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KUN:在这个充满困难与挑战的时代,愿音乐为你带来能量
夜晚的蓝顶艺术中心像一只沉入梦境的神兽,万籁俱静,唯有一方后院隐约传来音乐和交谈声。敞露在星空下的草坪,正在上演一场名为「两全其美」的音乐会。
音乐会的主角是多乐器演奏者、声音艺术家KUN和他的朋友、美国音乐人莫灵风(Shawn Moore)。
演出从二人各自的独奏开始。KUN手执五弦提琴,赤脚踩在青草上。琴声起初沉吟悠远,回转的音符引人出离,好似来到一片草原,有骏马,有苍云,还有牧人旷远的视野。
这样的情绪并未持续太久,随着艺术家的身体起伏,琴声愈发明亮高扬,就像阳光穿透云雾,节奏紧促起来,心情豁然开朗。
KUN时而拨弹,时而拉弓,脚踩合成器,兴起时开口吟唱。他的音乐语言自由丰富,原声器乐结合电子肌理,从中可以领略多民族和文化的交融。
最为奇妙的是,当跨度如此多元的声音从他的指尖淌出,贯穿始终的,却是一股十分“东方”的神韵。
吸收与融合
多元文化中的音乐
KUN的音乐启蒙是小提琴,从小的提琴训练让他熟稔于西方古典音乐体系。
进入四川音乐学院后,他选择了“音乐治疗”这个专业,当时他对未来的一种设想是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帮助孤独症儿童或者康复期的精神病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图片:由KUN提供
但在杨晓教授的一堂“世界音乐”课上,KUN踏入了一个新鲜的领域。“我发现还有很多还没学到的东西,还是音乐这个东西最打动我。”
后来他考了“音乐人类学”研究生,探索不同文化、地域、民族的音乐以及人们对音乐的不同理解。
他当时最感兴趣的一个方向是印度音乐,包括旋律体系“拉格(Raga)”和节拍体系“塔拉(Tala)”,“Tala有鼓和打击乐,有跳舞的感觉,Raga基本上就是冥想,用在很多瑜伽音乐里”。
KUN展示里尔琴(lyre),制作者:欢庆。摄影:Simon©一筑一事
非洲音乐是另一个入口。讲到这里,KUN拿出了家里的拇指琴(Mbira),一种来自津巴布韦的古老乐器。它的全名叫“mbira dzavadzimu”,意为“祖先的声音”,通常出现在部落的宗教仪式中。
拇指琴(Mbira)。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巫师伴随拇指琴的演奏进入“通灵”状态,与祖先对话,为人们驱除疾病。“它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最原始的音乐治疗乐器。”
随即,KUN开始拨弹一首古老的曲子《Nhemamusasa》。拇指琴的声音有种冰凉的质感,空灵中带着原始的粗砺和暗哑。他的左右拇指行进着不同的节奏和旋律,多种线条交织在一起,在运动中变幻出繁复的音景。
拇指琴传统乐曲演奏。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墙上挂着的黄色钵体是拇指琴的共鸣箱“Deze”,在它的包裹中弹拨Mbira,不仅有更深邃的共鸣,还会得到一种类似镲片的厮磨声。
拇指琴的共鸣箱Deze。摄影:Simon©一筑一事
聊到兴起,KUN播放了一首非洲音乐,顺手拿起一对“沙槌”,跟着伴奏晃动出清脆的节奏型,没有复杂的旋律,没有高深的技巧,却极富感染力,明快舒畅。
摄影:Simon©一筑一事
对于KUN,与其说是某个艺术家、艺术流派影响了他,不如说是不同文化给予了他创作的养分。
“乐者智”
KUN的家里挂着一块木匾,写着“智者乐”,他喜欢倒过来读——“乐者智”。不管是“智慧使人快乐”,还是“音乐使人智慧”,都透着一种悠然、淡泊、安宁的心境。
乐者智。摄影:Simon©一筑一事
《乐者智》也是KUN创作的音频疗愈栏目。这是一组适合聆听与冥想,能给人带来舒缓和宁静的氛围作品。
他不想夸大音乐的疗愈功能,认为它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
“对不同的人来说,能够疗愈他们的音乐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状态不好,跟着电子乐蹦一下就释放了,有的人可能被音乐感动地哭了,或者很快陷入沉思。我自己最重视的依然是音乐本身带来的共鸣感,以及通过专注聆听获得的疗愈体验。”
在户外进行的「两全其美」音乐会。图片:由KUN提供
但他也不否认音乐所蕴藏的力量。比如在蓝顶的那个晚上,天朗气清,演下来有种“天人合一”的感觉。
又比如今年的春游音乐节,原本是阴天,演奏5分钟之后,能量舒展,太阳也出来了,音乐就像一种“召唤”。
Let's play music。摄影:Simon©一筑一事
有媒体曾给他贴上“音乐萨满”的标签,他笑着否认,“我没有那么神”。
“在很多文化中,音乐家也是巫师或者萨满,他们很灵通。有时候我做音乐的过程,好像在执行神职任务,因为我写的那些声音,一直都是在照顾自己内心的神,慢慢去接近它,传递它的能量。”
图片:由KUN提供
当被问到是什么给了他音乐创作的养分时,KUN毫不犹豫地回答——“大自然”。
原本期待他给出一些书或艺术家的名字,但对他来说,文字和理论都比不上大自然和旅行的鲜活体验来得真切。
“音乐始终是有机的、活的、内心的,文字却是一种外在事物,用一个外在的东西去描绘内在的音乐,是比较矛盾的。”
图片:由KUN提供
自然、鲜活、流动、有机、内在……凡此种种词汇,却也折射了他对音乐的理解。
声音实验
即兴、跨界、电子...
“玩儿音乐”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埋头钻研,伙伴之间的切磋和交流有时候更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灵光和火花。
2015年夏天,KUN与小提琴手MAO、中提琴手LILI,以及大提琴手FAN组建了JAM! QUARTET(果酱四重奏)。
果酱四重奏。图片:由KUN提供
“JAM”在音乐中意为“即兴”,果酱四重奏从即兴出发,将古典、爵士、电子、传统民间音乐等声音揉碎、融合、重组。
他们把这个过程比喻为“制作一瓶什锦果酱,苹果、柑橘、蓝莓、蜜桃……不同口味、各种色彩,最后融合成美味的一小罐——果酱!”
果酱四重奏。图片:由KUN提供
随性自由的果酱四重奏乐于在跨界合作中突破音乐的边界,他们曾多次为舞蹈、戏剧、展览、诗会以及一些影视作品作曲并演奏。
城事 | 剧场剪辑版。视频由KUN提供
最近几年,成员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动,大提琴去了东京,二提琴和中提琴忙着教学,四个人聚在一起的机会越来越少。尽管有些遗憾,但这也让KUN可以潜心于个人创作,同时与更多不同的艺术家合作。
就像与莫灵风合作的「两全其美」音乐会,各自独奏完毕,二人还在现场进行了一段即兴表演。
KUN与莫灵风的即兴演奏。图片:由KUN提供
两把提琴在凝止的酝酿中捕捉对方的呼吸,觅得罅隙,趁声而入,一方诉说,另一方附和,高低缓急,错落有致,拉、弹、拨、敲……数种技艺交替上演,一段40分钟的音乐对话由此展开。
KUN偏爱即兴,即兴尤其能让他体验到音乐的有机和流动。“因为是即兴,所以会有很多音乐现象出现,而且有些音乐现象是不经常听到的,即兴永远不会让我觉得无聊。要达一种好的即兴状态,更需要长期的练习和积累,往往比对着谱子演奏困难得多。”
用音乐进行即兴交流。图片:由KUN提供
声音实验有许多种方式,即兴是其中之一,电子乐则是另一种探索。KUN从大学开始接触电子,他说,这些年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使用电子设备来创作。
他向我们演示了电子合成器的一些玩儿法——先用midi键盘弹一段德彪西练习曲的节奏型,接着在电脑软件上设定规则,随机产生出不同的声音变化,旋律从破碎逐渐走向明亮,带来灵动瑰妙的听觉体验。
电子创作的乐趣。摄影:Simon©一筑一事
电子元素也丰富了原声乐器的声音表现力,提琴的延时、回音、音色随合成器变化,契合不同的氛围和情绪,让乐器的现场感染力增色不少。
原声乐器与电子的融合。摄影:Simon©一筑一事
从原生态的世界音乐到电子,KUN并未被任何音乐类型束缚,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音乐语言都是他的创作工具,在吸收、融合与重塑中,形成独属于他的表达。
裸飞蛾&KUN返场表演。视频由KUN提供
图片:由KUN提供
《乐记》开篇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当下的音乐生态是青年文化与城市生活混合发酵的产物,电音、说唱、摇滚和流行乐以各自的方式释放着情绪与荷尔蒙,安抚着快节奏生活中那些躁动的心。
KUN在其中像个异类。他的音乐不拘泥于任何边界,亦与城市喧嚣、高楼大厦无甚关联,畅然轻盈,在返璞归真中自得其乐。
就像他喜欢赤足接触大地一样,他始终在用音乐感应自然,回归本心。这样的声音,在一个过于眼花缭乱的世界中显得格外珍贵。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坦柔
撰稿:坦柔
摄影:Simon©一筑一事或由KUN提供
校对:十一
设计:思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