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室放进老街区,这些建筑师为“城市更新”也是拼了

Eva、本哥 一筑一事
2024-09-03


编者按///


终于,城市里的老房子再也不能随便拆了。“拆二代”越来越少,而投身“城市更新”的建筑师和创意人却越来越多。


作为一个独立建筑设计团队,如果没有参与过城市更新,在今天的语境里,有点让人看不起。虽然攀比不值得提倡,但这样的潮流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而与那些身处甲级写字楼,或精致创意园区的设计团队不同,有些建筑师,选择把工作室直接放进老街区,以一种更“沉浸式”的方式融入城市更新。


换句话说,他们本身就是城市更新的一部分,也为街区的居住、办公、商业融合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他们到底怎么想的?如何设计了工作室?过得还好吗?我们与三位建筑师聊了聊。

門口建筑工作室(成都武侯区)

集火实验室(成都青羊区)

为至工作室(上海徐汇区)



門口建筑工作室:少点欲望,

城市更新的精华在“轻”与“微”


門口建筑工作室藏在大学路附近的一个老小区里,门头仅用不干胶贴了一张白纸打印的“門口建筑”四个字,相当不拘小节。从外面路过的时候根本想不到,这个不起眼的一楼小院子是一家名气不小的建筑工作室。


摄影:邹邹©ZSDC


門口建筑的创始人蔡克非和王玺都曾是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建筑师,在创立門口之前就租下了这间房子,作为大家的活动场所使用,闲暇时会来休息、聚会、打游戏。后来觉得呆着挺舒服,便干脆改成了工作室。


一楼的左右两户都是門口建筑的“地盘”,左边是会客区和会议室,还有一个可以外摆的小院,右边则是工作区,楼道中间挂了一盏灯,作为不同空间的分界线。


摄影:邹邹©ZSDC


空间的内部格局几乎没有做任何改动,但使用者的痕迹随处可见,四处搜罗来的茶具、摆件、字画......杂而不乱,其中一块石板上刻着“货真价实,言不二价”八个字,王玺笑称“这说的就是我们啊”,还有他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树苗,已经长成了大树,每次吃火锅的时候都要介绍一番。


这一切似乎回应着蔡克非所说的“生长”,“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基于当下对世界的理解和回应,没有太多提前的计划,都是自然发生的,把工作室改造当成一个城市更新项目。”


摄影:邹邹©ZSDC


对門口建筑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他们承接的项目有不少与社区营造和城市更新相关,“反映的是我们对现实的处理和跟活生生的人的关系”,还有很多度假酒店的设计项目,这部分是“处理建筑和自然的关系”。


今年年初亮相的围坐WEZO算是两者的结合,門口建筑将一栋诞生于八九十年代的燃气公司办公楼,改造成了集酒店、餐厅、办公、展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mini综合体,为少城老城区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图片由WEZO围坐酒店提供


在蔡克非看来,“城市微更新”中的“微”字很重要,他一向不赞成过于整体性的打造和升级,而是强调因地制宜和参差多态的重要性,王玺则提到了“轻资本运作”,工作和生活的负担已经很重了,建筑设计就不妨轻量、简洁一些,欲望少了,快乐是会增加的。


毕竟,空间是为人服务的,在建筑完成落地的那一刻起,使用者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设计团队:門口建筑

项目地址:成都市武侯区大学路12号5栋1单元1号

完成时间:2019年

建筑面积:128平米



集火实验室:“廉价”美学,

废弃工厂改造的“城市实验室”


说到火种,很容易就能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他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了希望与光明,自身却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忍受鹫鹰啄食肝脏的痛苦。


这个故事正是“集火实验室”名字的由来,他们所做的事情也多少带有一丝神话色彩,是行业中为梦想而战的“孤勇者”。


集火实验室,摄影:邹邹©ZSDC


集火实验室的原身是建于1965年的老印刷厂,2010年,建筑师刘洋接手了这间老工厂,把它打造成了“泛公共空间”性质的“城市实验室”


改造过程中,刘洋最坚持的一点就是“让旧建筑体面地存在和被使用”,他们花了很多心思来研究如何在保持建筑原貌的基础上,达成想要的功能性和舒适性。


集火实验室改造设计图

集火实验室自动天窗示意图


改造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数年时光里逐渐进行,即便现在也可以说是未完成的状态。办公的区域是最先动工的,替换断掉的梁柱、用固化剂强化墙面、增加青瓦屋顶的保温夹层、重新布置小院......一通“微整形”般的动作,使得改造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


而空间里所有的家具摆件,也几乎都是二手物件,有从曾经白马寺那边的老办公室搬过来的,也有从朋友手上收来的“破烂”。刘洋称这是“廉价美学”,材料廉价,而美学不廉价。


摄影:邹邹©ZSDC


在之后几年里,两个公共区域也陆续呈现,逐渐成为集演讲、音乐会、戏剧、舞蹈、展览、咖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集合空间,办公也不再仅是集火的建筑工作室和非营利机构,还有许多其他机构入驻。


在刘洋看来,在集火办公的团队之间并没有明晰的边界,“我们是在和各种超级个体合作,有些是个体,有些是庞大的机构,我们有共同的利益或诉求,会通过协商来推动很多事情。”


摄影:邹邹©ZSDC


某种程度上,集火实验室的存在就是社区创新的一部分,身处市中心的老社区,他们通过公共活动将那些年轻的、有创造力的群体吸引到这里,再制造内容去推动空间的生发,最后带动周边的人、社区,乃至城市的改变。


动图原视频由集火实验室提供

摄影:邹邹©ZSDC


在刘洋看来,城市更新本质上就是“城市权利再分配”,每一步都是多方博弈的结果,而建筑师作为“建造者”一方,需要在残酷现实中寻找公益未来。


设计团队:集火实验室

项目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拐街3号

完成时间:2010年;2017年;2020年

建筑面积:1278平米



为至工作室:“叠罗汉”方案

一体化设计城市小空间的魅力


懿园18号建于1941年,是一栋位于上海闹市中心的乌鲁木齐路与建国西路交界处的独立建筑物,早先为解放日报社所有,如今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是退休老人。去年,建筑师熊伟和他的团队来到这里,为这栋脆弱的老建筑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活力。


图片由为至工作室提供


作为建筑师,熊伟对小空间项目向来有些执念,“建筑、室内、景观一体化设计的方式很有吸引力。”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他发现了懿园18号,被这种“现代感与老洋房产生的反差感”打动,决定将这里改造成工作空间。


因为租下的仅是懿园18号别墅车库的一部分,两层楼的面积总共30平米,熊伟对二楼空间对了叠层处理,他称之为“叠罗汉”方案,将楼梯与空间结合使用,并通过逐步抬高的设计留出夹层空间,最终在二楼摆下了6张办公桌。


为至工作室空间设计图,图片由为至工作室提供

图片由为至工作室提供


一楼的净面积只有17平米,除去楼梯更是所剩不多,熊伟便将之定位为起居室,沿着墙壁留下一排水泥坐凳加两把休闲椅,营造出一个简约温馨的交流空间。


从工作室门口到别墅大门有一个小小的公共庭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室内空间狭小造成的拘束感,也是与其他住户交流的场域。工作室的两只小猫常常在室外撒欢,室内上蹿下跳,一年多来都瘦了不少。


图片由为至工作室提供


在熊伟看来,建筑改造的魅力在于其产生很多矛盾空间,这能够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而且对于建筑设计师这样的创意工作而言,“在花园里办公的体验肯定要优于写字楼。”


建筑这个行业本来就是和生活方式有关的,什么样的经历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我们扎根在老洋房社区里,也是希望能体会这里居民的实际需求,也为以后的改造项目积累更直观的素材。”


图片由为至工作室提供


熊伟还观察到,近年来的乡村振兴已经带起来了一批乡村建筑的改造,为至工作室就接了好几个乡村类的改造项目。“既有建筑改造已经不再是大城市的特例,而是整个社会的一种空间迭代的手段。”


设计团队:为至工作室

项目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建国西路506弄18号1-C室

完成时间:2021年5月

建筑面积:30平米


-


 后记 


没有生活就没有设计。安在城市更新街区里的建筑设计工作室,能否更好地完成城市更新设计?这没有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


他们都很享受这件事。


如何让城市更新项目不流于某些建筑师、设计师的舞台表演,仅仅变成设计作品网站上的一组美照,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成为真实的使用者,体会那些方案带来的利与弊。


从三位建筑师的经历中能看见某种共性:克制。事实上很多建筑师并非如此,他们都很急于通过设计方案实现自我表达。


真实的生活,可能并非如此。城市更新,是一种克制之美。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Eva、本哥

撰稿:Eva

摄影:邹邹©ZSDC或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昨山

设计:甜心©ZSD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