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干山还值得去吗?

5fz 一筑一事
2024-09-07


莫干山火了很久了。


从上世纪中期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开始,作为“江浙沪后花园”的莫干山,在过去一百多年集中发展度假产业,成为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民宿集群之一。这是海派文化的一片“飞地”,然而,在世纪之初以裸心谷为代表迅速崛起之后,却在回归生活本质的时代情绪下,很快面临单一和衰退的危机。


除了度假,莫干山还能为当下及未来的消费者提供一种怎样的生活选择?莫干山的“地方”,还能怎样续写?




空间SPACES


#筑乡计划

#社区力MAX!

莫干·庾街

开启时间:2024年5月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



山是地质的演变的偶发事件,但其古老的存在唤醒了人类心中的隐秘思索,于是被赋予精神和想象。但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宏伟辽阔的自然景观和奇异朦胧的部族文化,一座身处江南,溪水环绕的山,会被赋予怎样的精神?



同为山地型的城镇的阿尔卑斯山脉与莫干山 / 图源网络



1910年,一位名叫梅滕更的苏格兰传教士医师在莫干山顶建造了一幢古堡式洋房,为山上的老百姓义诊。这栋房子成为了后来的裸心堡,莫干山的地标性度假目的地。这栋英式建筑似乎奠定了莫干山后来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基调。



上:梅滕更建造的古堡 / 图源网络

下:裸心度假村 / 图源网络



20世纪初至中期,莫干山作为距离上海和杭州最近的避暑胜地,吸引了大量来自附近城市的西方传教士。他们用山上采集到的石头建造充满西方建筑元素的别墅,更有人称这里为“世界近代建筑博物馆”。彼时的莫干山,处在一个被“看见”的起点,在舶来文化的影响下建立了自己具有“开创性”的地方基因。



20世纪初的莫干山 / 图源网络



这些美丽又尽显奢华的房子也逐渐影响了当地人,他们边看边学,将基于乡村民宅而建的“农家乐”打造成“洋家乐”,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还在以客栈、酒店的形态开展短居业态时,莫干山层出不穷的“洋家乐”为前来的旅行者提供了不同于酒店的“家”一般的居住体验,这即是一种“多元融合”的精神显现。


但在2022年前后,莫干山的民宿数量接近一千家,规模化的短居业态也稀释了这里的野生感。旺季庞大的游客体量让这里的民宿价格水涨船高,夏日过去,莫干山又将迎来漫长的清寂。



莫干山民宿 / 摄影:Simon©ZCDC



从“开创”到“融合”,莫干山一百多年来的铸造的地方精神在当下这个时代似乎不再适用,在愈发难以为城市人提供一种生活转向的情境之下,推动莫干山走向新在地的精神又会是什么?


除了度假,我们还能在这里与自然建立更深的联系吗?





进山之前,先在山下生活



莫干山所在的德清县位于浙江省北部的湖州市,从杭州出发,乘坐颇有复古气质的绿皮火车驶向德清,灰扑扑的小城市和青绿色的山川树木在两侧的车窗外交替,此行的目的地是莫干山脚下的一个村子,它现在被赋予了新的名字——莫干·庾街(以下简称庾街)。



莫干庾街 / 摄影:5fz



庾街长1.8公里,是一条上山的必经之路,旺季时这条路总是堵得水泄不通。在过去的近20年里,莫干山吸引了许多头部民宿品牌,“有时候在莫干山花3000元住一晚,但其他附带的消费可能连300元都不到。”庾街的运营团队如此形容这里的困境。


民宿多,价格高,但除了居留,大部分游客似乎并不能在这里得到更多的深度体验。除了度假,莫干山还需要什么?庾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开始了在莫干山的城镇更新探索。



如果在城市之外,你有另一种生活的选择,你会在什么样的地方生活?



 



民宿时代之后,建立一种更长续的生活方式场景成为了规划团队的共识。人们来到莫干山应该有更深度和多样的体验,这里需要成为城市之外的另一种生活选择。抱着这样一个不算清晰但笃定的目标,urbaneer都市工作群与合作伙伴们在此开启了“莫干山计划”。



基于“莫干山计划”的内容事件 / ©莫干庾街



“莫干山计划”是基于莫干山下一个时代地方精神的建立,对人与自我、自然和他人关系的研究与重构,听起来有点抽象,但urbaneer的创始人、总规划师Pencil,基于这样一个愿景迅速展开了行动。



urbaneer创始人Pencil / ©urbaneer都市工作群



Pencil在莫干山的第一个实践,是引入了10个艺术文化业态。作为上海田子坊最早的共同参与者之一,他告诉我们,田子坊在08年以前是一处当地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的集散地。“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开店的人身上的创作状态,一个空间也展现了他们对城市的态度,是年轻人表达自己的一种语言,这样的方式与城市规划者不谋而合。”十多年过去,莫干山给了他又一次这样的机会。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2008年以前的田子坊 / 图源urbanneer都市工作群



本着这样的出发点,1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师好友来到了莫干山,像完成大学小组作业那样,认领了一个课题之后开始投入设计和建造。


至于课题是什么,Pencil也早早为这些空间找到了未来可以填充的内容,他以一个社群发起人的身份,拉动上海的文化IP和创意品牌到莫干山来,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出发点:



“文化本身不应该直接被转化成交易,交易是商业角度的成果之一,我的愿景是让人在这里以自然的状态创作、创造。”



相较于“苛刻”的上海,这里也给城市里的内容团队提供了更灵活的空间条件和更低的运营成本。



有对象的设计

莫干庾街建筑群展,展示了庾街首批落地的建筑设计空间,参与团队有: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大舍建筑事务所、刘宇扬建筑事务所、集合设计、超集组、集良建筑、旭可建筑、XV STUDIO、辑画建筑、或间建築 / 摄影:Simon©ZCDC



出自大舍建筑事务所柳亦春的「折折院」,是莫干庾街的首栋落成建筑。由三个单体建筑构成,每个单体又由8组三角折面系统单元组成。建筑坐落于庾街的一个小山坡上,在一路向山的路途中,折折院以一种更为当代的姿态,成为了连接城市与山野的纽带。


前往折折院的时候这里正在做一个「可持续快闪店」,由十多个关心地球和社会的品牌组成的快闪,贩卖产品的同时,也表达他们在可持续领域的思考和实践。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折折院 / 图源莫干庾街、Simon©ZCDC



在艺术文化所带来的活力之外,庾街免不了要面临更加实际的问题,在拥有了目的地属性的地标建筑和自然景点之外,那些细碎又必要的生活需求要如何在这得到满足?


从短期度假到多次往返再到长期居留,意味着更多度过时间的选择。沿着庾街向上,我们来到由老旧工厂改造而来的商业集群「M20公社」。这里充满社区感的建筑规划,也映射出团队在此激发更多内容与碰撞的期望。



M20公社 / 图源莫干庾街、Simon©ZCDC



M20公社当中首栋完整呈现的建筑“Mo-site·lab在地集”,像是一本立体的莫干山“说明书”。发起人谢建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莫干山人,而在地集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了一个外来者认识莫干山的入口。



Mo-site·lab在地集 / 图源莫干庾街



谢建超告诉我们,他找来了一个喜欢莫干山的平面设计师,并邀请他在这里开设工作室。作为在地集的发起人,入驻的品牌提供货源,他就可以提供品牌包装和内容传播上的支持,这让整个空间以共创的模式不断生长和进化。


这栋房子里涵盖了莫干山的茶、风物、手工艺品、咖啡、书店,顶楼则是建筑工作室,他希望这里可以成为一个人们在莫干山歇脚的地方。



于来访者而言,这里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索引;对创作者来说,这里又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试验场。



Mo-site·lab在地集 / 图源Simon©ZCDC、莫干庾街



谢建超是一个资深古书爱好者,他一直收藏莫干山当地的历史文献资料。由县文旅集团和策展人陈超共同打造的展览“莫干山·绿”中,大多的文献材料都由谢建超提供。


大到山志,小到门票,这些泛黄又略带褶皱的纸张,记录着莫干山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在下一个时代的烙印打上之前,带领我们再一次看到属于一个地方的,厚重的过去。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莫干山绿展呈现于王亥设计的

「莫干山品牌计划中心」内

 摄影:Simon©ZCDC



“我本身是学水利的,主业是开书店,还兼职做建筑设计。”我惊讶于一个“非科班”商管背景的人拥有如此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但在他话语间感受到了对家乡强烈的热情和期望,又觉得一切是如此合理。


走出在地集,面向一栋栋还在敲打中的灰色盒子,我好像看到了无数个谢建超那样,忙碌但坚定的身影。





从一棵树开始,

共享一座山的“此刻”



庾街上的行道树是两排在此生长了百年以上的梧桐,搭配上无序散落路旁的西式民宅,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有点像上海。


紧贴公路的建筑与狭窄到近乎消失的人行道,成为了梧桐树下独属于庾街的历史遗痕,承托着百年来人们去往山野的匆匆足迹。留下这些树,似乎也留下了一部分属于莫干山的地方精神。



庾街上的梧桐 / 摄影Simon©ZCDC



沿着树向村子深处延伸,这里有一条过去鲜少被游客注意到的小溪“阜溪”。这条溪水从前是村里子的后勤动线,连接着每家每户的厨房,但同时作为连接着更高山脉和更长历史的生命动线,那时的阜溪并未成为值得访客停留的乡间一隅。


道路和溪之间距离并不远,但他们的关系至始疏离,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资源的错位。



阜溪 / 图源莫干庾街



在这条1.8公里的庾街背后,开发团队为了“打开”阜溪,将山、水和乡村串联起来,土坡和民宅之间长出了公园。


“就纯粹是公园,没有太多建筑。”urbaneer的业态策划总监周正这样管理着我们的预期,他以一个城市更新者的角度告诉我们,更新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留白,不是每一片用地都要去计算它的容积率。在旅游旺季的时候,这些公园可以服务于游客,但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这些公园会成为居民休憩的开放空间。



庾村公园 / 图源莫干庾街、Simon©ZCDC



当然,他们对这里的“保留”远不止公园。一栋临街的老建筑「六开间」,处于道路突出的弧线上,以至于路过的人很难不注意到它,但它看起来又如此“普通”,唯有一棵“镶嵌”在外立面上的大树,赋予它一丝非同寻常的糅合感。



除此之外的一切看起来原始、质朴,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一种底色。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六开间,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 / 

摄影:Simon©ZCDC



这一排六间的老房子是一种老商铺的形态,曾经有5户不同的人居住生活在此,这也是开发团队在庾村找到的唯一一个江南传统样式的老建筑。


“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它已经几近垮塌,但结构还在,还来得及做测绘,我就跟甲方说,你们帮我留下这栋房子,我就接这个活。”Pencil在初次见到这座房子时就意识到它的价值,用这样的执念,让六开间在庾街成为了一座精神遗址。


它不是文保建筑,但当人们以一种“保存”的态度去面对它的时候,一个普通的过去之物也获得了遗产的属性。



这样的“普通”往往具有另外一种典型意义,它是由千万个平凡事物堆砌而成的时代缩影,也是历史和文化流转而过的生命印记。



莫干庾街的地方生态 / 摄影Simon©ZCDC



自两年前开始召集建筑师,到如今类似的修复改造项目有二三十处,接近10万方的建设量正在进行。如此庞大的开发规模,这些新来客与本地的原住民之间会发生怎样的碰撞?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回到了庾街的起点「庙前广场」。


广场上原本有一个民间信仰的小寺庙,没有产权,随时面临着被拆掉的风险,但如今,这里围绕着寺庙建设了一系列公共空间,变成了一个围合式的社区生活广场。



庙前广场 / 图源莫干庾街



修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Pencil告诉我们,这里承载了一个地方的群体信仰,有点像“祖坟”,只不过是全村人的“祖坟”。


团队为此和村民进行了无数次的谈话,“一直到现在还有老太太找到我说这个庙哪还有点问题,但如果他们觉得事情搞不定了,又会请我去帮忙。”



碰撞产生的矛盾和依赖,形成了一种在不断变化中保持平衡的张力。



空间和内容的新旧交融 / 图源莫干庾街



除了庙前广场,整条庾街其实都在与这里的历史发生交汇,当代艺术回应着在地文化,设计师建筑与地方老宅犬牙交错,形成了一种过去与现在微妙的互文。这就是庾街面对“地方”的姿态:共享属于莫干山的此刻,从一棵树、一条小溪、一座房子开始。





在一起,

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联结



回到庾街最开始的课题,如何去掉单一的度假标签,建立一种更可持续的生活场景?在莫干山计划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



安顿、习得、在一起。



安顿,意味着在某个地方寻得归处,不是身体的短暂停留,是为心灵找到一处栖息。习得,是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是对世界建立更深的感知,在万物之中看见自己。在一起,可以是这一切的初衷,也可以成为无数次起伏和沉淀后的升华……这就是莫干庾街想要创造的“可持续”。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莫干庾街过往活动图片 / 图源莫干庾街


“如果这里有更好的工作条件,像你们这样的媒体工作者,理论上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那么莫干山就可以从度假地转变为一个综合性的目的地。”周正这样说道。


美术馆、剧院、造物工作室……这些空间不仅仅服务于游客,而是成为一个创作的载体,让更多的创作者在这里留下来。



展览、DONGPOSU、三联思想库、CIPO+

图源Simon©ZCDC、莫干庾街



除了建筑空间,还有更多筹备中的驻地计划。在一个七千方的在建青年创变者孵化平台中,设置了顶层vanlife营地,未来还会通一条直到山顶的缆车,庾街希望为更多原本生活在城市里的创作者提供更多创作与生活上的支持。



莫干庾街规划地图


在“远方”愈发被提及的当下,厌倦了城市生存环境的“都市病”群体逐步走向自然,用不同的方式和视角,寻找更为可持续的生活奥义。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个体往往需要自然的帮助,像古老森林中的猎人,在自然里寻找生命的根基。



但当我们聚集成为群体,则需要在此建立更深的关系,和更可持续的社群秩序。



而莫干庾街,只是这一切的开端。

图源莫干庾街



个体在自然中寻找庇护,是对自我存在的确认;而群体在自然中建立新的秩序,则是对共同命运的担当。对于一座山的精神重构,莫干庾街还未完整给出它的答案,但这不妨碍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不同于山野的另一种生机。


“我们希望莫干山像早期的现代主义到来一样,发生一些划时代的改变。”建造房子、规划空地仅仅意味着这里骨架的形成,而真正的血肉,还需要等待使用者的到来。一筑一事





编者后记



此次莫干山的出行,我带着商业地产的惯性思维,试图在这里找到一种解法,它需要有明确的主题、清晰的人群、开创性的商业模式……毕竟在充斥着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这些是为数不多可以“确定”的东西。幸运的是,我并没有直接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今年BottleDream主办的「瓶行宇宙」社会创新节,在莫干山脚下的一处牧场举行,我在那里度过了氧气含量超高的两天。


并不低廉的票价和奔波辗转的路途未能阻挡全国各地的“创变者”来到这里,我深切感受到当下的人是如此需要在一起,且与自然发生联系。在那里,我第一次知道遍布上海的法国梧桐原来叫“二球悬铃木”,祖籍是英国。


活动结束后,我再次经过长满“二球悬铃木”的庾街,意识到答案不总是重要的,此刻重要的是我们带着一些期待和执拗,来到了这里。



*点击下方图片,看见更多地方


他们在牛羊猪舍旁,商量“改变世界”


洛阳魏坡,如何共序“新”生活?





编辑

5fz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5fz

校对

肖肖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