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建筑师文艺起来

桃桃 一筑一事
2024-09-06


“我所热爱的,归根结底就是文艺这点事儿。如果大家不太喜欢外面的世界,也不必勉强自己去迎合,重要的是要为自己保留一些个人的空间和自由。”张永和说。


在建筑之外,张永和在文艺的领域涉猎甚广,而当代建筑史上那些闪耀的名字,矶崎新、妹岛和世、扎哈、贝聿铭、安藤忠雄……文艺起来都很“地道”。这种自我、好奇的状态,或许是做好建筑的必然——而非不务正业?




现象 PHENOMENON

#创作力






“城寨”的内外尺度


6月23日,成都玉林的白夜花神诗空间,北京来的建筑师张永和在分享会上打开了他的演示文稿:《我的城堡——它既是与外部世界保持距离的去处又是返回现实的途径》。


在这场分享中,张永和没有阐述太多建筑作品,而是聚焦非建筑的生活与日常爱好。


不同于钱钟书的“围城”和卡夫卡的“城堡”,张永和的“城堡”更像是“城寨”,这是一个有人情味的空间,可以按照他的爱好自由切换建筑与非建筑之间的状态,也欢迎更多人走入他的世界。


“工作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这当然也是出于无奈。不过,如果能有机会少做些工作,多尝试些其他事情,那也很不错——尽管建筑设计也很有意思。”圆眼镜,锅盖头,粗眉毛,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的张永和说道,“可能我今天讲的会比较琐碎,但是我更想多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兴趣爱好。”



建筑师张永和 / 图源白夜



比如在摄影领域,张永和对植田正治的摄影作品颇有兴趣。植田正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沙丘系列”在日本摄影界声名鹊起。他的构图风格极简,大部分作品都取材于家乡沙丘的真实环境,却巧妙地营造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氛围,在人物表现上则倾向于夸张,经常捕捉那些幽默且荒诞的瞬间,仿佛将人生百态定格并浓缩在那张照片中。



植田正治摄影 / 图源网络



张永和还“自曝”平时很喜欢给朋友拍照,“随手的事情嘛,也不占用什么时间”,于是,他“晒”出了曾经给人类学家项飚、建筑学家周榕、艺术家汪建伟拍过的一些照片。他们或许只是在与张永和吃饭或闲聊时,而被张永和临时起意所拍摄下来,每个人流露出的状态都真实且轻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近70岁的植田正治曾这样形容沙丘:“不管转到哪个方向,总有东西等着我去按下快门”,或许他给了张永和很大的启发,那就是:



尽管专业与技巧至关重要,但审美、个人经历以及拍摄者对生命的理解,才是构成作品的最终要素。



张永和在分享会中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



不仅如此,张永和还对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其中,约瑟夫·康奈尔便是他尤为喜爱的艺术家之一。


康奈尔喜欢歌剧,喜欢老电影,是个狂热的纪念物品收藏者。尽管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也未踏足大学校门,却拥有将不起眼的边角余料和短暂易碎的什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进精巧的小手工盒子中的能力。在他的创作下,这些平凡之物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仿佛那盒子里装的不是废弃的零件,而是他的整个世界。



康奈尔的盒子装置 / 图源网络



“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艺术家,康奈尔的作品真的很好。但是对我个人来说,他有一个生活的‘污点’,我真是替他很遗憾——他一辈子没结过婚,这也不是什么问题——他跟草间弥生好过一阵子,这事儿啊,让我非常的不能接受。”张永和似乎在开一个玩笑,但脸上流露出某种深情。


或许对于康奈尔而言,这些从他手中创作出来的盒子不仅仅是他的作品,更是他的“城堡(寨)”,保护了他和弟弟悲怆且破碎的童年。



康奈尔与他的装置 / 图源网



小时候的张永和就很喜欢画画,虽然想考美术系,但有个学美术的表姐看了他的画觉得他考不上,所以他就放弃了美术生路线,把绘画当作爱好了。


他把近四十年对文学、建筑、艺术的观察与思考融汇为《作作文》;又跨越建筑与艺术边界,把建筑设计轨迹与灵感来源创作为《画图画》;还将小时候父亲讲的侦探悬疑故事画了出来,出版了绘本《小侦探》。


“印象中小侦探傻乎乎的,因为那些故事都是父亲张开济(被誉为“中国建筑之父”)临时编的。其中有个情节是小侦探藏枪,实在找不到安全的地方,情急之下,把枪放在厕所地上,再在上面拉了泡屎……我画的就是这种水平的故事。”张永和自我打趣道。



《小侦探》内页 / 图源非常建筑



不会做饭的张永和,还用建筑的方法改良了他最喜欢的蛋糕之一——拿破仑。张永和发现,拿破仑吃到最后的时候,酥饼的部分就不那么松脆了。于是他设计出了一个方案,并绘制了相应的图纸。


在这个方案中,酥饼被放置在边缘位置,中间部分则填充了奶油。为了防止酥饼因奶油中的水分而变得软塌,他在酥饼和奶油之间添加了一层巧克力作为“防水材料”(这是一个建筑施工的常用词)。这样,当大家从边缘取出酥饼,蘸取中间的奶油享用时,既方便又美味,正好适合6人分享。



讲座现场 / 摄影:桃桃

张永和使用建筑设计中常使用的“重构”方法,改造了拿破仑蛋糕 / 图源网络



张永和曾把喜爱的事物一一列出,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清单变得太长,也有可能不经意间就忘记了。不过,遗忘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总会有新的喜好填补进来,并能将生活中的细节巧妙地转化为空间叙事的起点,他设计的建筑,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人情味。






没有“规矩”,自成方圆


张永和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也参与了当代中国建筑实践生态的建立与国际化进程。他成为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第一位中国评委,曾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成为首位在国际顶尖建筑研究学府担任要职的中国人,2000年凭借建筑装置设计作品“竹化城市:屏风门”参展第七届威尼斯建筑设计双年展,使中国人首次踏入这一世界顶级建筑文化交流平台。



张永和为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设计的建筑,并根据校区的教育目的进行了教育系统的改变 / 图源张永和



或许是受父亲和家族的影响,或许是早年出国留学的经历,张永和的涉猎和兴趣广泛,精力充沛,学识渊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建筑史上的另外一些人物。


矶崎新也是如此。二战中日本战败,本土遭受重创,矶崎新对于如何从废墟中重建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成为他踏上建筑学道路的重要契机,也是他“建筑就是废墟”理论的由来。


年轻的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对世界有相似的理解和审视,他的母亲在劫难中遭受了原子弹的辐射并去世。

矶崎新:“70年代,只有我穿三宅一生” / 图源网络



矶崎新比三宅一生年长几岁,在他刚刚崭露头角时为他的作品写序,还将他的作品推向巴黎。


上世纪七十年代,39岁的矶崎新穿着三宅一生亮相建筑协会颁奖礼,与其他西装革履、表情肃穆的建筑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媒体的报道让矶崎新的服装备受瞩目,同时也引领了三宅一生进入大众视野。


几乎有四十年时间里,矶崎新大部分时间都穿着三宅一生设计的衣服。在设计上,矶崎新主张的“未建成建筑”和“建筑就是废墟”的理论,挑战了传统的建筑观念,强调建筑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解构与重建的过程。这种理念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前卫甚至激进的,



但在三宅一生的设计中,矶崎新却看到了与之相呼应的解构主义精神。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矶崎新所设计的建筑 / 图源网络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三宅一生所设计的服装 / 图源网络



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同样以打破常规、追求创新为核心,他运用解构主义手法拆解和重组传统服装,创造出独特的新形态。这种对形式的挑战和重塑与矶崎新在建筑领域的探索不谋而合。两人间的共鸣和理念一致性为彼此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



矶崎新设计的水户艺术馆(左)

和三宅一生设计的IN-EI灯具(右)/ 图源网络



妹岛和世也喜欢将建筑与服装相结合,她的设计就像半透明的礼服,大量运用玻璃外墙等半透明性材料,将阳光和空气在空间内进行流转,让建筑在视觉上清透且简洁。



妹岛和世设计的克里斯汀·迪奥大厦(左),其灵感来源于迪奥高级定制礼服(右)/ 图源网络



另一位来自伊拉克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名言是:“世界有360度,何必局限于直线?”


扎哈建筑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曲线弧度的运用,这一设计特色也被融入到了其他领域中,如运动鞋、手镯、花瓶、钱包、时尚、汽车、珠宝、陶器等。



扎哈设计的快艇、戒指、鞋子等产品 / 图源网络



如此“放飞”的设计也要追溯到她的童年时光。上世纪五十年代,扎哈的父亲默罕默德·哈迪德曾担任伊拉克国家民主党的领导人,年轻时在英国接受教育,因此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也经常带着扎哈周游各国。


早在七八岁时,扎哈便展现出了对设计的浓厚兴趣,并开始尝试自己设计服装。而她的母亲也给予了她极大的自由,不干涉她的审美观念,让她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设计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扎哈对衣服的创新从未停止,她从不拘泥于思维定式地去穿戴每一件服饰。



年轻时的扎哈与她的作品 / 图源网络



且扎哈的兴趣并不局限于建筑领域,她热爱电影、芭蕾舞,喜欢去世界各地探索各种事物。尽管工作繁忙,她还是会尽量抽出时间与朋友们相聚、外出游玩。


她说:“我也不是总这么严肃,有时会做些蠢事,糟糕极了。



我觉得除了建筑之外,还该有其他的兴趣,不管是买鞋子还是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



扎哈的凌空SOHO和表现主义画作《风中新娘》 / 图源网络



相比而言,贝聿铭对家空间有更深的领悟,在他的纽约私宅中,“让光线做设计”这一理念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主卧仅设有一面通透光亮的玻璃墙,它既是一个天然的画框,又巧妙地融入了贝聿铭亲自设计的壁炉,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繁复的装饰。



贝聿铭纽约私宅的通透光亮玻璃墙 / 图源网络



餐厅的椅子出自现代家具设计的开拓者索耐特之手,壁橱被巧妙地改造成了一面书墙,并增设了许多柜子,用以收藏过期的旧杂志和报纸,既实用又富有创意。



 贝聿铭纽约私宅的餐厅 / 图源网络



茶几则是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茶几,简约而不失优雅。直通天井的大型白色旋转阶梯顶部设有一块椭圆形几何天窗,这一经典的采光设计不禁让人联想到贝聿铭的另一著名设计——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的家,就像一个品味极高的现代主义设计家居买手店,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主人对艺术、历史和建筑的深刻理解,贝聿铭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位生活艺术家。



贝聿铭纽约私宅的白色旋转阶梯 / 图源网络

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在玻璃金字塔下面有一个巨大的楼梯,连接着拿破仑庭院和卢浮宫的接待区 / 图源网络



张永和也喜欢时装和家居,还玩票设计过椅子。他把两只缺腿的椅子绑定起来,又加装了一根助步器,巧妙地让它变成了一个双人椅。



张永和创作的“合作”双人椅 / 图源网络



他说,建筑师有时候对审美过于敏感,且首先关注形式。就他自己本人来说,这把“相依为命”椅都算不上好看,但他更愿意做一些超越审美趣味的事情。



相比设计和审美,他更愿意关注“回收”这一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对于宏观资源的思考。



2011年,他还为著名家居品牌Alessi的「(Un)forbidden City」系列设计过一个像荷叶般的餐盘,在餐盘之上呈现东方文化的「静」与「意」。



张永和为Alessi设计的“一片荷”餐盘 / 图源网络






生活是他们最好的“作品”


有不喜欢穿黑色的建筑师吗?


隈研吾说,黑色的衣服可以强化你的个性。黑色不仅代表了一种简约的美学态度,也象征着力量和神秘感。


除了三宅一生钟爱黑色,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也同样偏爱这一色彩。他们的设计都充满了解构主义元素,不仅体现了他们对时尚的独特理解,还融合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打破传统时尚规则,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诠释服装。


这或许也是建筑师都喜欢穿着这些品牌的原因之一?



这个命题甚至还被专门出了本书,《为什么建筑师喜欢穿黑色衣服?》(WHY ARCHITECTS WEAR BLACK?)/ 图源网络



山本耀司在《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中写道,“在对艺术、概念侃侃而谈之前,要先经历人生种种。放开体验赌上了一生、感受全身心奉献到生活中的苦与甜,我活着,从中寻到最大的乐趣。所有的都源于生活。”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也常常追求简约而不失力量的美感,而设计师对黑色的执着和剪裁技艺的精湛,这种设计理念与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精神不谋而合。



山本耀司设计的服装 / 图源网络

川久保玲设计的服装 / 图源网络



在今年七月中旬上映的第七季“圆桌派”中,张永和还在节目里以“匠心:‘聊聊男人穿衣服’”为题,与徐累、窦文涛、马家辉展开了讨论。


张永和并不是一位偏爱黑色的建筑师,并且还喜欢自己设计衣服。有一次,一位建筑师朋友在北京给张永和推荐一本书,名字叫《梁》,这本书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出版的,末尾几页收录了梁先生写给其夫人林洙的几封信,张永和带着一次八卦和好奇的心态读完了这些内容。


梁思成在信里吐槽说,他穿的都是西式的衣服,胸口那块儿比较单薄,所以他自己拿了块儿布料做成了个领子,还在旁边像画建筑图纸似的画了一张服饰示意图。“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所以我就‘抄袭’了他。”



张永和自己设计的衣服



“建筑师不仅喜欢穿黑衣服,还喜欢戴圆眼镜。”纵观第七季“圆桌派”的嘉宾,四位老师也不约而同地戴着圆眼镜。


追溯圆眼镜的起源,不得不提及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耶。他在设计威尼斯的房子时,发现威尼斯广场边上的眼镜店设计并不符合他的审美标准。于是,勒·柯布西耶便设计了一些宽边的大圆眼镜,这也是如今圆眼镜的“设计始祖”。


张永和所佩戴的眼镜是能轻到1.9克的来自丹麦的LINDBERG,没有螺丝、铆钉,也没有焊接,而是采用专利设计铰链,用看似简单的“关节”和线条构建出一个稳定且轻质的结构,呈现“鼻梁上的建筑”。



张永和与他的LINDBERG眼镜 / 图源网络



建筑师安藤忠雄虽然对衣着配饰没有太大的热爱,但是对建筑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爱好——打拳击。他常将自己比作“三流拳击手”,这并非自嘲,拳击对安藤忠雄来说,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精神的磨砺。


在拳击场上,他学会了如何在瞬间做出决策,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这些经验也悄然融入了他的建筑设计理念之中。他认为建筑与拳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都需要在极限状态下,凭借灵光一闪的感性思维去创造,去设计,并采用“非专业”的工作方式展现其不受拘束的创意。



早年安藤忠雄曾经是一名拳击手 / 图源网络



而对张永和来说,建筑也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现在的城市马路和街道都过于宽敞,相比小街道少了许多乐趣,不利于人与人的紧密连接。城市社区隔离如孤岛,建筑成了城市的主人,这并不是他想要看到的。


他说,以前的购物是一种偶发性的行为,和现在带着目的性不同,那是一种“自己的生活空间”,在那个环境里不会勉强自己,也不用“顺应时代精神”,是独属于自己的世界。



张永和对建筑的设计构思来源于专业知识的沉淀与生活方式的积累,也是他对这个世界细腻观察的体现。



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生活故事的载体,讲述着时间、记忆与情感的交织。当建筑师文艺起来,总能饱含对生活的激情。一筑一事



*特别感谢「白夜」提供支持



*以下为推荐的部分关于建筑师的纪录片:



关于建筑师的纪录片


《安藤忠雄:武士建筑师》

《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路易斯·康)

《贝聿铭的光影传奇 伊斯兰博物馆》

《您的建筑重几何,福斯特先生?》

《雷姆·库哈斯:一种建筑师》

《建筑大师盖瑞速写》

《梁思成 林徽因》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张永和、马岩松、西扎、赞巴克、萨夫迪等)






编者后记



我在多抓鱼呆了1个小时,翻完了《山本耀司》这本书,从他时而诙谐、时而悲观的自述,以及与朋友们的信件往来中,我似乎快速浏览了山本耀司乖僻、反叛的人生,明白了为什么这位设计师能与众多建筑师保持如此良好的关系。



其实不仅有建筑师的非建筑,还有编辑的非编辑,设计的非设计,策划的非策划……一切好作品的背后都是离不开日常生活的灵感沉淀。


在生活的角落,大师们还有更多真实与鲜活的故事:



建筑大师“病历”曝光:酗酒、暴露癖、暴力倾向、神棍...?


建筑大师们落地的第一个项目,没预算、不实用、很失败?

矶崎新,“不会建成的”与“成为废墟的”建筑


世上只有一个原广司,他带给世界的不止建筑



编辑

桃桃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桃桃

校对

Lily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