景,还有摄影师们想要的废弃旧楼颓丧风画面,鸳鸯楼都能满足。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国际网红级摄影师YouKnowCYC联合X-Land跨界打造的赛博朋克版成都系列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将时间推向未来,而其中一幅作品即选择了鸳鸯楼作为蓝本进行创作。原本“平平无奇、破破烂烂”的鸳鸯楼,在摄影师和艺术家的重塑下变成了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超现实科幻鸳鸯楼”。
● 图片来自©摄影师YouKnowCYC & X-Land
毋庸置疑,成都鸳鸯楼“火了”,可来来往往的游客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很多“到此一游”的不文明行为,也让住在鸳鸯楼的居民叫苦不迭。
烟头、塑料袋、用过的纸巾、吃剩的零食……总共7层的鸳鸯楼,几乎每层都能看到散乱在地的垃圾。由于部分房间无人居住也无人打理,屋内屋外早成了闲置杂货的空间。再加上随处可见的垃圾、鸳鸯楼本身残破的边边角角,俨然是一个个被围起来的小型“垃圾场”。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而还住在鸳鸯楼里的人们当然不乐意了,除了暴增人流带来的垃圾,有的游客为了拍到自己满意的画面,甚至不经人允许便私自进入在住户的家里。所以,下面这些画面便出现在了许多住户的家门口。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我没有住在这里,只是有人预约要使用棚子时我才会过来”,陈浮生考虑到住客很介意别人在自家范围内拍摄,干脆就抓住机会,在鸳鸯楼里开了个室内复古摄影棚。这样既不会打扰到别人,又能满足来这里拍照人们的需求。
看准开影棚商机的可不止陈浮生一个,我们离开时正好看见一户粉饰一新的房间,门口摆着一捧或许曾是拍摄道具,但现在已颓败不堪的花束。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后记
今时今日的鸳鸯楼,早已不单单是几十年前那栋专为新婚生产而设的教职工家属楼。在影像艺术打造下,它似乎拥有了更多更“另类”更“前沿”的表达方式。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建筑的有限生命在年复一年中不断消弭,楼梯的安全性和可使用性也随之逐年降低。可存留在空间中的文化味道却让我们迟迟无法下定决心剔除。
残败不堪鸳鸯楼,费力修补是否还有意义?误入其中的,又真的只有游客吗?
● 摄影:忧忧©一筑一事
* 万柯、梁岩对本文亦有所贡献
延伸阅读
更多「城市微观察」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涩々
撰稿 | 涩々
摄影 | 忧忧©一筑一事,其他图源见图注
设计 | 三金©ZASHE杂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