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丑陋建筑”?
关于建筑外观的讨论和吐槽不是什么新鲜事,不管是久负盛名的建筑大师还是风头正劲的新锐“后浪”,作品都免不了被同行、媒体、学界、公众......品头论足一番。
相较于其它艺术形式,建筑因为体量、功能、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与大众有着更广泛的“牵扯”和更直接的接触,特别容易激发起大众的情绪表达和意见反馈。
从刚开工就被联名抵制的埃菲尔铁塔,到被调侃为“大裤衩”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再到年年刷屏的“十大丑陋建筑评选”——从古至今,大家对建筑的评(吐)论(槽)从未倦怠。
最近,一则新闻让“丑陋建筑”的讨论更加激烈。4月13日,国家发改委在官网公布了《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在“优化城市空间治理”条款下提出,严禁建设“丑陋建筑”。
截止到发稿前,微博上#禁止建设丑陋建筑#的话题下已有接近2亿的讨论度,而随手在网上就能搜索到大量啼笑皆非的“丑陋建筑”图片。
输入“丑陋建筑”关键词搜索出的图片 / 来自网络
当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对“丑陋建筑”的探讨和批判都发生在业界或民间,官方层面的明令禁止,其影响力和释放出的信息,确实不同于以往。
而这也指向了一个绕不开问题:“如何定义丑陋建筑?”
如何定义
“丑陋建筑”?
当我们说一座建筑“美”或“丑”,本质上是对一座建筑做出评价。事实上,建筑评论是一门专业而系统的学科,涉及哲学、美学、建筑理论、中外建筑史、艺术史、建筑设计等多学科知识领域,比如同济大学的“建筑评论”,就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同时,如同艺术一样,随着时代变迁,对建筑的评价标准也是流动的,并非一成不变。正如杜尚的小便池、安迪·沃霍尔的罐头、达米安·赫斯特的动物尸体,这些作品曾在各自的时代,颠覆了对艺术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建筑亦是如此。
不同时期的建筑
从古至今,人类对建筑的需求和价值认同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更迭变幻——宗教建筑需要宏伟、神圣、精美;皇室建筑需要极尽奢侈、精工细作、层级森严;包豪斯建筑讲究简洁、实用、标准化......
最近,在同济大学教授李翔宁老师关于“网红建筑”的演讲中,他提到在新的时代,是否能提供超越日常的“奇观”、是否能提供在赛博空间被广泛传播的“image”和话题,成为评价建筑的全新纬度。
社交媒体上的建筑“打卡” / 图片来自网络
理智告诉我们,用“美”或“丑”来评价一座建筑,有点简单粗暴了。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发自内心地觉得某些建筑丑呢?
建筑畅言网举办了11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或许从这些丑陋建筑的“获奖理由”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践踏”、“破坏”、“失调”、“滥用”、“堆砌”、“拙劣”、“混乱”、“低劣”、“臆造”、“浪费”,是评语中高频出现的词汇。
图片来自网络
谈到如何评价建筑的美丑,工作和生活于德国汉堡的Atelier LXL建筑工作室成员引用了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里的观点:“建筑应坚固、实用、美观。所以,对美的追求一直是建筑的永恒话题。”
在Atelier LXL看来,建筑的背后暗藏了方方面面的考量:大到城市关系、历史文脉,小到构造选型、材料搭配,是多方面、多专业的综合体现。
“倘若一栋建筑只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或者拟物具象、哗众取宠,断然不考虑这诸多问题,那它的存在就值得怀疑。这种依葫芦画瓢,似是而非的建筑,正谓之丑陋的建筑。”
湖北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 / 图片来自网络
建筑摄影师/存在建筑合伙人苏哲维,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建筑摄影师之一,曾拍摄了大量优秀的建筑作品,在他看来:“之前在网上看见的王八、酒瓶这类过于具象的建筑,或是拙劣模仿某种风格,但尺度与原版毫无联系,不伦不类的所谓中式欧式英式法式建筑,都很丑陋”。
资深媒体人、城市探访者zhuzhe认为:“丑在于违和。如果它与外界环境无法相融,建设成本过高且并不环保,同时其自身体量、造型、颜色、 材质、功能之间无法协调,那它就是很尴尬的存在。”
左:朝鲜柳京饭店;右:位于英国伦敦的ArcelorMittal Orbit Sculpture
时尚旅行博主、环球旅行者『年轻有Will』则认为“丑陋建筑”很难定义,同时大众的接受度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对于美丑的标准每个人都不一样,总的来说,如果跟周围的环境相对显得非常的突兀和不协调,可能就会被调侃成丑陋建筑。我记得当时央视‘大裤衩’的争议也挺大的,后来也慢慢接受了。”
北京朝阳公园广场(左)和重庆来福士广场(右)都是备受争议的大型建筑。摄影:©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预空间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Choco,在德国接受建筑教育和长期生活,并在德国和中国两地开展建筑实践,在她看来:“建筑可以归类为实用造型艺术,它的出发点应该是功能,同时结合周边的环境以及所在的地域和人文性。如果没有上述几点作为支撑,单纯以建筑师的感官和意图来做文章,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合时宜的建筑。”
同时她还强调建筑的细节和质量是成败的关键,很多丑陋建筑倒不是造型多么奇葩,而是因为粗制滥造和敷衍了事。她说:“一栋好的建筑不仅要在美学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应该在建造质量上下功夫。设计得再好,却因为质量问题很快就老旧的房屋,怎么谈得上美呢?”
预空间建筑事务所在德国的作品。图片©预空间建筑事务所
建筑是否应该有
“正确的审美”?
上世纪70年代,文丘里出版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他认为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版、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往往被认为过于直白、庸俗,却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因此他在书中呼吁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接受群众的兴趣和价值观,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拉斯维加斯 / 图片来自网络
2000年第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为“少一些审美,多一些道德(Less Aestethics, More Ethics)”。策展人意大利建筑师Massimiliano Fuksas认为建筑学不应当停留在审美层面,而更应当从道德层面对建筑实践进行反思。
展览以“环境”,“社会”与“技术”为三个组成部分,放弃了以建筑物为展览对象的传统,将注视的目标转向了对当代城市,尤其是21世纪巨型城市的全方位透视。
第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转念一想,当我们吐槽那些”丑陋建筑”时,是否也不可避免地夹带着一些学识、经济、社会地位“悬殊”而带来的优越感,这是否是一种精英式的俯视,甚至“审美霸权”呢?
重庆的“飞天之吻”一方面被疯狂吐槽,一方面也着实带给人很多快乐 / 图片来自网络
Choco坦言:“审美是主观的,是教育、家庭、文化背景下综合作用的产物。”同时,她认为丑陋建筑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她说:“建筑直接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形象,我们的城市在近40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长一段时间,不论是开放商、管理者和从业人员,都没有能力和意识去更多地考虑房屋的美观和质量,这也是我们目前在‘城市更新’中遇到的挑战。”
新旧交融的成都镋钯街区,融合了老建筑的尺度和年轻人的空间审美和生活趣味。摄影:ICY©ICYWORKS
苏哲维回想起创业初期,也会因为生存的压力,接拍一些自己审美不认同的项目,但现在遇到了则会直接了当地拒绝。
当被问到是否存在“审美霸权”时,苏哲维开玩笑地说道:“审美有鸿沟很正常,不碰就好了,没有强加于人就不存在霸权。不过那种王八啊,酒瓶子啊,我觉得应该被霸权一下。”
而门口建筑的合伙人蔡克非在面对我们关于“建筑审美”的话题时,直接发来一张图片,并说“答案在手中”。这句杜尚的名言,曾是对当代艺术离经叛道的宣言,带着对“审美”这一行为赤裸裸的嘲讽。如今,用于回应当代建筑的“乱象”,倒也值得思考。
杜尚语录:“没有美,没有丑,没有任何美学性” / 图片来自蔡克非
尽管理解审美有参差,Atelier LXL还是认为拟物模仿的大型建筑,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无法接受。
“前有‘福禄寿’,后有‘大莲花’,这些形象原本美好且富有寓意,可一旦放大至远超人体尺度,本身的美感和韵致便会荡然无存。再者,建筑也并非雕塑或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它的存在不仅涉及人文历史与场所脉络,也切实出现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粗暴地将一个毫无关联的个体置于眼前,短则好几年,长则数十年,犹如疮疤一般,恐怕无人能够消受。”
不过Will倒是坦言曾被福禄寿造型的酒店吸引:“我记得寿星手上还有一颗寿桃,竟然是间特别套房,当时就觉得这个想法也太亚了,还挺想去住一下的”。
图片来自网络
谈到遭遇丑陋建筑的故事,zhuzhe分享了一段经历:“有次我采访了一位在沪创业的法国友人,他向我讲述了他在杭州某楼盘看到山寨埃菲尔铁塔的经历,觉得‘被骗得一愣一愣的’,我起初不太理解,当他给我看照片的时候,我是真的词穷了。”
山寨埃菲尔铁塔 / 图片来自zhuzhe
在zhuzhe看来,建筑自有语言,它站在一个地方和人们说话,但现在有些建筑始终表达着“你们快看我!我那么好看!”一种“自恋式”的语言。
她补充道:“我觉得可能正因为这种建造者、投资方怀揣着‘太想被瞩目’的企图,然后又遇到了缺乏设计逻辑、审美判断的执行团队,从而产生不少失调、毫无逻辑、过于浪费资源的‘怪物’。”
广西新媒体中心 / 图片来自网络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反思,那些所谓的“丑陋建筑”,做的人和使用的人或许并不觉得丑,在精神和经济层面,他们或许也真的在这些建筑中获得着什么。比如飞天之吻、福禄寿酒店,大家不也从中收获了快乐和特别的体验吗?
面对这个问题,zhuzhe不否认那种“离谱”的丑,确实会带来奇异的喜感,从而带来话题性、传播度甚至经济效应,但她也非常冷静地反问道:“可是,我们一定要用这样的‘丑’来获得欢乐吗?”
愿世界少一点
“丑陋建筑”
让我们回到文章最开始那条新闻,国家发改委提出严禁建设“丑陋建筑”,或许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禁止了什么,而是这条禁令背后的指向——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建筑?
当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高速的经济发展,对建筑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已经走过了仅仅追求经济实用的阶段,也应该摒弃盲目崇拜、铺张炫耀、哗众取宠的风向,回归理性。
中国的城市和建筑日趋理性和重视审美。上:成都远洋太古里 / 摄影:屠栖蒙©一筑一事;下:成都五岔子大桥 / 摄影: ©G5夏战战
在Will看来,政府的管控显然是有效的手段,“不然没人能阻止业主和设计师一起发疯”。
zhuzhe引用了丘吉尔的名言“人塑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她补充道:“全民的审美素养非常重要,但如何培养或训练,还需要很多时间。希望有专业素养、有职业操守、有创造力且有文化自信的本土设计师能得到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希望少一点‘外行人指导内行人’的干扰。”
Atelier LXL则分享了德国人的做法:“大中型项目均需要竞标,通常由业主与评审团共同决定。但业主只是出资方,对于建筑设计往往并不专业,因此决定权主要在评审团。德国业主十分尊重专业人士的意见,并不会将一己之见强加于人。在这种流程下诞生的建筑往往不会陷入个人审美之中,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上:上海荣宅 / 摄影:Leo Jiang;下:%Arabica宽窄巷子店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记起一位媒体朋友分享吴孟达的采访,面对记者关于“烂片”的提问,他说:“没有人是故意拍一部烂戏,我人生每一部戏都以为我是要做好东西,但往往做不到。”
大概也很少有人是故意在制造“丑陋建筑”,但多重原因的叠加,结果拍出了一部部建筑的“烂片”。
或者说,消除“丑陋建筑”是我们期待的结果,而实现这一结果的途径,可能是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市和建筑,重新审视建筑师这一职业的意义。
正如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里写的那样:“由于这样一种了不起的职业,必由丰富多彩的专业知识来装点,所以我不信任那些天真地声称自己如何如何的建筑师。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攀登,从小接受教育——首先是语文,以及技艺——的人,才能抵达巍峨的建筑圣殿。
美国建筑师学会这样描述建筑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建筑的专业才能,并且具备全面的文化和学识。”
上:成都奎星楼街明堂创意区;下:方庭书店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hh
撰稿:hh
摄影:详见图注
校对:慧莹
设计: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